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泊尔质量门背后:法国公司并购获批
本报记者 张欣培 实习生 罗曼
10月20日,苏泊尔公告称,证监会正式通过控股股东法国SEB收购苏泊尔20%股份的决议。此次增持完成后,SEB将持有71.31%的苏泊尔股权。
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作为国内炊具第一品牌,苏泊尔却也意外地陷入了产品质量风波之中。近日哈尔滨市工商局道外分局检测出苏泊尔旗下多款炊具产品不合格。锰元素含量过高,铬、镍元素含量则过低。
随后,舆论蜂拥而至,苏泊尔问题变成众矢之的。尽管苏泊尔连发公告,声称公司产品安全,符合相关标准。但仍难解公众质疑,股价应声下跌,一周内缩水数亿。
不过,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苏泊尔的此种做法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只不过苏泊尔成了替罪羊。但无论如何,消费者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解释。苏泊尔负责业务部的王总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相信苏泊尔品牌。
这究竟是一家怎样的知名企业?目前的苏泊尔又处于一个怎样的局面?
并购案获批
当前的苏泊尔正经历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收购案。
2011年7月8日,苏泊尔公告,法国SEB已收到中国商务部批复,原则同意苏泊尔集团及创始人苏增幅向SEC转让11.55亿苏泊尔股权。10月20日,证监会正式通过控股股东法国SEB收购苏泊尔20%股份的决议。
这意味着,SEB将持有苏泊尔4.12亿股,占总股本的71.31%。苏泊尔集团持有6791.24万股,占比11.76%。苏增幅将不再持有苏泊尔股份。
SEB终于如愿以偿,但这起并购最早却要追溯到2006年。
法国SEB是全球最大的小型家电用器和炊具生产商之一,业务遍布全球。但其在中国的业务却一直不温不火,收购中国企业或许成了SEB突围的重要手段。
爱仕达成为了主要目标。SEB首先找到了苏泊尔的竞争对手爱仕达。双方相见甚欢,并开始了秘密谈判。经过几个月马拉松式的谈判,终于签订了协议。然而,在关键的程序上,SEB迟迟不决。最终,却转向了竞争对手苏泊尔。
SEB为苏泊尔开出了丰厚的条件。苏氏家族经过考虑后,决定出售苏泊尔,由SEB控股。
但收购过程却颇为曲折。
彼时,正值外资屡屡并购国内品牌,但或承诺不兑现,或品牌被雪藏。苏泊尔与SEB的联姻无疑引起了轩然大波。苏氏家族更被指责为唯利是图,置民族品牌的发展于不顾。
随后,爱仕达连同国内五家炊具企业迅速发出一份紧急声明称,SEB一旦通过收购苏泊尔将获得市场垄断地位,会造成民族品牌的消失以及恶性竞争。
此时,恰逢汇源并购案、徐工并购案等一系列外资收购国内品牌的并购案纷纷被否。但在此背景下,SEB与苏泊尔的并购却意外地通过了。这其中却少不了前商务部官员郭京毅的大力支持,其时任反垄断调查办公室副主任。
郭认为,“一口锅不影响国家安全”。正因此话,最终促使了SEB并购方案的最终通过。但事后证明,苏显泽曾两度行贿郭京毅130万。
郭京毅案落幕,受贿者获罪入狱。但令人吃惊的是,在苏泊尔并购案中涉嫌行贿的苏显泽却未获任何罪行,也未涉嫌挪用上市公司资金而承担相应处罚。
“从苏泊尔建立之初,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最终都能化险为夷。这个企业也蛮奇怪的。”一位曾在苏泊尔工作八年的前员工说。
苏泊尔得到了想要的结果。2007年4月,苏泊尔收到了商务部的批复,原则同意SEB并购苏泊尔一案。随后,收购进程陡然加快。同年8月31日,SEB受让2408万股。9月4日,SEB再斥资7.2亿元认购了定向增发的4000万股苏泊尔股票。至此,开始启动要约收购。2007年末SEB斥资23.09亿元收购了4912万股,持股比例为51.31%。
2011年10月20日,证监会通过SEB收购苏泊尔20%股份的协议。SEB持股已达到71.31%。但SEB的目标是实现全资控股。为此,SEB的收购过程并未结束,苏氏家族的套现之路仍在继续。
“套现也是现实需要,苏泊尔集团有很多其他产业,如房地产、旅游岛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当时卖掉苏泊尔,也是因为国内竞争环境低劣,经营企业很累。交给SEB,或许可以让企业发展的更好。”上述苏泊尔前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然而,此番美愿似乎暂时难以实现。SEB控股下的苏泊尔,不仅没能取得任何改善,反而陷入了一场产品质量风波。
深陷“质量门”
近日,哈尔滨市工商局岛外分局的执法人员在检查中发现,大量“苏泊尔”不锈钢器皿不合格,存在锰含量超标、镍含量不达标的问题。从今年8月至今,哈市工商部门已经先后查扣苏泊尔不锈钢器皿共计1000余件,涉及型号81种。
此事经媒体曝光后,苏泊尔立即成为舆论关注焦点。10月14日、19日,苏泊尔先后发布公告,坚称苏泊尔所有产品均合格。但苏宁、国美、家乐福等一些大卖场仍选择下架检查中涉及到的所有产品。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参照的标准应该有两个,一个是卫生部门的使用标准,另一个为质检部门关于材质方面的规定。苏泊尔产品在卫生安全理化指标上合格,双方的分歧体现在材质上。
苏泊尔解释,因双方检测依据标准不同导致结果差异。哈尔滨市工商局依据的是GB3280不锈钢冷轧钢板国家标准,苏泊尔依据的是QB/T1622原轻工业部颁发的不锈钢器皿标准。
“因为标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产生了擦边球的现象。”上述业内人士介绍,按照不同划分,行业内存在多个标准,但企业都会按照最低标准中的最低要求。
事实上,这早已是行业内公认的潜规则。如此,既遵守了相关规定,同时又使成本最低化。如锰铬系金属价格相对低廉,而镍价格相对较高。小厂商提高锰含量,降低镍,以降低成本。为了竞争,大厂家不得不采取类似措施。
“两个标准没有统一起来,也让一些企业打了擦边球。但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目前的标准是落后的。”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苏泊尔在回应中强调的也为“卫生安全理化指标合格,产品卫生安全”。但对器皿的材质问题,避重就轻。“行业标准是没用的,不管如何,国家标准是一定要遵守的。此事件中,苏泊尔胜出的可能性极小。”业内人士猜测。
苏泊尔此次是否能够向以前那样化险为夷,至少目前,苏泊尔表现出来的态度不尽如意。
事件发生后,苏泊尔除了一味坚称产品质量没问题外,并没有拿出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而所有涉及产品并未停止销售。相反,各大卖场纷纷主动下架所涉产品。
中央一位财经大学教授指出,苏泊尔的回应较为敷衍,危机公关手法也非常落后与不成熟。至少在事情不明朗的前提下应下架该产品,体现了为消费者负责的态度。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苏泊尔肯定不会下架。“下架了就说明有问题,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严重的话,这个品牌都会消失,行业也会重新洗牌。不过,毕竟现在它的身份是外资,所以SEB绝不会让此种事情发生。”
苏泊尔究竟成否成功应对此次危机,尚是未知。但苏泊尔负责业务部的王总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我对苏泊尔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哈尔滨工商局并不是检测的权威部门,应最终由国家质检监督总局来做最终检测。
时代周报记者致电苏泊尔公关主管张丽萍,工作人员表示其正在开会。数小时后,记者再次致电,对方表示仍在开会,但已把联系方式告知张,张会联系记者。截至目前,仍未收到任何答复。
苏泊尔多元化经营
对于苏增幅来说,苏泊尔是他历尽艰难才抚养长大的“孩子”,后却“狠心”将其卖掉。这其中的感情,定必复杂。
上世纪80年代,年近半百的苏增幅接手了农机厂。该厂位于玉环县陈屿镇双峰路35号,是由三四十人组成的家庭作坊式小工厂。苏增幅在经过深刻的思考之后,决定涉足压力锅领域。
彼时,压力锅还是凭票限量供应。中国唯一一家“锅王”为沈阳双喜压力锅厂。由于供不应求,双喜找到了苏增幅的小工厂,为其产品进行配件和贴牌生产。
很快,小作坊生产的压力锅因为品质好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在购买时,明确表示由苏增幅工厂生产的。双喜感到了潜在危险,于是同苏泊尔解除了合约。
这意味着五金小厂即将面临倒闭。但置之死地而后生。苏增幅是个做事果断、富有激情的人。不能做贴牌,何不创立自己的品牌?1994年,苏增幅成立浙江苏泊尔有限公司,英文名SUPOR。此名由小苏(苏显泽)所起。小苏毕业于浙江大学,在员工眼中,是个拥有高学历的儒商,为人随和。
为了推广,苏增幅带着小苏全国各地的去卖场推销。“当时他们很苦。大苏带着小苏,全国卖场跑去推销。不过凭借先前良好的口碑以及积累的人脉,苏泊尔品牌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一位熟悉苏泊尔的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1996年,苏泊尔压力锅销售400万只,占据市场40%的份额。一年后,当仁不让的成为行业第一品牌。
但苏增幅并不满足“只做一口锅”。1998年,浙江苏泊尔有限公司变更为浙江苏泊尔集团有限公司。同年11月,苏泊尔集团收购了可立思安公司,开始踏入制药行业,迈出多元化的第一步。
1999年,苏泊尔签订大鹿岛风景旅游区租赁经营协议书;2001年,出资千万购进豪华客轮“太阳神一号”;2002年,收购东莞新利奥电器,闯入小家电领域;2003年,组建浙江苏泊尔海运有限公司,开始从事海上客运……
“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图景正在形成。苏增幅用了六年的时间缔造了一个多元化的苏泊尔帝国,涉及炊具、小家电、医药、房地产以及海岛旅游等多个产业。
2004年8月17日,苏泊尔炊具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深交所。在苏泊尔成长期间,赢得了无数荣誉,被认为是民族品牌的骄傲。
然而,就在苦尽甘来之时,苏氏家族却要拱手出让。
2006年8月14日,法国SEB集团与苏泊尔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以股权协议转让、定向增发和部分要约相结合的方式获得苏泊尔不超过61%的股权并开展战略合作。苏氏家族也开始了减持套现行为。至今,SEB已控股71.13%,除苏泊尔集团持有的6791万股,苏增幅已不再持有苏泊尔的股份。
苏泊尔有限公司或不再言“苏”,但苏泊尔目前的危机仍需由苏氏家族面对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