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多数靠吃“青春饭”,品牌化转型会是出路吗?

陈远枝
2017-08-24 11:39:57
来源: 时代财经
网红经济的热浪下,脆弱网红IP如何抗衡生命存活周期短暂的命运,是每个网红必须慎重面对的问题,那么网红品牌化会是网红的唯一出路吗?

如今市场上的网红店,由于缺少品牌塑造和运营的经验,没有稳定的供应链能力,产品基础令人堪忧。网红仅仅会做变现的生意,这样循环会非常危险。

个人IP的存活周期是每个网红要慎重面对的问题,网红品牌化成为了网红转型有迹可循的途径。

8月21日,网红品牌孵化平台魔范电商对外宣布已获得A轮数千万元的融资,本轮融资由分享投资与群蜂资本联合领投、迷你投MINIPO(原36氪股权投资)跟投。完成本轮融资后,魔范电商的市场估值将达到数亿元。

无独有偶,同类平台如涵电商于2016年获得了阿里3亿元的资金入股。

那么网红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网红品牌化会是“吃青春饭”的网红们的出路吗?

品牌化成网红存活关键?

电商是网红经济最普遍的变现方式,借助IP的影响力,向粉丝兜售自己淘宝店的商品。如今,淘宝红人店铺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商业模式,但短板同样明显。

魔范创始人兼CEO张莹璇对时代财经表示:“网红个人淘宝店因为缺乏供应链支持、销售的产品也没有核心竞争力,团队管理不规范等,导致难以持续发展,因此品牌化是网红转型的主要选择。”

网红要不停地对抗内容产出的难以持续性,这也是个人IP的先天症结所在。个人IP无比脆弱,相对于物化的品牌而言,寄托于人身上的品牌风险更为不可控制。

“papi酱”就是很好的例子。2016年,papi酱凭借个人IP获罗辑思维融资1200万,更是拍出了价值2200万的贴片广告。但半年后,罗辑思维撤资papi酱,两者分道扬镳。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自己坦言:“papi酱”不会一直红下去,正是因为“会不红”是必然,所以要现在收取未来收益。

IP和品牌两者最大区别是,IP提供的是情感寄托;品牌提供的是功能属性,能为网红品牌的目标用户提供最具性价比的产品,从而满足用户的身心需求。

网红的个人其实变现并非难题,真的具备难度的是从网红的个人IP转型成为品牌IP,网红转型品牌化,形成具备持续性商业模式,以抵抗网红个人IP的衰变期,延长生命周期。据业内人士表示,网红的生命周期短则几个月,长则不过两年。

因此知名网红张大奕于2016年与如涵电商共同成立了“大奕电商”,公司提供供应链、电商运营、公司管理、售后服务等基础服务,将个人的价值转变成了品牌、商标的价值,延长了其生命周期。目前张大奕微博粉丝高达535万。

在网红经济竞争最激烈的2015年,时尚博主谢梦与魔范电商进行合作,公司帮助其做日常内容运营,拓展粉丝圈之外,并提供供应链服务,谢梦也因此提高了个人服装品牌影响和销量。至今她已在网红界存活了6年,坐拥着290万粉丝。

网红品牌化的转型,不是一个人的事,它需要公司和网红两者配合协作。

MCN助力网红品牌化

IP转型品牌化并不容易,需要从团队策划、内容生产、营销推广、售后服务等方面,打通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因此这成为了挡在每个红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MCN(网红经济公司)机构的兴起,网红找到了品牌化转型的途径。据张莹璇介绍,MCN机构区分为内容型MCN和电商型MCN。

内容型MCN机构是输出内容,吸引广告商进行合作;而电商型MCN则是通过塑造品牌产品,提供供应链,进行电商营销变现。

网红只需在前端进行拍、秀、跟粉丝互动,用这样的方式来获得用户的流量跟注意力,将其转变为购买群体。电商MCN在后端统一地去做物流,做供应链,做选品、上新品、客服等等,塑造品牌产品推广。拥有稳定的供应链支持,网红电商也确保了销售持续增长。

据艾瑞和微博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累计月日均交易额超过5470万元,较2016年第二季度数据大幅增长106.9%,在售商品数增长了171.4%,网红电商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因此,张莹璇告诉时代财经:“本轮融资将用于红人孵化、品牌深耕、全渠道拓展、社群运作等业务扩充,加大提高孵化效率和流量转化。”

据公开信息,网红谢梦电商月销售最高可达数百万,而网红张大奕去年营收2亿。作为品牌孵化平台,魔范电商和如涵电商也享受到了网红经济的利润分成。

通过品牌嫁接,平台和网红已经逐渐成为利益共同体。红人是平台流量的来源,机构则能向网红提供内容伸展、供应链支撑和营销推广等三方面的扶持。

如涵控股的2016年年报显示,净利润为2419.18万元。而大奕电商净利润则达到4478.32万元,如涵控股其中占股51%,净利润收入约2283.94万元,成为了净利润收入主要来源。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