“反衰退行业”火中取栗
在经济危机笼罩下的欧美,打开电视报纸,满目皆是恐怖的商业故事:
从伦敦金融街附近高级餐馆的凄惨生意,到底特律汽车城三大巨头的濒临绝境,从英国南部商业街上大片被迫关门歇业的商店,到法国时尚零售大王的巨额预计亏损。似乎都在应验那句老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果真如此吗? 历史经验和经济学原理均告诉我们,即便是全面的经济衰退,仍有行业可以逆势获利,成为名副其实的“反衰退行业”(recession - resistant industry)。
廉价娱乐业
首先,是我所指称的“廉价的娱乐业”,其代表者非欧美电影业莫属。
遥想1933年的美国,正值经济大萧条顶峰,百业萧条,人人节衣缩食,唯有一物陡然掀起了大众的购买狂潮,可谓创造了一个商业奇迹。
这便是电影《金刚》”。它不仅以170万美元刷新了当时的票房纪录,更是让其制片商—名不见经传的RKO公司起死回生。
从此,经济倒霉,电影发财,几成定律。君不见,1982年的《外星人》,2001年9.11后的《蜘蛛侠》,今年的《黑暗骑士》、《妈妈咪啊》,这些票房过亿的好莱坞大片,均产生于美国失业率高企、整体商业低迷的经济灰暗年代。
这一有趣的历史商业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何种规律? 是否能举一反三,找出更多类似的反衰退行业?
一个容易想到的心理学解释是,经济不好时,人们更需借助电影来麻醉自我,逃避现实。
但是,可供人麻醉与逃避的渠道多多,比如喝酒、泡吧、跳舞,却为何偏偏是电影呢?况且,1998年前后,中国经济亦出现下滑,通货紧缩,为何不见电影业繁荣?
答案在于,有两条经济法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是机会成本法则。看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消费,与实物消费的一大区别是,不但花费货币支出,更需付出时间。
经济越繁荣,娱乐时间的机会成本 (即为此所放弃的赚钱机会) 自然越高。比如看两小时电影,可能让你错过一波股票行情,抑或放弃收入丰厚的兼职机会。
反之,经济萧条时,娱乐的机会成本低,自然相对更易引致需求的增加。
但是,请注意,仅仅机会成本一条,还不足以解释电影行业的“反衰退性”。
因为有很多其他娱乐行业,如高档夜总会,也与机会成本有关,但却恰恰毫无抗经济衰退力,反而越是经济惨淡,越是生意糟糕。
这就必须请出第二个经济法则,即价格效应。高价的娱乐消费,例如夜总会,很大程度上具有炫耀性。当经济陷入衰退时,人人自危,谁还敢大手大脚,花钱炫耀呢?
电影业则恰恰相反,在欧美绝对属于廉价的自我娱乐。在英国,一张电影票5-7英镑,不过一个普通工人月薪的两百分之一。经济再差,一家人二三十元钱总是挤得出的。花收入的百分之一,便可全家娱乐两小时,何乐而不为?
总之,欧美电影业的反经济衰退性,一是有关机会成本的娱乐性,二是其适合普罗大众的廉价性,两者缺一不可。
明白了这点,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中国电影业不具备反衰退性:缺乏廉价性是也。
当然,依此两条,举一反三,不难找出其他可能从经济衰退中获益的廉价娱乐业,如中国的网络游戏等,均在此列。
低质必需品
第二类抗衰退的,是提供“低质必需品”的行业,其代表当属麦当劳餐厅。
虽然麦当劳汉堡一向饱受媒体诟病,甚至被称为垃圾食品,该公司最近公布的销售数据却显示,其10月份的全球销售额劲增了8.2% , 大超预期。 其股价也在最近两个月内攀升了百分之十左右。
无独有偶,自经济危机以来,欧美超市中有机健康牛奶与蔬菜的销量明显下降,而普通牛奶蔬菜的销量却有所增加,笔者所住的地区甚至还有部分蔬菜涨价(如黄瓜与莴苣)。
这背后隐藏的,是经济学中关于(预期)收入与消费关系的非线性原理。
据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Broda and Romalis) 的最新研究表明,当收入降低时,美国人的日常消费不但总数减少,其消费组合亦发生变化,体现在种类与质量两个方面。尤其是在同一种产品内部,会发生低质品的需求绝对增加,而高质品消费绝对减少的现象,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类别。
由是观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金融危机下,下半年美国股市大盘大跌接近30% ,而主营低质廉价日用品的沃尔玛却只略微下跌了2%。
危机中找机遇
财经类专业分析媒体同样具有抗衰退性。一般而言,当经济衰退时,广告支出是企业首先削减的开销之一,对媒体的负面影响自不待言。
然而,财经专业类传媒却可能反从危机中受益。当经济大幅波动,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时,恰恰滋生出对快速金融资讯,深度财经分析的大量需求。
正如星空电视台商业新闻团队制片人尼克.菲普(Nick Phipp)所言,目前的经济危机,将财经资讯推高至与政治和体育同等的主流地位,从而永久地改变商业资讯的未来。
最后,如果抛开事关道德的争议,那么典当行与讨债公司无疑也是受益者。
金融危机使得借不到钱,或者欠钱不还的人增多。前者让当铺得以更“优惠”的价格接受典当物,而后者亦让讨债公司以低价收购债权。一旦经济形势好转,典当业则可以以好的价格售出典当品,而讨债公司亦能索到相当比例的债务。由此而借危机大赚一笔,未必完全不可能。
另外,欧洲的一家大型婚介网站自金融危机以来,注册量大增了三四成。
对此,其CEO的解释是,经济萧条让人们更愿意先在网上谈情说爱,而不是花钱去餐厅酒吧约会。
而我想,也许机会成本同样在起作用: 惨淡的生意,黯淡的升迁机会,让适龄男女们终于能“抽空”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吧。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全球性经济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打击面正在逐步放大。与其恐慌消极,不如反从危机中找机遇。
借鉴欧美经验,去发掘、投资中国本土的“反衰退行业”,这或将让你火中取利,赢得出乎意料的回报。
作者系英国诺丁汉大学全球化与经济政策研究所(GEP)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