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强的执念:教育扶贫要当终身事业
10月16日上午,刚刚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的杨国强应邀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得到习近平的亲切会见。
18年21亿元扶贫公益
杨国强的执念:教育扶贫要当终身事业
赛亚
“就算是种田,也要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要懂得施肥的道理和使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 60岁的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甚是感慨和激动,他再次抛出这个大胆的建议,“国家应规定年轻人满20岁才出来工作,要么读完研究型大学,要么接受了良好的职业教育。有钱就自己读,没钱就国家给。”
这个想法,杨国强酝酿了许久,在他去年的两会提案《关于加强职业教育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已有提及。这一次,他很想把那份提案再给习近平主席看一下。10月16日上午,刚刚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的杨国强应邀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得到习近平的亲切会见。
迫于纪律,杨国强忍住了,但他显然不会放弃再次为职业教育扶贫鼓与呼的大好机会。16日下午,在分论坛社会扶贫论坛上发言时,杨国强找到了他的听众。
从1997年开始,杨国强共投入21亿元用于扶贫公益,其中教育扶贫超过9亿元,有效帮扶41875名贫困人口。也正因此,杨国强被评价为在“扶贫必扶智”方面贡献卓著,中国消除贫困奖组委会认为他“是民营企业家教育扶贫创新的典范”。
“年轻人满20岁再出来工作”
“现在有相当部分年轻人,中学毕业便去工作,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并不能满足工作所需,就算大学毕业生,没有实际技能找工作也难。而很多企业又面临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匮乏的窘况,”杨国强的言语朴实却一针见血,直指国内并存多年的求职难和用工荒难题,“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年轻人都能接受良好的职业培训,不但能为他们打开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门,社会劳动生产率将得到大大提升。
在杨国强的理解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职业教育是将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提高全民素质,特别是产业工人的素质尤其重要。”
效仿德国,打造中国强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杨国强的心愿。他认为,德国是职业教育成功典范,处于国际顶尖水平,为“德国制造”提供大量优秀产业工人,成为德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因此,中国也可以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眼下,这项任务显得尤为紧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为制造业画出未来10年的发展蓝图,”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坦言,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几乎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人才,特别是在操作层面要有众多文化素质高、技术精湛的优秀工程师和技术工人。
目前,离“中国制造2025”只有十年的时间,要使我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加速形成技术人才的正金字塔结构已迫在眉睫。
值得高兴的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已经在国家层面得到战略部署以及贯彻落实。早在去年,习近平已直接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并强调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蓝图已经形成,体系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就在几天后(10月24日)的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作主旨报告时指出,国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不过,教育扶贫这项有意义工作背后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地方政府对教育扶贫的重视不够、宣传不多,民营企业获取需求信息渠道不畅,以及相关政策不健全,配套支持不够等。
杨国强建议,我国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要立法,应制定强制化措施保证20岁之前的青年人都得到相应的学习,才允许出来工作;要建立足够合适的职业学院,将这些与地方政府的政绩挂钩;国家还应该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从而全方位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杨国强在北京脱稿演讲,带着浓重广东顺德口音的普通话并没有让他流失听众。“18年,21亿元善款,41875名贫困人口……”等一连串脱口而出的数字之后,他在短短5分钟讲话里获得了5次掌声。
“一生中最重要的9元钱”
在外人眼里,全国政协委员杨国强有点“不务正业”,他的两会提案避谈老本行房地产。不仅仅是去年,今年他提交的政协提案还是关于职业教育,标题为《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教育扶贫的提案》,并被列为重点提案。
早年求学经历,影响着杨国强一生。翻开杨国强的人生履历,不难找到一个“九元钱的故事”。
一提起杨国强,广东顺德北滘镇广教村的村民大都表示:Boss强(当地人对杨国强的称呼)成为巨富“并不奇怪”,因为他“很有胆识,能抓住机遇,又有人提携”。但24岁之前,杨国强的人生履历大致可以用5个字概括:农家穷小子。
自幼家贫,杨国强中学时因为没钱交学费而退学一年。政府最后给他免了7元的学费并发了2元的助学金,他才能中学毕业,这让他深怀感激,称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9元钱。
“所以,当我有了一定能力时,我就希望能回报社会。”2011年,在北大讲堂上,杨国强如是说。
从农村走出来的成功企业家非常多,他们采取了各种方式对家乡予以回报。杨国强也不例外,只是他的方式更为长远,他想让那些和他过去一样苦苦求学的穷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想通过教育让他们改变人生。
1997年,杨国强从建筑商转型为开发商短短四年,他从金融海啸中缓过气来,并有了200多万元的盈余,他就拿着100万元的支票找到《羊城晚报》,匿名设立仲明大学生助学金,委托羊城晚报社代为管理和发放这笔助学金。
仲明,是杨国强母亲的名字。这份奖学金,在当时有了“授人以渔”的雏形,被资助者要签下一份“道义协议”,将来自己经济条件许可,应该偿还以帮助后来者。
此后,每年都有100万元准时汇入这个名为“仲明奖学金”的账户(2006年开始增加到200万元)。直到2007年碧桂园在香港上市时,这个秘密才被挖掘。直至今天,仲明大学生助学金仍然在运转中,已经有8065名贫困优秀学子获得资助。
从房地产业艰难爬坡到日益繁荣的时期,杨国强的教育扶贫任务没有停顿住脚步,办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选址筹办、规划建设到教学设计,杨国强都亲力亲为。
2002年,在同行跑马圈地全国攻城略地的时候,为了纪念多年前因病去世的兄长杨国华,杨国强出资2.6亿元创办了国华纪念中学。这是全国唯一的纯慈善、全免费高中,13年来共接受了2356名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2013年到2015年,该校的重本率超95%,是广东省重点本科上线率最高的高中。
“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在国华中学的纪念碑上有杨国强亲自编写的这样一段话。多年后,杨国强表示,这笔出资倾注了他当时一半的财产。
“精准扶贫的创新样本”
18年的教育创新扶贫工作经验,使杨国强坚定扶贫要扶到根子上的信念:“教育扶贫,是针对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资助,使其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是减贫脱贫根本之举。”他一直在教育扶贫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杨国强近十年来对于教育的热情丝毫不亚于房地产行业本身:从2002年创立国华纪念中学开始,杨国强以其个人名义或慈善基金会的名义已经连续多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公益教育事业,其中职业教育成为碧桂园教育扶贫的重点内容。
杨国强的职业教育扶贫探索始于2006年。当年在四川省国家级贫困县马边和甘洛的扶贫工作中,他捐资2100万元在这两个贫困县分别协助政府建起了当地唯一一所职业中学,他希望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生能掌握技术技能,将扶贫扶到了根子上。
杨国强的教育扶贫对象中,还有农村籍复转军人。2007年,在总参军务部支持下,杨国强出资5500万元创办了全免费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8年来共投入4000万元加强办学。同时,他给安徽省“雨露计划”捐资2500万元,系统培训农村籍退伍军人,使之成为技能型产业工人。
2012年6月,针对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集中组织难度大的特点,杨国强开始探索他的另外一个教育扶贫方式,他决定将职业教育的课堂搬到村子里,选址在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该项目以自愿为前提,对全镇16-60周岁适龄劳动力开展免费的技术技能培训。三年来,该项目免费培训16469人,其中8150人取得叉车、电工、家政育婴师等9种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推荐就业,3828人进城就业。
2013年10月,在杨国强与女儿杨惠妍的积极推动下,广东省国强基金会正式成立。杨国强和杨惠妍的所有捐款统一归到该基金会。目前,国强基金会正在运作的一个大项目即是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
这所由杨氏家族出资3.5亿元创办的职业学院,也是全免费的。该校汲取的就是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把传统的“学徒”培训和现代职业教育创造性地融合为一体,打造全新的学校-企业合作办学职业教育模式。至今运营一年,该校接受了672名贫困学子。杨国强计划在实现规模办校后,每年再投入1亿元强化运营。
教育界评价杨国强是教育扶贫的先行者,他的很多创新做法,是可学、可行的,可以作为民营企业家办扶贫教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