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得太早的《乔布斯传》

2011-12-08 07:24:06
来源: 时代周报
这本《乔布斯传》与纪念迈克·杰克逊的那部电影Thisisit很像。没有人会对这本书或这部电影“评论”什么,评论什么呢?杰克逊本身的歌舞就摆在那里,影片只需要一流的剪辑和音效就够了

陈澎

这本《乔布斯传》与纪念迈克·杰克逊的那部电影Thisisit很像。没有人会对这本书或这部电影“评论”什么,评论什么呢?杰克逊本身的歌舞就摆在那里,影片只需要一流的剪辑和音效就够了,此外一切都是多余。

乔布斯与杰克逊,同样是一个男人,一个传说,一次绝唱,同样是全世界的偶像、时代的象征。Thisisit是杰克逊跳出来的,但《乔布斯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被营销出来的;也可以说,出版社卖的不是书本身,而是乔布斯去世这个时间差。

由于乔布斯去世,该书的首发时间由原定的11月21日提前至10月24日。事实上,整个10月,中文媒体世界就此笼罩在一种过度表演的追忆和吹捧情绪中。乔布斯无疑是这个时代难得的天才,但像新浪那样把所有来自苹果产品客户端发出的微博,都显示为“来自乔布斯的客户端”就太过矫情了。

《乔布斯传》当然是一本有料好看的书。克服厚重页码带来的畏惧感,你很快会喜欢上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对乔布斯生活百科书式的调查。传记从乔布斯还是一个孩子讲起,到1976年他创建了苹果公司,最后被胰腺癌夺去生命,其中涉及到他曾经犯过的错误、失败的经历以及私生活。书中还详细地介绍了乔布斯的死对头,比如比尔·盖茨和约翰·斯卡利。

我个人最喜欢的章节,是乔布斯与沃兹尼亚克开创苹果早期基业的篇章。乔布斯在苹果创造第一个巅峰时,我们刚刚打开国门,对于苹果产品了解甚少(书中特别提到,1985年苹果公司获得了向中国出口电脑的许可后,还是到人民大会堂签的协议。结果斯卡利要去签协议,乔布斯故意没去,准备趁机发动政变。接着斯卡利也不去了,最后开除了乔布斯)。那个年代是硅谷最神奇的时代,艾萨克森将读者带回了那个笔记本、台式机和windows仍停留于纸面、并非人人所有的年代。在每一项我们如今视为当然的苹果创新产品背后,都充满着乔布斯及其创意团队的努力—即使是普通读者也会为之着迷,而技术宅男们估计都牙痒痒的,恨不得能穿越回去,和那些真正的数字英雄们共事。

得益于乔布斯的充分信任和授权,翔实是这本书相较于其他乔布斯相关书籍的最大特点,甚至可以说充满了逸事和段子。仅在前言,这本书就粉刷了一个流传甚广的谣言。艾萨克森提到:“有一次我听女儿说,苹果的标志是在向伟大的英国电脑先驱阿兰·图灵致敬。于是我发电邮问他。乔布斯回复说他倒希望自己是那么构思的,但实际上不是。”艾萨克森如一流的剪辑师,从各种素材中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呈现,将这些难得的一手材料与对话去芜存菁,也正是因为如此,和其他非官方乔布斯传记相比,《乔布斯传》更能让人感受到乔布斯作为凡人的一面,例如乔布斯不爱洗澡的怪癖—“乔布斯坚信,他以水果为主的素食习惯不仅会消除黏液,也会去除他的体味,就算他不用香体剂,也不常常洗澡。”

但《乔布斯传》作为一本人物传记而言还是出得太早了。

作为《爱因斯坦传》与《本·杰明富兰克林传》的作者,艾萨克森懂得如何著述、颂扬那些备受崇敬,与世长辞的天才们。但问题是,巨人的诸多面向是需要花点岁月才能看清的。乔布斯刚刚去世,他设计的产品还在热卖,他留下的足印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洗涤—艾萨克森自己也称这本传记创造了主人公去世后最短时间内面世的书籍纪录—所以,就算他再厉害,也不大容易为乔布斯勾画出一个鲜明的形象或者为他做定论,更多时候,只能像流水账那样数说乔布斯的生平经历、创作心路,顶多加点鲜为人知的隐私。但乔布斯如何成为了乔布斯,是什么塑造了他独特的性格与现实扭曲力场,这本书没有给出答案。

事实上,作者一直试图对乔布斯反复无常的个性进行分析。当问及是否童年时遭父母弃养的经历造就了他成年时强烈的控制欲时,乔布斯坚决否定(“他们不过是我的精子库与卵子库,”乔布斯对把他送养的亲生父母充满了鄙夷)。“我想,他想完全掌控自己制造的每一样东西的那种强烈欲望,就来源于他的性格以及刚出生就被抛弃这件事。”跟乔布斯共事多年的德尔·约克姆这么说。

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乔布斯给予了《乔布斯传》采访和创作的全面配合。实际上,人物传记需要作者和传主保持相当距离,这样,作者才不会变成传主的代言人。传记写作中,作者需要独立思考。多方倾听他人的看法。据作者透露,乔布斯对传记内容从不干涉,除了封面不会插手任何事情。但是,乔布斯传撰写正值主人公病情危重,这就让作者在处理素材上未免多了些“其言也善”的倾向。

这种不忍很容易流露在文字里,让人担心作者会在某些问题上替传主手下留情。最后一次采访结束时,艾萨克森忍住内心的悲伤问乔布斯,他二十年来拒绝媒体,刻意注重隐私,为什么在过去的两年里,为了这本书会对自己如此开放、真诚甚至急切,乔布斯回答说:“我想让我的孩子们了解我,我并不总跟他们在一起,我想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也理解我做过的事。”

本书最后的尾声更是隐忍而节制地写道:他承认,当他面临死亡时,他可能更愿相信存在来世。“我愿意认为,在一个人死后有些什么东西依然存在。”他说,“如果你积累了所有这些经验,可能还有一点智慧,然后这些就这么消失了,会有些怪怪的。所以我真的愿意相信,会有些什么东西留存下来,也许你的意识会不朽。”他沉默了很长时间。“但是另一方面,也许就像个开关一样。”他说,“啪!然后你就没了。”他又停下来,淡然一笑。“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从不喜欢给苹果产品加上开关吧。”

此前,李开复曾通过微博发布“乔布斯给妻子的诀别情书中英文版对照”,翻译由此也成为《乔布斯传》的讨论焦点。其实上,无论情书如何翻译,对全书的影响不大,艾萨克森本身行文也不喜欢用什么华丽的辞藻。

有人评价“Thisisit”时说:作为一部临时赶制的纪录电影,它注定难掩其仓促;但是作为一部满怀崇敬的回忆之旅,它注定令观者落泪。它不是大师的神来之笔,但是它带给人们的感动却可以和那些顶级影片比肩。这同样适用于《乔布斯传》—它作为传记太早,作为畅销书正好。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