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文章事件:剧本早就有,理解有深浅
如果从头缕析文章出轨事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次多方力量的博弈,而博弈的目标则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围观的大众。
李丽
如果从头缕析文章出轨事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次多方力量的博弈,而博弈的目标则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围观的大众。事情闹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跟个体家庭的分合无关,否则文章第一时间应该回家跪搓衣板,而不是在微博这个公开平台上低头认罪。
3月30日,博弈的第一回合,赢家属于爆料周刊。因为掌握了事件的第一手八卦材料,周刊采取了微博预告的手段成功地做了一回品牌营销。《周一见》成为当天的热门词,而此刻文章据说正忙着到处说人情,企图将事件的火势扑灭在萌芽之中。“扑火策略”后来之所以被证明是完全失败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文章低估了自身出轨事件的社会传播价值:无论他给媒体多少钱,这份实际利益都无法跟媒体因曝光此事所获得的知名度相提并论。事实上,“文章高价买照片”反倒成了周刊抬高自身形象的砝码。
3月31日,博弈的第二回合。这日凌晨,文章以“周一见”为题,承认出轨,向家人及公众道歉。同时,马伊琍表示原谅文章,“且行且珍惜”句式走红网络。事件中的三位当事者,有两位在这天达成了同盟。早年倪震出轨事件便同样采取了这个“夫唱妇随”的策略,最后事情得到圆满解决。但奇妙的是,当天的赢家却只有马伊琍一个,文章并没有因为认罪而成功“减损”,因为网友认为其态度不诚恳,其中一个证据便是:道歉声明中简繁字体夹杂,有团队操刀之嫌。
4月1日,博弈的第三回合。爆料周刊主编的采访出台,却遭到网友的广泛批评。娱乐圈和新闻圈同时热议:作为新闻报道者,媒体在公布新闻事实之外是否拥有道德批评的立场?原本处在“正义执掌者”位置的周刊受到质疑,文章趁机向爆料周刊发威,摆出“贱命一条”的架势跟对方叫板,成功地转移视线,转嫁压力。但是,文章的努力却被马伊琍父亲所连累。当天马父开通微博,指责周刊,维护文章,结果反遭网友质疑。“高招”加“昏招”,文章白费了一把劲,当天的博弈最终没有赢家。
整个事件中至今不乏关键疑点:比如,谁给周刊爆了料?比如,文章姚笛是否真爱?比如,马伊琍是否早就知情?但是,这些关乎真相的答案,似乎并没有太多人关心。对于当事人的是非,多数人的判断标准便是他们所表现的“态度”。“文章这种态度,根本不值得原谅。”这是否说明,如果他写出了更好的道歉声明,他就更值得被原谅?“大婆做到这个份上,马伊琍真是所有人的榜样。”这是否说明,如果马伊琍不公开表示原谅文章,她就不配成为理想中的妻子?
显然,在文章出轨事件曝光后,各方力量应该如何行动早就有了一套标准。这个标准的基础就是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的一个观点:在群体事件中,大众都是情绪化而低智商的。简单说来,只要你所表达的姿态能符合大众的“情绪”,不管真相为何,你便能操纵事件的走向,成为最后的赢家。在这个过程中,大众既是导演,亦是观众,更是评判。就文章事件而言,大众早就给出了剧本:丈夫必须认罪,妻子不能离婚,家人尽量低调,媒体最好客观。只是,各家演员对剧本的理解程度有深浅罢了。
整个事件中,至今未出场的演员便只有姚笛了。跟其他人不同,姚笛看似已被逼向绝境,但正因如此,她的剧本反而仍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空间。事实上,始终保持沉默的姚笛早已选择了自己的危机公关策略——沉默,观察,伺机而动。在这场乱战中,她一旦逮到机会,仍有可能从千夫所指的“施害者”转化为受人同情的“受害者”。关于这一点,不少公关界人士已经为她在未来的“戏路”指明了三条方向。第一条,扮演“真爱小女子”:坚称自己跟文章是真爱,引导大众质疑马伊琍和文章持续婚姻的合理性。第二条,扮演“受伤小女子”:把错误推到文章头上,放出“患抑郁症”甚至“企图自杀”的传闻,在大众面前充分示弱以博取同情。第三条,扮演“悔过小女子”:公开向马伊琍道歉,向粉丝道歉,向公众道歉,恳求公众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大众都是心软的,因为姚笛的沉默,如今大众实际上已开始对她产生了同情心,因此她所要做的也不过就是等待一个出场亮相的时机罢了。
作者系资深娱乐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