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幻想穿越摆脱烦恼 因为风雨之后必见彩虹
5月2日,电视剧《甄嬛传》大结局播出。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记者正在几个城市之间旅行,它们的公交站台的大幅广告都有《甄嬛传》。所以,对前途莫测的旅行者来说,唯一可以确定的是,
特约记者 曾园
5月2日,电视剧《甄嬛传》大结局播出。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记者正在几个城市之间旅行,它们的公交站台的大幅广告都有《甄嬛传》。所以,对前途莫测的旅行者来说,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前方云雾遮盖的城市里甄嬛在等着他。
安徽卫视《甄嬛传》开播一周后,收视位居全国同时段卫视播出第一名,红透荧屏的甄嬛吸引力可见一斑。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各种看法逐渐呈现。其中,《甄嬛传》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这个问题揪住一些人的心。学者鲍鹏山说的话很有代表性:“整天不是别人处心积虑害我,就是我费尽心机害人—怎样阴暗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剧本,怎样坚强的心理才能安坐电视机前看这样的剧而不觉得累,什么样的民族心灵经得起这样一轮又一轮的毒害?”
这里其实存在一个文艺作品的作用的问题。通常的看法是文艺作品应该“寓教于乐”,这是一种理想的说法,文艺作品乐不乐收视率可以体现,是否有教育作用就很难讲了。鲍鹏山认为没有教育作用,《甄嬛传》作者流潋紫却认为有。比如说她认为对那些迷恋穿越剧的观众有劝诫作用,“希望能帮助他们摆脱穿越剧给他们带来的穿越避世情怀和幻想,活在当下、学会坚强”。
《甄嬛传》5月在台湾“华视”播出后,收视率也不错。台湾的观众感兴趣的是“场景制作精良”,“有古代的感觉”。看来海峡彼岸的观众对审判艺术的癖好就不那么钟情。
行业内部人士透露,目前的古装剧能够做到不“雷人”就难能可贵了。所谓“雷”,其实就是剧情、服饰与选角方面实在太不合理,受到绝大多数人反对。《甄嬛传》内容较为合理,能够将尔虞我诈、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故事讲得既跌宕起伏,又严丝合缝,观众能够从狭小的宫廷剧里感受到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效果。
这部戏的成功也具有偶然性,目前的电视剧市场还不是以观众为主导的市场。观众当然可以在收视率上淘汰劣质产品,但投资方和控制电视剧上星的多种势力仍然以短期逐利为重要目标。所以,2007年已经畅销150万册的小说迟至2012年才出现在荧屏上,其原因说来讽刺,这本并非穿越剧的宫斗戏其实是赶上了穿越剧的尾声。
从《金枝欲孽》开始,清朝宫廷剧再次爆发了生命力。创作力并不旺盛的电视剧市场吸纳了包含大量创作冲动的穿越小说作为清朝宫廷剧的剧本,将三心二意的年轻观众重新吸引到荧屏前。但穿越小说本身的贫血和广电总局的禁令加剧了这一题材走向衰亡的过程。当《甄嬛传》热播,电视剧市场的观察者渐渐发现,真正吸引观众的因素其实是“宫斗”而非“穿越”。
有分析者猜测“宫斗”的吸引力也许与观众的职场焦虑相关,此前的职场畅销书《杜拉拉升职记》最大限度凸显了这一需求。然而,专业职场辅导专家认为,从现代视角来看,甄嬛并不是一个成功的职场女性。一味强调人际关系、走投机路线,不可能在自身专业领域有大的发展。《甄嬛传》职场术中,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学。
无论是历史故事也好、职场人际关系也好,创造这些故事的写作者其实是大三女生,她如何在没有职场实践的情况下给予人们职场关系的启发呢?
流潋紫,本名吴雪岚,1984年生,2007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她不拒绝观众对故事的多种解释,她强调自己的写作希望唤起的是“对爱情的期盼和追求”的共鸣。
一个大三学生,参与到文学创作这个云诡波谲的领域里残酷竞争并脱颖而出,压力应该不小于宫廷争斗。
写那群寂寞而黯淡的影子
健康忠告:《甄嬛传》先在文学网站贴出,当时就很热(当时点击阅读有收费吗?)。2007年《后宫·甄嬛传》出版后,发行量如何?写作的时候有想过这个故事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吗?
流潋紫:没有收费,全部都是免费阅读的。2007年发行至今,媒体引用的数据是《后宫·甄嬛传》全七册总共发行了150万余册,但具体哪一本多少我就不是很清楚了,我想这个数据应该也是某位业内人士的估算。国内出版行业有着特有的复杂性,大多数作者通常很难也无从获知最真实的图书数据。可以说,一切都让人觉得有太多的意外,当时绝对没有想过会有这么多人喜欢。
健康忠告:你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还在读书,当时的创作初衷是什么?现在想来,你觉得它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
流潋紫:大学里,我喜欢看一些历史书,看史书的时候会发现,中国的历史,记载的是一部男人的历史,即所谓的帝王将相。而他们身后的女人,只是一群寂寞而黯淡的影子。寥寥可数的,或是贤德,或是狠毒,好与坏都到了极点。而更多的后宫女子残留在发黄的史书上的,惟有一个冷冰冰的姓氏或封号。所以一直希望有机会,凭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静下心来书写关于她们这样群体的故事。
当时读大学时,有一部电视剧叫《金枝欲孽》非常红,看完后很喜欢里面的演员,《金枝欲孽》对我触动非常大,直接激发我开始动笔写自己心中的后宫女人的故事。我想主人公甄嬛那种对爱情的期盼和追求应该是最能引起广大读者共鸣的地方吧。
健康忠告:你现在是杭州江南实验学校的老师,读者或者观众对甄嬛故事的热情有没有影响到你的工作?你觉得将来工作会发生变化吗?会从事专业写作吗?
流潋紫:我自己感觉没有影响我的工作哦,我写作时间大部分为周末或寒暑假。我对于自己目前的职业选择很坚定,我十分喜欢当老师,目前看来发生改变的可能性不大。写作之于我更多是兴趣爱好,我不希望将它转变成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唯一谋生手段。
历史和现实远比小说或电视剧更加精彩
健康忠告:小说《后宫·甄嬛传》历史部分是架空的,拍成电视剧对应到雍正时期,观众评价也不错,这个历史对应的技术含量应该很高,能详细谈谈吗?
流潋紫:之所以将大背景设定在雍正年间,是我和导演经过深思熟虑最终确定的。因为改编时为强化批判性需要将朝代落实,我当时分别作了一个唐代和清代的人物关系表,和情节改动设想。在和导演深入讨论后,我们发现在人物关系和原著的契合度上、在批判力度上,人物的社会认知度等方面放在清朝最为合适,能很好地尊重原著中的人物设定和故事情节。清代雍正年间是中国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和专制体系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将时代背景设置在雍正年间是最具批判性的。此外,也离我们现实生活较近,用雍正更有代表性。
通常雍正在影视剧被当成正面形象来表现,但无论怎么正面,郑晓龙导演认为都应该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雍正很勤政、节俭,也算清廉,但也残暴、多疑。同时,清朝后宫的嫔妃制度是最禁锢严格的,后宫女子的命运也是最为悲惨,人性也是最易被扭曲的。改编剧本时,为了将故事落地,最需要是对人物年龄、性格、形象以及人物关系在尊重原著和尊重历史原型的两者之间,做大量的平衡和改编。如要表现雍正勤政、多疑以及冷酷就要加入大量的前朝戏来表现;而雍正登基时已经40多岁与小说原型不同,所以也要作相应的调整;此外也好加入大量的历史人物如年羹尧、张廷玉等,以及历史事件如文字狱、平定西北叛乱等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健康忠告:《甄嬛传》电视剧是目前比较热门的电视中少见的、没有穿越情节的,这是否说明观众以前爱好的其实并非穿越,而是宫斗?
流潋紫:这个我觉得不能直接说明观众的喜好,只是因为我的个人喜好决定了我的作品不会有穿越情节。我是一个很现实的人,我从不希望或幻想通过穿越来摆脱可能遇到的烦恼或痛苦,而认为勇敢面对风雨之后必见彩虹。因此电视剧《甄嬛传》充满历史感和真实感,它将后宫残酷冷血真实而全景地展现给世人。真心希望《甄嬛传》能够打破一些既往作品带给部分年轻人古代很美好、很童话的梦幻,希望能帮助他们摆脱穿越剧给他们带来的穿越避世情怀和幻想,活在当下、学会坚强。真心希望那些因幻想穿越而自残的悲剧不要重演。
健康忠告:小说与电视中数不胜数的后宫争宠手段,有没有从别的小说或者电视剧中借鉴?
流潋紫:历史和现实是最为精彩的素材库,研读历史、关注现实,我们会发现历史和现实远比小说或电视剧更加精彩、更加狗血、更加惊悚……,我不过是一个将这些绝佳素材通过我的方式进行切配、烹饪的“厨师”而已。比如说历史上赵合德、赵飞燕姐妹、班婕妤、武则天等历代后宫女人的故事给了我写作许多灵感,电视剧《金枝欲孽》、刘晓庆版的《武则天》等宫廷影视剧也滋养了我。
不要只看见浮在表象的计谋和手段
健康忠告:观众热爱宫斗故事,是否与今天普遍存在的职场焦虑有关?
流潋紫:我想也不全是因为这样吧,其中一部分从宫斗故事中看出职场法则和升职宝典的人,多少或许和他们的职场焦虑有关;但大多数人会有自己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共鸣,这些共鸣可能来自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理解以及人性的感悟等。在我看来,一部作品诞生于世人面前时,作者便注定无法阻挡或拒绝社会、市场对它进行的各种解读或消费,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市场的需要。电视剧观众对电视剧的理解和解读,也常常会超越作者原先的设想,衍生出许多新的东西。观众将自身对现实的观感与电视剧戏剧冲突自发联系起来,产生属于他们自己的共鸣;这些共鸣不一定来自职场的焦虑,也可能来自他们的生活体验、情感经历或人生际遇等。
健康忠告:你本人如何看待宫斗?对那些认为看宫斗戏可以增加职场生存几率的人你有什么话说?
流潋紫:其实我想写的原本就不是所谓的宫斗,我想写的甄嬛是中国历史上后宫女子的缩影,我要写的是那些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后宫女人的悲剧命运。宫斗是表现后宫这一残酷密集地的外在手段,我希望读者和观众更应该关注后宫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我也希望读者或观众看完小说或电视剧后,能体悟到人生最珍贵的东西并非荣华富贵、并非权倾一时,比富贵和权利更珍贵的东西,那应该是自己的善良、内心的充实,还有真挚的爱情、纯洁的友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我希望他们能更加珍惜这些东西。也希望职场女性不要只看见浮在表象的那些计谋和手段,不要把后宫剧看做“权谋学”,而去应该学习甄嬛做一个有智慧、有内涵、有品格、有情商、有人格魅力的人。
健康忠告:你如何看待宫廷剧?比如说较早的《金枝欲孽》?
流潋紫:宫廷剧是一种题材的戏剧,我觉得任何人不能因为某个题材中的个别作品的粗制滥造便将某个题材完全否定,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对某一题材带有某种偏见,因为不同的题材也完全可以有不同表现形式,宫廷戏中有偶像剧、有泡沫剧,但也完全可以拍出具有深厚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的史诗剧,正如郑晓龙导演所赋予《甄嬛传》的强烈的对封建制度的批判精神,再如《金枝欲孽》所承载的深宫人性的深入挖掘和怜悯。
健康忠告:新书《后宫如懿传》会不会被拍成《甄嬛传》续集,是否已经有公司在谈?
流潋紫:我的新书《后宫如懿传》在时代背景方面几乎无缝连接电视剧《甄嬛传》,所以也被出版方称为《甄嬛传》的续集,它们两者的人物有一定的联系,但人物性格和情节的设定却又有所不同。如果有幸能被拍成电视剧的话,我想还是能够作为《甄嬛传》续集而存在并被以这样的方式来宣传。《后宫如懿传》小说出版上市后,目前已经有十多家国内知名的影视制作机构来洽谈合作,但因图书至今还未完结、抱着对双方负责的态度,至今还未授出影视改编权,我也希望以更加审慎的态度为《如懿传》寻找最为合适的制作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