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娱乐右手教育 澳浔科技掘金海底AI
上海,某海洋公园火山鲸鲨馆内,一条蝠鲼(又称“魔鬼鱼”)快速游动着。乍一看,它和其他蝠鲼并无区别,而实际上,它的真实身份是一款蝠鲼仿生机器人。
文/麦斯
上海澳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浔科技”)是这款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机器鱼的打造者。成立于2018年,澳浔科技由长期从事水中仿生领域研究的高校科学家团队和多位“科技+文娱/教育”行业资深人士组建,旨在基于水中仿生技术研究成果,开发实际产品及商业应用场景开发。
近几年来,水下仿生机器人走入了人们的视野,海底AI革命的火热爆发促使国内外出现各式各样的水下仿生机器人,它们在海洋世界里各显神通,海洋牧场、海洋娱乐、海洋工程等领域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与变革。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意欲在可发展的领域中先人一步,澳浔科技CEO毛伟琦表示,公司将以澳浔科技平台为出发点,立足于水中仿生机器技术,向海洋娱乐、海洋教育运营等垂直纵深业态发展。
“我们的初心是做一个有趣、有灵魂、能打动人的产品。用科技为观众制造非日常的体验,创造一段回忆。”毛伟琦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有个性又有趣的公司,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做个有趣的灵魂,商业回报会随着快乐而产生。”
掘金水下机器人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消耗也越来越多,陆地资源日渐枯竭,人们为求生存对海洋资源探索的欲望也愈发强烈。而水下仿生机器人,就仿佛是人类探索未知海洋领域的另一双手臂。
由于水下机器人的工作区是在水域内,所以市面上的产品也基本都是采用仿生技术设计,大多具有高效率、高机动、高加速度、低噪声、水下适应性良好等特点。过去,水下机器人作为特种机器人主要被用于军事、科考、工业应用等领域,一般由科研机构研发,民营创业公司鲜少涉足。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全球海洋开发热潮兴起,水下机器人开始进入渔业环境检测、潜水娱乐等消费领域。
国内的水下机器人走进消费级市场是在2015年。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水下机器人需求急速攀升,因此国内涌现了一批研发水下机器人的公司,也陆续出现了许多形态各异的产品。
对于毛伟琦来说,闯入水下仿生机器人领域,创办澳浔科技,更多是偶然。此前,他历任埃森哲高级咨询经理、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总监、乐成集团CIO、吉利控股铭泰投资发展集团科技副总裁,个人擅长“科技+娱乐”项目投资及全过程管理。
正是在吉利任职期间,毛伟琦第一次接触到了水下仿生机器人,“很有意思”。这一次接触不仅打开了毛伟琦的新世界,也成为了他自主创业的起点。
目前,在澳浔科技的核心团队中,除了有多位“科技+文娱/教育”行业资深人士的加盟,合作的科学家团队在水中仿生机器人领域有着多年的研究经验,曾主持建设10个实验室,指导创新科研项目34项,已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而其带领的科学家团队更多次获得国家水中航行器竞赛大奖。
作为水下仿生机器人领域的新入局者,澳浔科技根据自身优势,将公司第一阶段的业务重心确定为商业娱乐展示以及STEAM教育方向。
据毛伟琦介绍,成立仅1年左右的澳浔科技目前已经进入到了产品落地阶段,“目前正在开发两个场景,分别是商业娱乐展示和STEAM教育”。
在商业娱乐展示方面,澳浔科技正在打造多款独一无二的水中仿生机器人。“我们会开发日常生活当中不常见甚至是看不到的仿生鱼,包括那些在远古时期存在的,或是已经灭绝的,抑或是只存在于大洋深处的。”毛伟琦说,“更关键的是,它们不仅能看,还能和用户进行互动。”
在STEAM教育方面,作为目前市场上唯一的海洋仿生科技类STEAM课程,澳浔科技所开发的STEAM硬件+课程涵盖了艺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英语、编程等方面的知识,具有综合性强、动手以及吸引力强等特点。
资本机遇与技术考验
如今,受到技术升级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军水下机器人消费级领域。不过,由于水下机器人行业技术门槛高、研发投入大,整体发展偏缓,大多品牌厂商更多处在产品研发、众筹及少量生产的应用市场探索阶段,目前尚未出现行业巨头。
资本自然不能缺席这一片蓝海。近两年来,资本市场纷纷向水下机器人行业靠拢,到2017年年底,深之蓝、鳍源科技、博雅工道、潜行科技、吉影科技等水下机器人公司相继完成不同级别的融资,资本热潮可见一斑。资本的注入,将大大推动水下机器人玩家的壮大、产品的迭代和行业格局的变化。
有研究分析显示,到2020年,中国无人潜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元级别,其中军用无人潜器的市场将达到300亿元规模。民用方面,2B端市场空间将达到430亿元,其中搜索救援类市场空间将达到60亿元,资源勘查类市场空间将达到225亿元,铺设线缆类市场空间将达到2亿元,安全监测类市场空间将达到137亿元,调查研究类市场空间将达到3.7亿元。2C端,成为潜水伴侣的娱乐消费类无人潜器的市场空间将达到60亿元。
随着资本的入局,水下机器人行业竞争加速,科技企业纷纷掘金这片千亿元新蓝海。要在这场战争中突破重围,赢得消费者和资本的青睐,毛伟琦认为,澳浔科技的优势只在于:有趣。
“我认为,最主要的特质还是产品有意思,以及如何去开发它的应用场景。”据毛伟琦介绍,除了海洋馆、科技馆之外,澳浔科技的产品亦可应用到主题商场、主题酒店、主题乐园、海洋家庭娱乐中心,以及中小学和幼儿园等诸多场景中。
“在中小学和幼儿园,以及研学基地,通过我们的教育产品,把海洋科普教育和动物仿生学融合到整个教育体系中,以此提高公众在海洋保护和动物保护方面的意识和认知,这本身就非常有意义。”毛伟琦说。
值得注意的是,与用于陆地上活动的机器人不同,水下机器人面对的是不同的水域环境,因此水下机器人的开发者亦面临着更多的技术挑战。
如何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这也是澳浔科技在产品落地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从产品化的角度来看,团队人员在知识和技能储备方面的制约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考验。实验室是研究科学和原理,现在是做产品,负责产品开发的技术骨干都在智能机器人开发方面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更多是集中在陆地机器人领域。放到水下这个场景里面,有很多东西需要摸索。”毛伟琦坦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