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周执导《我愿意》:“这次我只保留了一点点文艺”
在《我愿意》里,孙周一贯擅长的文艺气息消失了,他说他想尝试拍商业片。
特约记者 曹语凡 本报记者 张润芝 发自北京
《我愿意》上映两天之后,上座率已超过《地心历险记2》,观影人数和上座率也排名同档期华语电影第一名。以《周渔的火车》、《漂亮妈妈》闻名的导演孙周许久没有拍电影(上一部电影还是拍于2009年的《秋喜》),这次,在《我愿意》里,孙周一贯擅长的文艺气息消失了,他说他想尝试拍商业片。虽然是商业片,但谈起“爱情”、“真爱”这样的字眼时,孙周依然投入—在这部《我愿意》里,他还是郑重其事地保留了一点点文艺气息,虽然只有一点点。
披着商业外衣的那最后一点文艺
采访的时候,孙周问了好几遍其他人对影片的感觉:“你们喜欢吗?”“你们觉得观众会喜欢吗?”但其实他很自信。《我愿意》只拍摄了一个半月,剪辑用了十几天,每天平均要拍四五十个镜头。他一边遗憾着细节没有都抠出来,一边说:“也就是我能罩在那儿。”说到这几年“剩女”题材的影视剧已经不少,他说:“我很自信,我是孙周,我不是别人,肯定和其他作品不一样。”
同样是“第五代”,孙周多少显得有些另类。他不像张艺谋陈凯歌,一直专注于拍电影。上世纪80年代,他拍过反映主旋律的《高山下的花环》,拍过轰动一时的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雪》,之后就激流勇退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1986年毕业后,孙周没有留在北京,他到广州的珠江电影制片厂报到了。在广州,因为缺投资,孙周一度陷入困顿。1992年,因为好奇,孙周接拍广告片,意外成为中国第一批广告导演。1998年,陈凯歌邀请阔别电影业8年的孙周出演《荆轲刺秦王》中的太子丹;2000年,孙周携巩俐拍了《漂亮妈妈》,正式回到自己割舍不下的电影行业。
2011年年初,电影投资方找到孙周,想拍一个反映时下热门话题的电影,选中了陈彤的《我愿意》。《我愿意》的卖点是职场中叱咤风云的“盛女”,同时也是生活中还没着落的“剩女”。投资方最初给孙周的任务就是拍一部商业片,走时尚路线。对孙周而言,这个故事和人物他都喜欢,也正好尝试一下拍商业片:“我们这一茬儿人接触文艺片比较多,读书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们就是这个东西。我们最早接触商业电影就是《英雄》,到现在算也没几年。实际上拍商业片是需要学习的。”孙周对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区别举了很感性的例子:“文艺片讲个事儿要绕半天,慢慢跟你说。商业片就是吵几句,”砰!“一下关门走了,观众一看高兴了。”按照孙周以往的习惯,太俗的情节、太依赖语言的段落都要剪掉不用。但是在“商业片”的定位面前,他保留了不符合自己以往审美的东西。
一方面是打造“商业片”的目标,一方面囿于时间紧张,这一次,孙周的拍片习惯也被迫作出改变。以往他习惯慢工出细活,爱让演员把所有演法都尝试一遍,以便到剪辑台上素材丰富,剪片游刃有余。孙周爱尽情延展任何有灵感和联想的镜头:“这样就会很好看,有观众意想不到的东西在里头。”但《我愿意》的拍摄时间只有一个半月,平均一天要拍四五十个镜头,孙周形容“电视剧也没有这样的”。习惯慢慢抠戏的孙周在进度表要求下迅速变成了效率派。有时候演员自己都没把握,问他是不是还要再拍一遍。他无奈又自信:“也就是我能罩在那儿。你心里没数的话根本不行。”
《我愿意》的男女主角都可算作内地的一线选手:李冰冰、孙红雷。孙周一直觉得孙红雷是个天才;李冰冰勤奋、踏实,孙周觉得她的个人气质恰好符合女主角的要求。
像希区柯克一样,孙周客串自己的每一部电影,《我愿意》里也藏有他的身影。他对自己客串角色的要求是:“没名没姓,不重要,但是剪不掉,观众看不见,但我能看见。”这样的态度就仿佛孙周电影里的文艺腔,即便在《我愿意》这样的商业片里,有心人仍旧能够一眼看出:在孙周的镜头里,这个披着“时尚”、“都市”、“商业”外衣的故事,内核里还是有关于爱情的真正探讨:现代社会太物质了,我们该拿爱情怎么办?
爱情最本质的东西:勇敢点
时代周报:这部戏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孙周: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故事很当下,很多事儿是现实生活中有的。陈彤设计的人物风趣、幽默、犀利,就是当下年轻人的感觉,触及面很广。这部影片里集中拍摄的生活空间,实际上是当下北京白领的基本生活状态。
时代周报:你怎么看待电影里这一群现代人的爱情?
孙周: 《我愿意》是一个非常实在的故事。爱情一开始不是那么单纯的,他们到网上择偶,都是问出身啊,挣多少钱啊,实际上是非常物质化的人的处境当中的故事。爱情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我爱不爱他的问题,是要网罗身边所有资讯作出判断的。
在写剧本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讨论,优秀和好人是什么关系。现代社会里,优秀程度已经有了量化标准:没有人认为月收入2000元的人优秀。一个人是否优秀,和他是否好人,要分开来讲。真爱还存在吗?真爱在物化的社会里是不是最重要的?
电影里,李冰冰扮演的唐微微是随波逐流的,但是又一直坚持真爱,她要保护自己。而孙红雷扮演的杨年华知道财富会给他带来什么,无论是正的还是负的影响,他都体验过,所以他用“隐富”的方式将自己放在一个平板上,希望用真正的人格赢得爱情,他不希望财富淹没价值。实际上,这里面就有问题:为什么两个人会穿了一身盔甲谈恋爱?在高度物化的社会当中,每个人都害怕自己的选择有错误,害怕受伤害,害怕有一步没有走好,所以人人都把自己关起来,留一个门缝,相互试探。到最后,孙红雷演的那个角色说,我们勇敢点。可能这就是本质的东西:勇敢点。
时代周报:在这部商业片里,你有没有保留一点文艺的东西?
孙周:就留了一点文艺气息。段奕宏扮演的王洋带唐微微去蹦极,那是我设计的,让大家透透气。这两个人要分手了,背景是红叶满山。
时代周报:当时怎么确定主演是孙红雷和李冰冰?
孙周:男主角杨年华,写剧本的时候就明确是让孙红雷来演,因为年龄演技都适合,写的时候就往他那个方向写。十年没有合作,他更成熟了,驾驭能力也更强了。一开始我就说他是天才,他确实是,这根本没法解释。这部戏里我给他的表现面特别多,他要表达的东西也特别多。唐微微这个角色,我在读原著的小说的时候觉得她太完美了,反而不好表现。这个角色铜牙铁齿的,又很能干,几乎为自己设定了所有的出路,这是非常可怕的。她对任何东西都有拿住它的理由。她的口头禅是“我愿意”,什么问题都可以用这句话来接,她不接受的时候说“我愿意”,准备嫁给你也说“我愿意”。
在电影让这样一个角色好看,就要让观众看到她的挣扎,其实这不太好做,导致我很晚才确定演员。他们建议提过范冰冰,我觉得不太合适。李冰冰在生活当中是一个很严谨的人,我们之前没有合作过,但是很早就认识,她还挺小的时候看上去就很有数,对职业前途、要走的路都有充分的准备。这个人很严谨,她真的就像唐微微。
时代周报:与原小说比,电影加了孙红雷的戏份,结局上也有改动,为什么?
孙周:小说基本上就是旧情复燃的故事,我觉得太老套了,观众也许期待一个新的感觉,后来加重了孙红雷那个角色的戏份,最后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时代周报:在做这个电影之前,你对商业片的认知是怎样的?
孙周:商业化的电影真正给我启迪作用的,是香港电影,尤其是吴宇森的电影。没去美国之前我就盯着他的电影看。我看西片很多,我第一次看见一个华人将好莱坞的商业电影规则灵活地运用在中国电影里,出神入化。
时代周报:你之前的作品都很精良,但会不会觉得自己拍片太少?
孙周:有性格的问题,我太被动了,制片人用枪顶着我,我才能把事情做完。在专业的角度上,我做事儿比较认真,我会用心去做,用心去写,和电影一块儿生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