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更新的场所精神

2014-05-29 04:33:30
来源: 时代在线网
电视剧《青果巷》今年3月在中央电视台8套黄金时间播放,这可能是国内首个大手笔的“电视剧版”城市宣传片。

特约记者 陈辅 发自江苏常州
 
平平仄仄的石板路蜿蜒向前,这是一条典型的江南古巷。南面临水处有古石桥跨越,巷子两面多是低矮老屋,粉墙黛瓦蒙上了岁月的烟尘。有些已经废弃,户牖破落,门前一段干瘦的木门槛。中段位置的礼和堂正在修缮,两层楼高的建筑蒙着一层篷布。有住户的房屋,大多只能算是临时性的栖身之所,在一个院门旁铭刻着“清代段宅”的院子里,内厅充作厨房和饭厅,门户都不完全了。在晚清画家恽鸿仪故居,行人可以一直走入一条二三十米长,宽仅约一米的狭弄,据称这是苏南旧时大户人家特有的建筑部分,从入门第一进贯穿到最后一进院落,通常叫备弄。弄内光线昏暗,时间仿佛在此静止。

这条僻静小巷是有“江南第一名巷”之称的常州青果巷,相较常州近年火热打造的主题公园中华恐龙园和太湖湾动漫主题公园嬉戏谷,这里并非普通游客之选。

临街休息的一位中年男子对上前攀谈的我说:“为什么来参观?是看了电视《青果巷》?”

电视剧《青果巷》今年3月在中央电视台8套黄金时间播放,这可能是国内首个大手笔的“电视剧版”城市宣传片。当地媒体报道称,此剧“由常州市委宣传部主抓,是央视中国梦系列展演的预热作品之一”。

500年历史的青果巷有着一连串著名人物的印迹。这条连接常州主要商业街南大街、紧依古运河的巷子,走出过洋务运动先驱盛宣怀、民初谴责小说家李伯元、故宫博物院创建人吴瀛、剧作家吴祖光、语言学家赵元任、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革命先驱瞿秋白、七君子之一史良等诸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城市大发展的大背景下,青果巷的历史建筑风貌已显衰败,全国历史建筑面临的“去留”问题似乎难以回避。

“尊重各时代为历史建筑所作的贡献”

今年4月底,筑原设计机构(广州)主持的《共生与秩序—常州市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获得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2014年评比的景观规划类杰出设计奖,该机构同时获奖的还有另一项目西安国际社区沣河堤岸与湿地。

IFLA于194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成立,总部设在法国凡尔赛,现有71个国家和地区的风景园林学会为其会员。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是国际风景园林行业内影响力最大的学术最高组织。

筑原设计机构(广州)首席设计师陈圣泓解释说,青果巷项目的设计充分体现《威尼斯宪章》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理念,强调各个时代为历史建筑所作的正当贡献必须予以尊重,对缺失部分的修补必须与整体保持和谐,但同时需区别于原作,以使修复不歪曲其文化或历史见证。在此基础上,融入生态环保节能等新技术,适应绿色与低碳的未来发展需求。

“这个项目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有示范意义,呈现出以时代发展的视野看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问题,一方面保护历史传统风貌,尊重地域特色文脉;另一方面,体现时代发展的特点与要求,植入新的功能,推动历史街区在保护的前提下健康向前发展的这一国际化趋势。”

在规划图上,筠星堂名人博物馆、贞和堂名人博物馆、八桂堂名人书画馆、礼和堂周有光图书馆、松健堂运河博物馆等次第展开,三家主题酒店安然堂、鱼乐堂、随意堂坐落其间,青果广场、进士广场、正素广场等错落其中……

“共生与秩序”效仿卢浮宫入口

关于新青果巷的设计理念策略,“最终关注的是场所精神和可持续意义”:将保护方式从静态、僵硬、单一的保护方式转变为整体综合、柔软保护、利用和更新的方式,实现历史与现代、社会与自然的“共生与秩序”。

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的概念。对于场所精神的理解,陈圣泓认为,文脉是场所之魂,场所精神要求充分挖掘场所文化与地貌特征,从文化因素寻找内在线索,“共生与秩序”体现了对于场所精神的理解,强调关注和尊重外部环境空间领域中诸多客观存在的物化和文化因素,探究其内在精神和一切可控制性元素,并通过对其中诸多复杂因素的争论、评价和取舍,并最终获得一种协调。

保护历史遗存和城市发展这一矛盾如何在共生中表现出新的秩序?“共生与秩序”这一理念被灌输在筑原设计其他项目如江苏学政衙署遗址公园、常州圩墩遗址公园、红梅公园和西安半坡遗址改造等上。陈圣泓说,“青果巷项目重点在进士阁建筑及其他抽疏—即采用减法,对场地内临建、违建以及与环境不融洽的建筑进行拆除,留出绿地空间,并划分为若干个公共花园,为居民提供休憩、交流的场所。”

青果巷项目最初有两条路线可以走,一是修旧如旧,以完全复古的手法来修复和发展此区域,二是尊重场所精神,在保留文物建筑原真性的基础上,符合时代发展特征,延展街区形象与功能。

当时甲方希望复古,采取保守的做法,但筑原认为,贝聿铭法国卢浮宫入口成功的设计和西湖雷峰塔的做法,说明采用符合《威尼斯宪章》的做法,才是当今时代的一个发展方向。

设计完成时,甲方请来的专家评审也分成两派观点,一是修旧如旧的复古手法,二是在保留文物建筑原真性的基础上,延展街区形象与功能,两种观点完全不同。陈圣泓说,“最后,这一项目获奖,表明这是当今世界大的倾向和趋势。”

青果巷原居民何去何从也成为焦点。在挂着一块“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及东侧历史风貌区修缮与保护项目房屋征收第八工作组”牌子的房间内,一位工作人员说,征收工作已经完成90%。

由于城市发展带来人口膨胀,造就历史街区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都需要面对功能调整后原居住人口的疏散问题,青果巷项目坚持了“原居民不少于30%”的底线—设计建议改造后保留50%的原居民,2020年后,原居民调整为40%,远期至少保证30%以上的原居民比例要求,以避免历史街区成为一个单纯的商业旅游街区。

临近傍晚,一位老大爷在门前摆开一张方凳,一盘清水河虾,大半杯老酒,开始了他的晚餐时光。随着改造施工的步伐,像他这样的居民还能在青果巷继续生活下去吗?按照陈圣泓的说法,他就应该这样生活下去。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