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动的中国“绿卡”
在中国的8年里,他开公司、做投资,甚至娶了中国妻子,然而这些资历都没法给他一张中国“绿卡”。2015年11月,他终于等到了制度的松动。
时代周报记者 刘金环 发自广州
印度尼西亚华裔商人黄阳光正在等待他的中国“绿卡”。
在中国的8年里,他开公司、做投资,甚至娶了中国妻子,然而这些资历都没法给他一张中国“绿卡”。2015年11月,他终于等到了制度的松动。
今年9月1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第16次会议上通过了8个重要文件,其中一项是《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针对外籍人员的“绿卡”制度,和律师制度改革、价格机制改革并列在一起,成为中国政府高层关注的重点。次日见报的新闻报道几乎都使用了这样的标题—《习近平亲自审议中国“绿卡”管理意见出炉》。
听到这个消息,黄阳光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他不习惯说“绿卡”,仍然不嫌拗口地称其为永久居留证。
视野逐渐开放的中国开始把目光投向全球。这个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国家不再满足于14亿人口的创造力,正跃跃欲试,吸纳全球人才,包括黄阳光和其他84万在华的外国人。
中国成移民目的地
“中国机会多,钱更好赚。”这是祖辈都经商的黄阳光来中国的直接原因。黄阳光是印尼华侨,他来自印尼华人最多的城市棉兰。8年前,37岁的黄阳光靠着在印尼做物流生意发家的第一桶金来到中国。
近年来,中国国际形象逐步提升,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蓝皮书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按照购买力平价衡量,在2014年,中国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在此背景下,来华追逐“中国梦”是国际移民潮中的新趋势。
蓝皮书指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瑞士、新加坡的世界第三具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国。据联合国估计,2013年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士为84.85万人,近十多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9%,比1990-2000年的3.0%有所提高。
从旅游签证换到商务签证,再想要申请绿卡,8年的时光悄然过去。如今黄阳光在中国开了一家物流公司和一家外贸公司,还很新潮地投资了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
回顾刚来中国的情景,黄阳光颇有感触。“刚来一年多,我都是拿旅游签证的。每个月都要出境一次,我就每个月去一次香港或者澳门。”
根据中国的签证法规,旅游签证一次及二次签证的入境有效期一般为3个月或6个月,签证停留期(入境后第一天算起)一般为30天。
一个月去一次港澳并不算麻烦,对于黄阳光而言,最糟糕的是在广交会时节放着大好生意,他却不得不因为签证到期回国。甚至有一次,广交会时期入境遭遇当地海关盘查—因为来往中国过于频繁,他不得不“飞机刚落地又飞了回去”。
2010年,黄阳光的外贸物流公司开在了广州著名的外国人聚居区小北。这一年,黄阳光的旅游签证变成了商务签证,“一年一签,方便多了”。
2011年,黄阳光娶了一名广东潮汕籍的中国太太,等到结婚满5年,按照亲属投靠的绿卡规定,黄阳光就可以申请绿卡了。为了满足申请要求,黄阳光每年都会在中国呆够9个月,余下的三个月则辗转于印尼和马来西亚,忙碌境外生意。
法律规定,中国公民或者在中国获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的配偶,满足婚姻关系存续满五年、已在中国连续居留满五年、每年在中国居留不少于九个月且有稳定生活保障和住所的要求,可以申请夫妻团聚人员绿卡。
“最难拿的绿卡”
自2004年8月开始正式实施的中国“绿卡”,一直被调侃为“世界上最难拿的‘绿卡’之一”。根据《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数据,截至2013年,居住在中国的84.85万外籍人员中,共有7356人获得了中国“绿卡”,这些拿到中国永久居留权的人大部分集中在北上广等发达地区。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数据是,美国官方数据显示,单在2013年一年,美国就向全球发放了99万张“绿卡”。
这种巨大的数字反差,源于中国绿卡的门槛高。
目前,中国绿卡的申请类型主要分为“投资”“技术”“亲友团聚”“特殊贡献”四类。除却亲属投靠类,另外三类的门槛相当高。投资类要求外籍人员在华直接、连续3年投资稳定,实际缴费注册资本不少于50万美元;而任职类则是在高等院校、国家重点项目或重要外企内担任副教授、副总经理、副厂长及以上职务的人。即使是有政策支持,拿到“绿卡”的人依旧寥寥。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永久居留权放宽,门槛的进度才大幅加快。2004年,中国出台法规,首次采用国际通行做法,实施永久居留证制度,也被人们称为“中国绿卡”。但这个制度还是跟不上形势的飞快发展,统计数据显示,自实行“绿卡”制度以来,中国“绿卡”年均发放量仅有248张,而这一时期入境的外国人多达2700万人。
即便2008年开始按照计划分批次引进的400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中,也只有1306人成功拿到了中国绿卡。
北理工法学院副教授、移民法专家刘国福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中国不是移民国家,用美国类比并不恰当。但移民数量上,与日本韩国对比中国的数量仍少得可怜。”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拟每年引入20万移民。2012年,日本政府曾出台一项海外高级人才优待的制度,通过学历、职历、收入等评估标准分别制定积分,按照这一新规定,原本需要在日本工作10年的人才现在只需5年就可以拿到日本“绿卡”。
对此,黄阳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身边的外国朋友,还没有一个拿到绿卡的。”其实在结婚之前,黄阳光尝试过走投资拿绿卡的路线,“我是第三代印尼华人,拿到绿卡对我来说有精神层面的意义。钱不是大问题,但是规则实在太多,我尝试申请的时候发现太浪费时间,后来不了了之”。
现在黄阳光还是想再去尝试拿绿卡,在黄阳光的潮汕妻子看来,拿到绿卡也是一件实惠的事情,至少孩子可以拿印尼国籍的同时,在中国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社保。
绿卡门槛不断降低
许多国家都将“绿卡”作为吸引人才和吸纳资本的重要手段。
对于此次“绿卡”门槛的降低,刘国福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说:“任何国家的移民政策,都是为了吸引人才,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中国的移民法适时修正并不奇怪。”
早在2012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通过,当时就有公安部负责人表示,新法将“为逐步放宽‘绿卡’申请条件留下空间,有助于促进引智引资工作”。
3年后,公安部在今年6月下发通知,决定扩大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外国人工作单位范围,在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等7类企业、事业单位任职,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外国人,可申请在中国永久居留。同时,公安部推出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系列出入境政策措施,在上海率先实行“取消就业单位类别和职务级别限制”等措施。
如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介入《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刘国福分析道:“上升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去做决定,说明这件事本身难度大,而且过去的几次法案修正没有很好的效果。”他举例说,在2012年和2013年,绿卡审批相对宽松,获批人数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相对整个群体来说,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
他预计此次“绿卡”门槛要求会有所改善:“申请条件应当有所优化,原来要求必须是副总经理、副厂长以上的人才有资格申请,一个单位里当一个副总能有几个呢?再者,专门的技术人员都不符合这个标准。这就是跟官本位一样,管理人员是人才,技术人员也是人才,如果按照职位来算的话,大部分人都不符合申请的资格,别说批准了,所以估计会再增加一个类别—按工作年限来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