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辩论会] 实名制之辩

2012-01-18 04:42:22
来源: 时代在线网
吴丹红表示,“实名制”不是洪水猛兽,实名制到来时,最反对的人群或许是造谣者、人身攻击者、网络水军控制者以及试图通过互联网的欺诈者;唐明灯认为,是否实名制应尊重个人选择自由

吴丹红:“实名制”不是洪水猛兽

我看到新年头一条新闻,是关于实名制的。2012年1月1日起,火车票实名制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覆盖全国所有车次的实名制全面“落实”。而伴随着火车票实名制的,还有将要实施的微博实名制,而后者引起的争议更大。加上一些地方的上网实名制、菜刀实名制、紧急避孕药实名制等相关新闻,实名制在公民自由、隐私保护以及社会责任方面的观念冲突一时成为舆论热点。

实名是针对匿名而言的,所以关于实名制的讨论,可以先从匿名说起。飞机票都是实名制,火车票原先都是匿名的。每年春运,火车票一票难求,大量的“黄牛党”囤积车票,坐地起价。他们之所以能一次买到几百张几千张火车票,一则因为售票点监管的漏洞,二则也是拜匿名所赐。实名制在高铁和动车试行时,虽然也还有少量倒票的“黄牛”,但其违法贩卖的成本大大提高,风险也大大提高,确实控制了票的流向,缓解了购票压力。而一旦实名制全部实行,一人一票,进站查验,“黄牛”就会遭到最沉重打击,车票难求现象将大大改善。对于乘客而言,实名虽然购票和乘车都比较麻烦,但总体而言还是欢迎的。那么,谁不喜欢实名呢?主要是那些倒票的,以及勾结黄牛的售票人员。于是,利弊立见。

上网实名制,是从2003年开始,中国各地的网吧管理部门要求所有在网吧上网的客户必须向网吧提供身份证实名登记,理由是防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这个争议似乎并不大,因为到网吧上网的青少年并没有影响话语权的能力,而且它带给普通网民的影响并不大。但今年将要实现的微博实名制,则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微博两年多的发展,已经积累了足够庞大的用户群,不仅包括公共人物,而且包括数以亿计的匿名的普通注册用户。突然要实名了,是否会影响言论自由的程度?是否会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自媒体,充分表现了web2.0时代从“读”向“写”、“共同建设”、主动创造的特点,具有即时性、便捷性和裂变式传播的优点,深得网民喜爱。因为事后审核、多方互动以及自由传播,网络舆论在微博上特别活跃。这两年的重大舆情事件,大多数都是从微博上发端、发酵并持续推动的。但另一方面,因为微博用户的普遍匿名性,也带来了几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谣言满天飞。以新浪微博为例,作为新浪官方辟谣组织的“微博辟谣”和民间力量“辟谣联盟”在过去的一年里可谓忙得不可开交。“造谣的动动嘴,辟谣的跑断腿”。相当多的恶意谣言从非实名的用户端开始传播,像滚雪球一样壮大。即使被辟,进行惩罚,造谣者再注册新账号就能继续造谣,贻害无穷。二是水军泛滥。微博水军机器人可以说是公开的秘密。一些水军公司用技术手段注册巨量的“僵尸粉”,买卖粉丝,制造虚假的评论、转发和人气,误导普通网民。三是网络营销的欺诈。当营销走上微博,基于匿名的交易很不安全,欺诈隐患随处可见。四是利用网络的匿名搞人身攻击,涉及到名誉侵权之诉时,受害者无从查找匿名者的真实身份信息,法院不能立案,维权无门。

所以,实名制到来时,最反对的人群或许是造谣者、人身攻击者、网络水军控制者以及试图通过互联网的欺诈者。当然,也有一些网友担心实名会影响言论自由的程度,会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甚至担心实名会导致微博走向衰落。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微博的确拓宽了言论的空间,而自由的言说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匿名。在社会心理学上,熟人之间以及在身份可知的情形下,会比完全陌生的环境下更为谨慎和自律。但是,微博是一个通过互相关注和分享观点进行展示和交流的网络空间,因为内容的碎片化和快餐化,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取决于彼此之间的认同和信赖。匿名的确很自由,但这种自由很容易走向极端,导致不负责任的言论。相对而言,当下微博的认证用户,都是言论比较开放自由而且高度活跃。很少有匿名用户的言论会引起网友的信赖和持续关注。有人担心微博实名制后,言论受到打压和限制,这只是一种假设。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实名认证用户尤其是公共知识分子里各种偏激的言论都有,还没有听说哪个人“因言获罪”过。而如果用户真是涉及违反犯罪,即使是匿名的,也不影响抓捕,只是在技术上会增加一些侦查成本。微博上,最活跃的账号恰恰都是实名的。当然,担心用户信息泄露是另一种更为普遍的顾虑。这种担忧在最早实行网络实名制的韩国,曝出某著名门户网站遭到黑客袭击造成3500万名用户信息泄露的消息,以及中国国内包括天涯在内的一些网站大规模的用户信息(尤其是使用明文密码的网站)泄密事件后,变得更为现实。我觉得这实际上对将要实行实名制的国家和地区提了个醒,如何通过技术的手段保护公民的信息安全。例如,韩国试图取消实名认证中的身份证号,引入网上个人识别号码。

实名制不是洪水猛兽,就像匿名不是自由天堂一样。微博上现在最缺的,其实不是自由,而是诚信、真实以及社会责任。政府广开言路,让实名之后微博上更为自由,而每个人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有担当,有社会责任,其实是社会走向成熟和良性循环的标志。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唐明灯:应尊重个人选择自由

网络实名制之争,肇始自2004年,一经提出即意见纷纭,各执一词,迄今悬而未决。而在喋喋不休的争议中,实名制经行政权力推动,早就在广泛运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已成滥觞。

如果说实行多年的机票实名制、存款实名制,因分别关乎航空、金融等公共安全,已经公众接受而习以为常;如果说大型公众活动,诸如奥运、世博、亚运中的刀具实名制,只是单纯以治安为出发点的权宜之计,那么,去年年末相继曝光的福建的紧急避孕药实名制、发生在天津的自行车实名制等,则给人一种荒诞感,把实名制推进了滑稽可笑的泥淖而不能自拔,暴露出实名制滥用的弊端,为不赞成强制实名制的声音,提供并丰富了例证。

与实名制介入个人生活诸多面向同步,2011年12月21日,国内最大的程序员社区CSDN上,600万份用户资料曝光,包括用户的邮箱账号和密码。22日,多家网站的用户信息泄露,涉及用户资料近5000万份。29日,广东出入境政务服务网400万用户信息泄露,包括真实姓名,护照号码等个人资料。

虽然尚无证据证明,这一系列令人心惊和后怕的网络用户隐私泄密事件,与推行微博实名制的规定有直接联系。但正如互联网专业人士所言:“这次CSDN等网站的密码泄露事件,暴露了目前网络用户注册制度的重大隐患。你在网站上录入的个人信息越多,对你造成的威胁就越大。”

这即是说,如果网络用户私密信息的安全无法保证,那么,动用行政权力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即使暂且搁置是否侵犯了用户隐私权的争议,在实际运用层面,就可能如上述泄密事件一样,挂一漏万,后患无穷。如此一来,推行实名制的初衷就十分刻意,实际效果也可想而知,无外乎是自寻烦恼,惹祸上身。

事实上,福建的紧急避孕药实名制已经实行两年,但毫无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的概念。当地药监官员承认,此举目的是“打击非法妊娠终止,保护妇女健康”,并未考虑到是否会泄露个人隐私。且不论如此实名制是否侵犯个人隐私、不利于健康安全的性行为,是否抵触计划生育。单从公务角度看,行政部门及其官员,缺乏基本的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甚至涉嫌滥用公权力,是毋庸置疑的。而天津意图以推行的实名制防止自行车被盗,则不免遭遇懒政的质疑,还可视为交通行政管理的倒退。而这些充满讽刺意味的结果及其导致的负面效应,显然全都得由政府买单,付出的是公信力和权威受损的代价,明摆着弊大于利,很不划算。

另外,网络实名制的行止存废,更有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2011年7月,韩国3500万网络用户的详尽私人信息遭黑客攻击而泄露,换言之,70%韩国人、5%的韩国网民个人隐私信息被公开。而在此前后,均有大规模的网络泄密事件发生。有互联网观察者评论,“这样的悲剧,完全是企图打通虚拟和真实两个世界联系的网络实名制所导致。”8月11日,废除推行已经5年的网络实名制,进入韩国行政安全部的议程。9月20日,禁止访问量超过1万的网站采集用户的身份信息;12月29日,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在工作报告中明确,将通过立法逐步取缔网络实名制,至2014年,若有网站采集用户私人信息,将遭到高额罚款和关闭网站的处罚。

韩国是世界上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带宽、网络普及率均名列前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完全实现网络实名制的国家。2007年,韩国政府以“让网民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论负责”为名,强行推行网络实名制,然而收效甚微。韩国学者金宰贤披露:2010年4月,一份《对互联网实名制的实证研究》权威报告表明,网络实名制实施后,诽谤跟帖数量仅减少了1.7个百分点。而网络论坛的平均参与者从2585人减少到737人。可见,网络实名制导致的“自我审查”明显不利于网上交流与网络发展。回顾和比照东邻韩国网络实名制的兴废历程中的诸多细节,与我们互联网上的情形以及推行网络实名制的主张,有相似之处。无论是否将韩国网络实名制的破产当作前车之鉴,这一点都值得所有网络用户和互联网政策的制定者深思、警醒和借鉴。

在以网络实名制为焦点的实名制争议中,调查显示大多数人不反对实名制,常常被支持实名制一方所强调。事实上,这一说法明显前提不清,逻辑混乱,有鱼目混珠的嫌疑。只有将赞同自愿实名制和赞同强制实名制的人区别开来,答案才更为清晰,更有说服力。而所谓实名制的种种好处,诸如1)利于网络监管,并打击犯罪;2)降低网络欺诈、诽谤、人身攻击等问题的发生概率;3)加快彼此身份确认,节省交流时间;4)利于建立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其实也只仅仅是一种构想、一种宣传,未经验证且效果可疑。

首先,网络需要通过实名制加强监管,至少从技术角度看,即是一个伪问题。在网址(IP)资源足够的前提下,比如新一代网址协议IPv6推广运用后,IP可以和每位上网者一一对应。换言之,每一个用户绑定一个IP指日可待,实名制即可在监管后台彻底变现,犯不着跳到前台大张旗鼓地加以鼓吹推动。其次,前述韩国学者实证研究可知,实名制在降低欺诈、谣言、诽谤的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者,在确认他人身份、节省交流时间和确保个人隐私权、言论自由权和人身安全之间,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在实际运用层面,因管理、技术漏洞,安全风险高企,从而严重威胁公民的隐私权,是强制推行实名制难以畅行的核心原因。虽然由于立法的不完善,目前我国保护隐私权的法律不够完备明确,仅在《侵权责任法》中有间接体现。但隐私权这一基本人格权利,法律保护公民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已经是文明社会的共识。在网络实名制引起的争议中,所有支持强制网络实名制、对强制网络实名制持无所谓的意见,往往在隐私权问题上坠入了认知的盲区,无视隐私权是必须坚决捍卫和维护的基本人格权。甚至支持网络强制实名制的以理性自我标榜的论调,也总是止步在冷冰冰的工具理性范畴,而不肯延展到工具理性本该为之服务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境界,直面隐私权属于人人平等拥有且不能让渡的基本权利。而仅从韩国网络实名制破产的教训,就不难看出,实施强制实名制,依据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极易失控,不但严重威胁公民隐私权,也容易造成群体恐慌乃至社会动荡,成为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隐患。

即便是仅仅从字面上看,强制网络实名制,也有本身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古人云:名者,实之宾也。无论是身份证上的姓名,还是网名、笔名、化名乃至匿名,都并非“实”,也并无轩轾之分。可见实名制这一组词,本身就有毛病。究其竟,无论公民采用真名、化名、匿名表达,均属言论自由的范畴,是宪法所保障的个人权利,不容侵犯。

可见,通过行政权力推行包括网络实名制在内的所有实名制,必须从长计议、慎之又慎;首要的是,必须强调实质正义,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和威胁,这是公共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石;其次,必须广泛征求民意、达成广泛共识、符合法律和行政程序,并建立反应及时的纠错机制。

虽然,在社交网络兴盛之后,目前网络实名制将是大趋势的看法几成共识,但这一预言显然是建立在自愿原则之下。也就是说,遵从个人自由选择的自愿原则,才是包括网络实名制在内的所有实名制的公平正当、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作者系知名媒体人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