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最终篇:除了爱与死亡,还有宿命跟轮回
数据说明,《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是《哈利·波特》系列的一个再完美不过的终点。包裹在魔法外皮下的《哈利·波特》,讲述的主要还是爱与死亡的永恒命题。对于这个命题的态度
本报记者 谢培 实习生 曾眉妮
“7月15日,一切都将终结。”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的北美海报上,印着这样一句让影迷既期待又纠结的话语。尽管在中国内地这个终结点因为各种原因被推迟了半个多月,但告别的日子还是到了。
影史最强票房电影
在终点还遥遥无期的时候,《哈利·波特》系列早已稳坐全球影史首席—如果票房是唯一评分标准的话。2007年,《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下画后,其东家华纳公司宣布前5部《哈利·波特》全球票房累积至44.7亿美元,超越44年间21部的《007》系列和28年间6部的《星球大战》系列。在最终终点来临之前,《哈利·波特》系列七部电影的全球总票房已刷新至64亿美元。
维持评判标准,终结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便是《哈利·波特》系列10年8部电影中最好的一个:上映19天后,它的全球票房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这和划时代的《阿凡达》跨入10亿美元俱乐部的速度同步,亦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最卖座的。观察得再仔细一点,《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刷新了全球影史里几乎所有重要的票房数据:在北美,它包揽了午夜场、首日、单日和周末票房历史第一。在全球范围内,它打破了《加勒比海盗4》的海外首周末票房纪录和《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全球首周末票房纪录。在IMAX世界中,它一箭双雕,创造了北美与全球的历史新高。
10年前,《哈利·波特》首部便创造了该系列此前的最高票房纪录,直至今天才被突破。即便将十年间全球银幕数的增加和3D票价更高的因素都算入其中,在这个地球上,陪伴哈利·波特终结的人数也不比见证哈利·波特诞生时来得少。没有人怀疑,这是一场波及全球的、声势盛大的欢送会。
更难能可贵的是,《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在IMDB(Internet Movie Database,全球最权威的互联网电影资料库)上获得了8.2的高分,位列影史第114位(截至时代周报记者发稿前)。在评分规则详细、全面的IMDB上,票房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不成正比,最高分9.2的获得者是《肖申克的救赎》和《教父》。虽然《哈利·波特》系列8部电影大多都在全球票房前20名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前却未有一部能进入IMDB的法眼,在Top250的排名中,都寻不到它们的影踪。
这些数据说明,《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是《哈利·波特》系列的一个再完美不过的终点。
令人心碎的情感戏
早在2007年,由文字构成的哈利·波特世界已经画上了句号。那一年7月21日,J.K.罗琳拿出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全球纸贵。这一年的10月底,中文读者也捧起了终结篇。关于这最后一册的电影版的争论数年间一直未曾停过,从到底由谁执导筒到是否分集,从上下集的截点该如何确定,到结尾的中年哈利是否由丹尼尔本人扮演,争论的热度让大大小小的问题都显得好像很重要。J.K.罗琳依旧选择了老班底—担任了七部原著其中六部剧本改编的斯蒂芬·科洛弗,以名不见经传身份开始接手执导《哈利·波特》第五集并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大卫·叶慈,这三位是哈利·波特现实世界中的“铁三角”,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拿出相对稳定的表现后,终于在下集大爆发。
对于J.K.罗琳构建的万花筒一般的魔法世界,如何取舍,忠实还是创新一直都是电影编剧与导演最头疼也最容易被粉丝攻击的天生的软肋,《利物浦回声报》对于最终篇收获哈粉们几乎一边倒的赞美说得最清楚:“爱、失去、勇气、希望和幽默,这集《哈利·波特》涵盖了所有元素,证明这是一部有价值的最终曲。”《每日邮报》的说法是:“这部电影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它在令人窒息的动作场面与令人心碎的情感戏之间取得平衡。”
在J.K.罗琳坚强领导下的“铁三角”将最终篇的几大戏码处理得井井有条,层次分明。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的结尾处,伏地魔为了永生而分置灵魂的七个魂器已被哈利破坏了三个,为了反击,他从邓不利多的坟墓中盗出了后者特制的魔杖。下集任务十分清晰:寻找并消灭剩下的魂器,与伏地魔决一死战。导演大卫·叶慈将“潜入古灵阁银行保险地库寻找第四个魂器”的戏份与3D效果结合起来,带着观众坐了两回过山车,第一趟坐着盘旋式轨道货运车进入地库,第二趟乘着喷火龙逃出古灵阁。之后,铁三角潜回霍格莫德村,在邓不利多弟弟的帮助下,通过密道回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在这里,哈利没太费事就找到了第五个魂器“拉文克劳丢失的王冠”,赫敏也用巨蛇怪的毒牙毁掉了第四个魂器“赫奇帕奇金杯”,“拉文克劳丢失的王冠”被反派慌乱中引发的魔鬼火焰所吞噬。
“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攻防战”被处理得足够宏大,魔法学校的教授们和凤凰社的成员们站在了一起。格兰芬多学院院长麦格教授念出了最后一刻才被允许使用的魔咒,守护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巨大石人们跳下墙壁列阵以待,魔法师们集体挥动魔杖,构建了笼罩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上空的保护罩。另一面,伏地魔带领全部食死徒,层层包围了霍格沃茨。
即便在如此紧张的对战之刻,大卫·叶慈也不忘将笔墨投射到幽默与爱情之中,这是让《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被人喜爱的原因之一。“攻防战”的结果是一面倒的,魂器逐个被破坏,倍感虚弱的伏地魔暂停了进攻,他杀死了他认为阻碍自己发挥邓不利多魔杖威力的“忠实部下”斯内普,并勒令哈利·波特独自来战。通过斯内普的眼泪了解到自己宿命的哈利·波特选择直面伏地魔,被后者的索命咒一击即中。斯内普告诉哈利的是,哈利就是伏地魔最重要的魂器。
伏地魔带着哈利的尸体前来霍格沃茨招降,哈利在白茫茫的国王十字车站与死去的邓不利多对话。然后哈利复活了,这时以“蠢笨健忘”而闻名的小胖子纳威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哈利与伏地魔近身肉搏的最后决斗中,他用格兰芬多宝剑将伏地魔仅剩的魂器“毒蛇娜吉尼”斩首。哈利奋力一击,伏地魔灰飞烟灭,邓不利多最强魔杖的真正主人原来一直都是哈利。即便不是《哈利·波特》电影系列的粉丝,也不得不说,导演大卫在这最重头的戏码上表现上佳,举重若轻。
宿命与轮回
十年间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如今有了这般完美的落幕,依旧有不少人对《哈利·波特》系列不为所动,或者说对此不甚感冒。其实,包裹在魔法外皮下的《哈利·波特》,除了涉及信念、欲望、友谊、爱情、尊重、抗争等常见主题外,讲述的还是爱与死亡的永恒命题。对于这个命题的态度,J.K.罗琳在终结篇中给出了唯一的正确答案:伏地魔不择手段穷其一生追求永生定将失败,而逝去的哈爸、哈妈、小狼星们通过复活石在决战前出现在哈利身边,他们指着哈利的心说:我们永远陪伴着你。
半个多月前,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的伦敦首映式上,J.K.罗琳对记者说:“我开始写《哈利·波特》后的半年,我的母亲去世。后来很快地,我自己也成为了一名母亲。以一个母亲的身份投入创作过程,从任何一个角度对于我个人的生活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我的故事无疑会不时渗出作为一个母亲的真切感情。”同样是为了满足女儿的愿望,原本预设将死去的哈利·波特在最后一集中活了下来。
除了爱与死亡,还有宿命与轮回。罗琳说:“哈利和伏地魔之间蓄势已久的终极对决的展开,也必定会把他们俩带回成就他们今时今日的地方—霍格沃兹学校。所以,一切也必须在那里做个了断。”影片的最后一幕,是19年后的国王十字车站,哈利和金妮、罗恩与赫敏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了那个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小孩子们和当年的父母一样踏上了未知的旅程,他们将来会不会遇到另一个汤姆(伏地魔)呢?
相关专题文章
斯内普教授:魔法世界最大的情圣
哈利·波特与新经济时代
十九年后的“哈利·波特”是这样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