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森 他说他就是齐达内

2009-12-21 17:31:00
来源: 时代在线网
让-菲利普•图森,1957年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1978年毕业于巴黎政治科学学院并开始写作。小说《浴室》《先生》和《照相机》等使图森的写作才能得到肯定,批评界将他所代表的新风格称之为“极少主义小说”。图森也同时进行摄影和电影创作。

当一个高个子出现在展厅门口,周围的人群并无惊讶。这就是让-菲利普.图森。

策展人陈侗曾说他“像一个被放掉一半气的NBA队员”。光头在夜色里微微发光,法式的高鼻子,比利时人,说法语。他是六部小说的作者、三部影片的导演和两个孩子的父亲。

他让陈侗甚为骄傲,“我首次把新小说新一代作家的作品介绍到中国,人们认识了首个80年代后的年轻法语作家让-菲利普.图森”。人们称他的小说是“新新小说”,“擅长于在‘什么都没有’的叙述中把我们带到一种可以不断回味的意象和思考中”。

他沉迷于中国

这当然不是他第一次来中国,甚至很熟了,经常“衣服口袋里装着小本子,每天都要用拼音注下他所学到的汉语字词”。

这个现实的中国让他着迷,充满细节,主题却歧义丛生。小说《逃跑》的故事就发生在中国,讲述法国男人和中国女人的爱情。

“作为这个时代的作家,重要的是将自己置于现实,倾听时代的声音并重建现实。《逃跑》中,我想要描绘今日中国的肖像,火车站、火车、酒吧、胡同中深藏的停车场里的中国,以及手机、保龄球上的中国。中国代表着正在变革中的世界,运动、改变、前进中的世界。中国,对我来说,就是当代。”

他大步走进展厅—正在展示他的主要艺术作品—陈列着的摄影、小说、电影短片吸引至少上百人来参观。

“在中国,这不是他的第一次艺术展,但肯定是最大的一次。”鲁毅说。他是广州博尔赫斯书店艺术机构的合伙人,书店不足30平方米,却广为知识青年所知。博尔赫斯书店当代艺术机构几乎出版了图森所有的小说,并于410日晚上在广州怡乐一巷的居民区内举办图森影像作品展,主题为“书”。

当晚的计划略有改变,7点钟的开幕式演讲未能按时举行。这并没影响人们的心情,他们聚在门口,谈意甚欢。另一小拨人在馆内流动,从有点陡的窄楼梯上下,很多人侧过身体看贴在墙面向上延伸的深紫色的书。尽管很多人会看不懂,“那是图森法语的原版小说”。

有机的关联

知道图森的人大多是因为小说,这个艺术展却告诉人们他的其他一些天赋。在摄影图片中,艺术家试图从各个角度阐释与书的关系:地铁中读书的人的晃影、清晰的大声阅读的快乐孩子、各个国家的书店。

其中一幅,在日本的地铁,人人表情茫然而肃穆。身穿白色洋装的女人有精致的红唇,一手抓着吊环、一手拿着书正在读。这个OL沉浸其中,旁若无人。身旁的人大多也在阅读,有意无意。

图森想告诉我们什么?书籍的魅力?它和人类的关系?其实他什么也不想告诉你,就像他的小说,如果你想寻找意义,只是徒劳。那永远都只是些散漫的碎片,和人的空洞。

照片内的物很细致,之外的,全然不知。仿佛这是描述一个数学的几何体所需要的叙述,简单,干净,把繁复抽象出来。不解释其中的链接,那些地方都不动声色地存在。所以,你就自己看吧。

图片里发光二极管的“boek

liver”是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书店招牌,在夜色中移动形成流光,这是他的作品;书店里陈列整齐的一排排书也是他的作品;地铁中读书人群像也是他的作品。画面并无特别的审美,光影的处理也很普通。可当它们并排聚在两面墙上的时候—那种整体感—因为非常具体丧失想象的空间,以及极具工业化社会的特性而带来的冰冷,难以让人流连忘返。

大概这些照片使得他不厌其烦,图森还拍摄电影。另一个展厅正在播放他根据《逃跑》拍摄的短片。很快能看出那是在广州:有珠江昏暗的夜景,摩托车后座上一男一女,正轰轰地往前奔。在无边的黑夜里,你不知道他们会去向何处。

所有这些姿态,无论是小说、摄影还是电影,都与不想联系不想思考有关,与某些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与慵懒有关。图森一点也不洒脱,不停地沉迷于客观事物之中,看起来并不想从中抽身。

据说,在写作过程中,他时常停下笔拍摄一些偶然场景,并以此为素材。如果你看过《逃跑》《做爱》《先生 浴室 照相机》,你会发现他的魅力是能把这种饶舌变得有趣,尽管他反复地摹写反复地摹写再反复地摹写,也总能制造出故事和故事的韵味。

齐达内的忧郁

图森先生还在忙。据说,他就像自己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一样,既有不安分的走动(《逃跑》中毫无目的的旅行),也有超常的宁静(《迟疑》中一个人和衣躺在浴缸里或呆坐在电话亭子里)。

但此时显然不是毫无目的,“展览中所有的布置都是和他协商设计”。他正指点着图片的右下角,一个工作人员在此贴上图片标签。

还有一个作品是陈侗和图森合作完成的。以墙为幕的投影里,图森新出版的小说《齐达内的忧郁》被十个孩子朗诵着,分别用法语和汉语。桌上十个小视频,是十个给图森关于这本书的提问。陈侗说,我不喜欢足球,但我喜欢这部小说,图森写的是柏林的天空。

这本小说演绎了2006年柏林世界杯的夜晚,法国球员齐达内一头撞向意大利球员马特拉齐的事。正如图森所说,“我特别对日常事物感兴趣,我设想怎样把它们用进小说”。

小说想表达2个悖论:在现场,当时没人看到发生什么,但是电视,这个肤浅的、常常带来假象的工具却告诉了人们真相。而另一个,小说的结尾,根据芝诺悖论,齐达内永远也不能撞向他的胸膛。他永远有一半的距离,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不能达到。

在那个柏林的夜晚,图森深刻地感受到齐达内的忧郁,暴力的忧郁和艺术的忧郁相通。他说,他就是齐达内。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