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护鱼十年 长江鱼竭
日益严重的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水域环境污染和挖沙的无序化,无休止的索取,严重破坏了鱼类生存环境,由此,长江的水生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危险。
长久以来,长江哺育和支撑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可是,在无休止的索取之下,作为长江“原住民”的鱼类却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困境。目前长江鱼类的天然捕捞量不足5万吨,资源量已不足以支撑长江流域14万多渔民的基本生活。
日益严重的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水域环境污染和挖沙的无序化,严重破坏了鱼类生存环境,由此,长江的水生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危险。
事实上,无论是环保民间组织研究机构,甚至政府相关部门均提出了很多的解决方案。然而,绝大多数时候,这些方案只存在书面之上,并没有得到采纳,甚至还不得不为经济发展让路。
以小南海水电站项目为例,一边是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一边是环保人士、专家执著地捍卫着。当珍稀鱼类生存的最后家园,与一个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冉冉升起的经济明星城市狭路相逢后,其间又经历了怎样的摩擦与较量?
当水电站遭遇保护区
“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出现了严重的衰退,长江流域的资源环境面临崩溃。”4月2日,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依民告诉时代周报。赵依民介绍,从全流域的捕捞量看,已经从最高的年四五十万吨减少到如今的年十万吨左右。
据时代周报了解,这常州、江阴一带盛名的长江三鲜—刀鱼、鲥鱼和河豚,或已经几近灭绝,或数量正在急剧下降。
正是如此,按照农业部的要求,自4月1日中午12点至6月30日12点,长江葛洲坝以下至入海口(另外包括汉江以及洞庭湖、鄱阳湖等通江湖泊),除部分河段刀鲚在此期间实行专项特许捕捞外,禁止其他一切捕捞行为。这是2002年以来,长江禁渔制度实施的第十一个年头。
“从目前的情况看,每年三个多月的禁渔期,并没有阻止长江流域内各种鱼类从数量到质量全面下降的趋势。”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说。
在翁立达撰写的一份报告里,曾经用“保护刻不容缓”等措辞来描述长江水生生物当前面临的危险。时代周报调查发现,过度捕捞,大型水坝,水体污染,非法挖沙,繁忙航运……种种因素穿插聚合,长江鱼类陷入空前生存危机……
当水电站遭遇保护区
3月26日,重庆市发改委发布2013年市级重点项目名单,长江重庆小南海水电站在列,被纳入今年开工的计划之中。而一年前的2012年3月29日,该电站的奠基仪式暨“三通一平”前期工程,已在重庆巴南区中坝岛上启动。
小南海水电站由重庆市政府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共建,坝址位于中坝岛。工程总投资约320亿元,总工期7年6个月,装机20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02亿千瓦时,是目前重庆市最大的水电项目。
自2012年2月4日获得国家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批文,到眼下重庆市紧锣密鼓推进年内开工,这一系列举措宣告,小南海水电站6年闯关成功—已排除了横亘在前的有关环保的层层障碍。
而该电站的修建,意味着长江干流唯一的国家级鱼类保护区再遭切割。这让它始终身陷舆论的漩涡。5年多来,国内众多环保组织、专家学者持续奔走呼告,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阻止该项目上马。
重庆官方对外界质疑表现淡定,这让环保人士感觉沮丧。结果并不理想。该市发改委官员称:“一切筹建工作和开工报备手续,都在积极有序地推进和完善当中。”
“当城市发现它的拓展边际受到保护区限制时,‘系统’就会冒出强大的长官意识,一切力量只能服从。”一位环保人士颇显无奈:如果不符合这个“系统”的时间表和思路,即便是想帮有关方面做好同一件事,也不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