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喜年:股市“钱多任性”背后
时周评论员 陶喜年
用“钱多,任性”来形容过去两周的股市,再恰当不过了。
首先是钱多。11月24日-12月5日两周,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金额达到7156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不过10万亿元。于此估算,12月5日一天的股市成交量,就相当于一个月的全国财政收入。
其次是任性。过去两周,上证综指上涨18.13%,其中蓝筹聚集地上证5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分别上涨28%和21%,金融业、采矿业、房地产业累计分别上涨35.3%、24.6%和15.3%。上证综指连跨五关后,12月8日更冲破3000点关口。不光证券股两次上演全部涨停的奇观,中国石油这只A股市值第一的股票也奇迹般地迎来两个涨停。
这样的涨幅和成交量,惊呆了包括公募基金经理在内的多数业内人士。要知道,自从2007年10月后,大盘蓝筹股大面积暴涨的行情,实在已经分别太久了。
去年还排名全球倒数第二的A股,仅仅用了两周时间,就明白无误地告诉全世界:我们的牛市又回来了。
疯狂的小散户
牛市来得惊心动魄。问题随之而来:首先是谁在疯狂买入?资金何来?
来自证监会的数据显示,过去两周,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净买入309亿元,自然人净买入659亿元,持有A股市值10万元以下的个人投资者净买入更多(具体数字未披露)。机构买入的金额,不到自然人的一半。10万以下资金的投资者,即俗称的小散户,不期成了主力。
漫天飞舞的段子中,有一个是这么说的:90后股市满仓100%,买早餐都没钱了;80后八成仓位,留点银子供楼;70后五成仓位,经历过熊市的人,心有余悸;60后最苦逼,曾经高位建仓“高仓建”,如今是满仓踏空“仓井空”。语言虽戏谑,却道出不少事实。
经历过熊市的股民,基本知道“烂股损一时,蓝筹毁一生”的道理,大多对银行、石油等股票敬而远之。敢在高位杀入蓝筹股的,除了要在年底拉业绩的机构和对牛市有绝对信心的专业人士,剩下的恐怕大多是无知者无畏的“股盲”。
资金何来?其实中国股市缺的是信心,最不缺的就是资金。炒房资金在寻找出路,大量产业资本正在转移,储蓄、理财、P2P、信托等吸纳的庞大资金。而过去两周大盘大涨近20%、尤其是证券股连续集体涨停,显然已经将大批资金吸引到股市。
被需要的牛市
第二个问题是牛市何来。要知道,中国经济正面临下行风险,牛市为何偏偏在这个时候不期而至?
每次股市大涨之后,总有专家以事后诸葛亮的姿态引经据典,大谈股市暴涨的原因,仿佛此时牛市不来,就天理不容。正所谓跌有理,涨亦有理。
其实,有些经历的股民都知道,A股是政策市。中国的每次牛市,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动,说得直白点,就是政府希望它牛。
比如2007年那波史无前例的大牛市,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股权分置改革给股市带来历史性巨变,实质是包括中国石油、工商银行在内的巨无霸型央企要上市,否则,中石油出现48元天价,简直不可想象。实际情况是,央企小伙伴结伴上市后,漫漫熊市就降临了。
在一些人看来,政府目前确实需要一个牛市,包括房地产减速带来的地方政府财务危机、以提高证券化水平为主要指标之一的国企改革、A股上市由审批制向注册制转变等,都需要一个牛市来支撑。
而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在政府连续放出沪港通、降息两大利好后,各路资本蜂拥而至,蛰伏已久的小牛,遂腾空而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股指暴涨让许多人担心泡沫会否迅速破灭,至少从目前来看,政府没有表现出任何打压股市的兆头。
不患寡而患不均
虽然指数暴涨,但过去一周,有超过一半的股票却是跌的,这让很多投资者受伤不已。“满仓踏空”等新词应运而生。
满屏涨停股,谁解踏空味?对大部分股民来说,踏空其实比被套更难过。因为熊市被套是群体性症状;踏空却眼看别人日进斗金,自己只能作壁上观,有些资产还缩水,简直要得抑郁症。正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按照过去的规律,羡慕嫉妒恨之后,总有人受不住诱惑高位杀进。至少在过去一周,胆大的都赚到了几个涨停,胆小的却一再错失良机。马云说,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股民会说,赌总是要赌一把的,万一涨停了呢?
何况,每逢股市大涨,总有各种神话诞生。最近《深圳大户3天赚2亿回家养老》之类报道已见诸报端。在股市和楼市中,媒体扮演的一向是追涨杀跌的角色。在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朋友圈充斥的更是股票暴涨、谁谁暴富的信息。没有强大的抵抗力,还真不容易置身股外。说得极端一点,这个时候你还不炒股、还不谈股,你就被边缘化了。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A股投资者是最具契约精神、也最具抗击打能力的—见过房闹,你有见过股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