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千亿碧桂园:手握244亿现金守住财务红线
刘娟
2013年末,碧桂园集团(02007.HK,下称“碧桂园”)以黑马姿态跻身“千亿俱乐部”,与另外6家千亿房企一同站到了一个新起跑点。地产盛宴的饕餮之后,怎样面对后千亿时代的增长天花板,是他们所共同面临的难题。
8月19日,碧桂园在香港举行的2014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被称作“三斌”的总裁莫斌、联席总裁朱荣斌以及首席财务官吴建斌集体亮相。他们为市场带来信心,后千亿时代的碧桂园,目前已站稳阵脚。
碧桂园方面公布,2014年上半年,集团总收入为人民币383.2亿元,同比增长约42.2%。核心净利47.1亿,同比上升14.1%;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584.2亿,同比增长73.6%,占全年目标的46%,而合同销售面积约87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3.4%。此外,70%内资产负债率上限及可动用现金占总资产10%这两项硬指标也达标。
莫斌在业绩会上表示,公司维持2014年1280亿元全年销售目标,基于放松限购等政策的背景,看好下半年市场走向。
死守两条财务红线
今年3月19日,碧桂园前CFO伍绮琴在交出千亿靓丽成绩单后挂靴而去,公告发布当天碧桂园股价下挫逾12%。资本市场的过度反应,折射出投资者对碧桂园“财长”席位人事变动的敏感。15天后,在“中建系”打拼了30年的吴建斌临危受命,担任碧桂园新一任CFO。
这是一注强心剂,论起在香港资本圈的“长袖善舞”,他与伍绮琴或许难分伯仲,但吴建斌还在危机处理和财务风险管控等方面有着广为称道的能力。中海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财务管控能力在业界享有盛名,而由中海“管家”吴建斌来执掌碧桂园的“账本”,有望降低正处在快速扩张期的碧桂园的财务风险。吴建斌的补位,也恰好与同样来自中海的莫斌和朱荣斌相得益彰。
甫一上任,吴建斌便为碧桂园确立了“净借贷比率低于70%”以及“保持可动用现金占总资产比例高于10%”两项硬性指标。在半年报交成绩单时,这两项指标都在红线内,吴建斌在考核中顺利过关。
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碧桂园的净借贷比例约为67.1%,与2013年底持平,EBITDA与利息覆盖比例约为3.6倍,属稳健水平。同时,可动用现金约人民币244.3亿元,约占总资产的10.1%,保持弹性。此两项均达到管理层要求。
“碧桂园是大型房地产公司,负债控制坚持的原则是稳健,”在碧桂园2014年中期业绩会上,吴建斌解释说,碧桂园的负债水平上限是70%,这是对市场的承诺,我们始终在负债率范围内拓展我们的业务。
在吴建斌带领下的几番财务运作,也让碧桂园的资本结构逐步优化,成本控制日渐加强。今年上半年,碧桂园共发行两次优先票据,其一是2.5亿美元的私募票据,这是碧桂园历史上的首次私募;其二是5.5亿美元的公开发行票据,录得5倍超额认购。同时,公司赎回了2017年到期的票面利率11.25%的优先票据,这对于拉低碧桂园的平均融资成本有所帮助。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碧桂园加权平均融资成本有所降低,从去年上半年的9.24%下降为8.23%,该数值也低于2011~2013年的9.2%、9.56%和8.54%。今年上半年土地成本虽相对2013年有所上升,但仍只占售价的约13%。销管费用占合同销售额的比例从2013年上半年的7.2%,降低到2014年上半年的5.7%,其中销售费用从4.5%降低到3.1%。
日前,碧桂园还进行了两年半以来第二度股本集资。8月27日晚间,碧桂园公告称,公司拟进行15:1供股,高至31.8亿港元的融资将用于偿还现有债务(包括于2014年9月10日到期的3.75亿美元11.75厘优先票据)。碧桂园董事会认为,供股将有利于优化公司股本架构、平衡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及增强信贷状况。
海外投资占比限额10%
受稳健的财务指标引导,碧桂园的投资战略也发生改变,这一点在拿地方面表现明显。
“今年最希望公司做好两件事情,其中之一,就是朱荣斌买到更多好的项目和地块,”在业绩会中,莫斌坦言,公司密切留意销售和回款情况,以及各项工程开展所需的资金,以此来确定投资买地的节奏。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宁可少买一块地,不要错买一块地”,主要是将现金流放在第一位,健康灵活的周转。
在碧桂园的高层分工中,朱荣斌主抓土地拓展和产品标准化等事宜。而据朱荣斌介绍,今年上半年,碧桂园投资了约125亿元,买了1250多万平方米的开发土地,但进入到今年二季度后,碧桂园投资步伐有所放缓。公司审慎的根据市场整体形势、公司销售回款、财务资金等情况,决定每一宗、每一块土地的投资,“差不多飞了100多个城市,区域公司拿地需要经过我实地把关。”
从碧桂园内部传出的消息也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初,碧桂园开始试行新项目以销定产,并对开工面积上做出调整,在降低库存和维持健康现金流上花了更多力气。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碧桂园拥有总土地储备7568万平方米,另有1328万平方米正在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
审慎的投资态度,在碧桂园的海外扩张中也得以延续。
在吴建斌看来,目前海外项目的毛利率在35%左右,远高于国内项目,但海外的投资比例占总的比例只有10%。“这是一个限额,”吴建斌说,“如果当年投资1000亿元,10%的比例是在海外投资,这些项目会根据投资的总量予以控制。”
“今年上半年,马来西亚项目销售12.5亿元,澳大利亚悉尼项目也取得9.8亿元业绩,但到目前为止,海外今年没有增加任何新项目,这一指标等于零,下半年是否有可能在海外买地,也要看项目是否能够达到快速回流现金,带来更高回报,”莫斌透露,我们希望海外市场做一个成一个,从小开始,积累经验,慢慢的根据市场的需求,逐渐的发展海外市场。
释放更多权力到区域
市场聚焦的热点,还关乎碧桂园“三斌”——总裁莫斌、联席总裁朱荣斌以及财务总监吴建斌联手,能否尽快实现碧桂园“规模+利润”的“中海模式”?这还需要狠狠动脑筋,毕竟民企碧桂园和国企中海背景不同,现时市场环境也纷繁复杂。
“要向管理要利润”,这是“三斌”日前在业绩会上集体亮相,所要传递给外界的一个最强烈信号。在莫斌口中,今年最希望做好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将管理提升到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上。
“去年碧桂园从400多亿元直接上升到1000多亿元,高速的发展,必然带来管理的问题,”莫斌坦言,今年的市场处于平稳的阶段,我们希望抓住市场空档期,将管理进一步的提升,为了下一步或者是长久保持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管理上做了很多项的安排。包括董事会的变化,更多的引入职业经理人跟董事会进行分工合作。
并不难看出,在过去两三年间,碧桂园一直都在努力淡化原有家族化色彩,明显的组织变革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年中总裁莫斌的加盟。在此之前,碧桂园执行董事席位中,绝大部分是创业元老以及公司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家族成员。
莫斌没有辜负杨国强的厚望,在他履新后的第一年即2010年,碧桂园的年度销售业绩便告别了上市以来徘徊不前的囧境,呈现大幅增长。年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房地产行业大幅增长的时期,碧桂园仅录得232亿合同销售额,但到2010年,该数据上升至329亿,2011年432亿,2012年476亿。到2013年,该集团合同销售额以黑马姿态跳跃到1060亿,实现了翻倍增长。
莫斌在碧桂园内部进行了许多大胆变革,并且花大力气致力于职业化的团队建设。2013年初朱荣斌和2014年初吴建斌两人的先后空降,成为碧桂园职业化建设深化的标志性事件。朱和吴两人均有中海背景,分别曾经为中海华东区总经理和中海CFO。
伴随着职业化进程,碧桂园内部许多关键岗位也出现人员调整,例如前执行董事、营销中心总经理杨永潮的辞职。杨永潮为杨国强侄子,为碧桂园服务近二十年,曾任碧桂园执行董事、营销中心总经理,主要负责碧桂园的产品营销工作。今年6月20日,杨永潮被调离营销中心总经理职务,出任主席特别助理,直到8月19日正式辞职。接替杨永潮的是程光煜,他于2007年加入碧桂园,历任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助理、总裁助理、项目总经理、运营中心总经理、粤闽区域总裁等职位。
目前,碧桂园的执行董事共有14人,分别为杨国强(主席)、杨慧妍(副主席)、莫斌(总裁)、朱荣斌(联席总裁)、杨子莹、杨贰珠、苏汝波、区学铭、杨志成、谢树太、宋军、梁国坤、苏柏垣及吴建斌,家族成员及创业元老的席位下降,职业经理人席位明显上升。
莫斌还特别提到,今年会释放更多权力到区域,重点包括营销方面的权力。“我们将以前总部垂直管理较深入的职能,例如投资、营销、财务管理等,下放更多的责任和权力给各个区域,要求区域负责所辖项目全方位的管理,推动项目开发业务。”莫斌说。此外,碧桂园已再度与咨询公司合作,对组织架构、流程体系和经营数据体系进行梳理。
莫斌最希望看到的是,下半年超过700亿元货值的迅速去化。在他的管制下,碧桂园目前还是集中在地产主业,不会在多元化做出大跨度安排,但有可能会涉及产业地产、旅游地产以及养老地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