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完成的海子,未完成的史诗
3月26日的北大百年讲堂,看不见大海,花还没开,草开始绿了,这一天大风,但没有阻挡年轻人的热情。
“春天,十个人读海子”的读诗会已经开始,王家新、臧棣、西渡、胡续冬等10位诗人在这里朗诵海子的诗。仅容纳几百人的北大百年讲堂二楼多功能厅,已无法再进人,主办方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最后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带着门口久久不愿离去的观众到另一个去处读海子的诗。这一夜是属于海子的,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同一主题的纪念海子活动也在举行。
20年前的这一天,25岁的海子卧轨自杀。20年来,中国文化界一直在纪念海子,读他的诗,出版他的纪念集成为一种仪式。海子成了一个符号,纪念海子成为一种现象。“我又一次看到了诗歌的力量。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是很难得的。”回忆起当日的情景,王家新对时代周报记者感叹。
他的优秀与他的局限
王家新在读诗会现场第一个朗诵了海子的诗《黑暗的献诗》,会场安静得令他感动。很多年不读海子的诗了,这一次给了王家新再读海子的机会,“海子诗歌的想像力,到现在仍令我惊异。”
在诗人臧棣看来,海子是少数几个真正在诗歌与价值的关系上进行认真思索的当代诗人,其中有幼稚不通世故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远见卓识。臧棣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我觉得海子最可贵的地方,是他用他的生命在写诗。”
西渡则认为,海子最独特的地方在于用一种本质的方式触及了中国文化深层的核心问题。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说:“5000年中国传统诗歌里,那些最核心的部分从来没被触及。比如说麦子,王维说‘雉雊麦苗秀’,只是从局外人的眼光来看的。但麦子所代表的生存状态,从来没被触及。海子触及到了。”诗人邹建军认为,“麦子”意象之于海子, 犹如“太阳”意象之于艾青,“雨巷”意象之于戴望舒”。
北大中文系1991届毕业生王旺桂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海子。现在仍坚持写诗的他认为,海子的诗学观集中体现在他的《诗学:一份提纲》及《朝霞》、《沙漠》、《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中。《诗学:一份提纲》的开篇写道:“我写长诗总是迫不得已,出于某种巨大的元素对我的召唤,也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对于千百年来始终沉默的天空,我们不回答,只生活。……那些民间主题无数次在梦中凸显。为你们的生存作证,是他的义务,是诗的良心。”
尽管海子把自己看成一个史诗诗人,但为他赢得赞誉的是他的抒情短诗。2001年,海子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进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而他的长诗“《太阳》七部书”却并没有得到公众的注意。海子仅存的3篇日记中说,抒情是血,被动的,消极的。而长诗,代表了人的创造力的积极的方面,是行动性的,“我考虑真正的史诗”。
在臧棣看来,海子的长诗却反倒是他的抒情短诗的碎片。“我把他的长诗看做短诗的一个背景。如果海子没有长诗,那反而不容易体会他的短诗的意义和海子的卓绝之处。海子的一些抒情短篇,展现了史诗气质。长诗则比较单薄,太依赖观念。但是,他让语言走出文本,向整个世界开放,像海德格尔讲的‘语言变成一个世界的家园’。”
尼采曾说,我站在自己的太阳的光辉与阴影里。深受尼采影响的海子,同样的,他的优秀同时在塑造自身的局限。“要认识到他的天才,也要认识到他的局限性。局限性并不影响他的优秀。”在王家新看来,海子的局限和他的天才一样明显。他说:“海子短促的人生,使他的诗还没有经历足够的人性经验。比如说,他没有当过父亲。做父亲是非常重要的经验,有了这种经验,你看事物的眼光可能就不同了。人生的路是需要一步步走的,没走到这一步是体会不到的,东西就出不来。我个人更认同那些,凭经验的增多越老写得越好的诗人,比如歌德、杜甫。”
在王旺桂看来,和1980年代那个狂飙主义运动一样,海子还是太着急了。王旺桂说:“在20世纪西方的诗人当中,有不少起很大影响的诗人作家,不是这些诗人们不想写,是他们拼命的能力可能早就损害了他,我觉得海子也是这样,有一种写诗人的痛苦。”
绕不过去的“海子之死”
纪念谈论海子,他的死亡是绕不过去的。“海子热、海子崇拜,肯定和他的死亡有关。而且,也与他死亡的壮烈方式有关。”王家新说。
骆一禾在海子的忌月之日写下的纪念文章中写道:“海子绝不是以死亡提高了自己作品的人。当他炸裂时他的诗作已成为了一派朝霞。”不可否认,海子的死提高了他的公众知名度。
“海子的死促成了他的价值被人们所认识,他是当之无愧的。就诗歌本身而言,并不是抬高。其实海子死前,在诗歌圈子已经有一些名气。”1985年后,王家新作为《诗刊》的编辑,编纂了《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就选了海子的诗。1988年,王家新负责世界文学的一个组诗专栏,首先就想到的是向西川和海子约稿。
王家新说:“海子死后的海子热,把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海子身上。有一些人在抱怨被遮蔽了。‘死人压活人’,诗歌界是有这种说法。但是,如果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有价值自然会被人们认识到的。”
“‘诗人之死’是一种精神现象。海子的死是他的诗歌的一部分,是他的诗歌的最后一个完成。”王家新认为,海子之死要从精神层面来考察,尽管这又是难以追问的。“海子的诗歌、精神逻辑把他推向这一步。现实原因不是没有,但并不重要,谈太多了,就庸俗化了。中外很多诗人自杀,但并没有练过气功。不练气功,他也完全有可能走上这一步。”
海子构成了一个很特殊的文学史现象。王家新说:“中国诗歌史很难写了,把海子和其他诗人放到一起来评价,有点不太合适。要单独作为一个现象来写。比如把西川和海子放到一块来谈,就有点困难了。”
王家新表示,“甚至有人说西川的风凉话,说西川是借海子出名的。这样说是不对的。当时西川远远比海子的名气大。”
作为海子的好友,海子死后,西川一直整理出版海子的遗作,他编辑出版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如今,西川再次推出《海子诗全集》。对于各方热议,西川不愿表达意见。西川日前接受采访时说:“评价海子让我很痛苦。”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关于海子的问题,我一概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