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养生手册
策划:李晓晖 撰稿:董萍 李晓晖 图片:东方IC
农历六月,又称“长夏”,相当于公历七月,是由夏转秋的一个月,是夏三月的最后一个月。
包括小暑、大暑两个节气。
防暑热祛湿邪
【气候】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大暑小暑,有米懒煮。
小暑大暑,灌死老鼠。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
小暑温暾大暑热。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农历六月的气候,在延续盛夏高温的同时,又呈现多湿的特点。从小暑开始一日热似一日,大暑热到全年的极致,很多地方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六月还是全年雨水最多的一个节气,常常出现台风和暴雨。因此,“湿热交蒸”是农历六月气候的主要特点。
【民俗】
六月六,翻经节
六月六,晒红绿
六月六日晒衣物,不怕虫咬不怕蛀
农历六月,气候湿热,东西容易发霉,而农历六月六恰是光照充足的日子。因此在这一天,皇宫里要晒“銮驾“、晒”龙袍“;寺庙里要晒所藏的经卷;知识分子要晒藏书、字画;药店里要晒药材;商店里要晒各种商品;老百姓则要晒衣服、被褥、家谱等。据说,这一天的阳光具有非同寻常的杀菌作用。在这一天晒过的东西,一年都不会发霉了。
【农作物】
六月六,看谷秀。
六月连雨吃饱饭
三伏不受旱,一亩增一石。
伏天热得狠,丰收才有准。
农历六月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充沛,最宜于农作物生长,也是喜温农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春茬谷子、黍子等作物已开始抽穗。于是有了“六月六,看谷秀(抽穗)”的俗语。气候变化和农民的收成息息相关。
【养生】
“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理虚元鉴》
在盛夏(夏三月第二个月)防暑邪;在长夏(夏三月第三个月)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农历六月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防暑热,祛湿邪。
袪湿六招
长夏首要祛湿
湿,用现代科学来理解湿,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物体潮湿的程度。一般来说,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超过这个水平就是“湿”。湿对南方人的困扰远远大于南方。南方的冬天,冷入骨髓,南方的夏天,好像洗桑拿,都是因为湿的缘故。
湿为长夏之主气,就是说,湿是农历六月的最主要特点。湿邪,多发于一年中湿气最重的长夏季节。
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农历六月既炎热又多雨,空气湿度达到全年最大。人们在这个季节,因淋雨、出汗或者居处潮湿等原因,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人们在这个季节又喜欢饮酒喝茶,生冷瓜果,动辄各种生化饮料,冰冻啤酒,冰淇淋等东西,在身体内部损伤脾阳,脾土不运,湿气于是留在了体内。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湿邪最麻烦。因为湿气总是与其他“五淫”相配合,湿气遇寒成为寒湿,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在长夏,要谨防湿热。
你的湿气是否过重?
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会有湿邪埋伏。那么,如何判断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如果你在阴湿天气时出现下列变化,说明你身体内的湿气太重了:肠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还可以参考大便的状况和起床时候的感觉:
1看大便:
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
(2)如果大便成形,但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3)观察手纸。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但体内有湿的人,得三到五张才能擦干净。
(4)如果便秘,同时大便不成形,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了。湿气粘腻性让大便粘在肠子上,被肠子吸收,而不让它排出体外。这样,粪毒入血,百病蜂起。
2看起床的状态:
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头像被东西裹着,打不起精神,或是感觉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懒得动弹,不用看大便就能判断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
怎样去湿
第1招→越懒越要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第2招: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第3招:避环境的湿气
我们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
日常生活中应留心下列事项:
1.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
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
4.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开窗透气。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还可以打开风扇、空调,借助这些电器保持空气的对流。
第4招:薏米煮粥,淮山煲汤
祛除体内的湿气,其实有很多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
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甚至还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
此外,还可以选择红豆、茯苓、淮山、党参等,放到煲汤材料中,或者煲成粥、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湿,对水肿的人尤其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适宜尿多的人食用。
第5招:妙用葱、姜、蒜
葱、姜、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
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辣辣的姜汤,用姜汤的绝妙效用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夏练三伏
为了避免夏日强烈的阳光对皮肤和身体的损伤,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尽量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户外运动,以免被强烈的紫外线灼伤。
最理想的项目是游泳,在室外进行游泳是水浴、日光浴、空气浴的综合性锻炼,也是增强耐久力的锻炼,能达到机体降温和消暑的目的。另外,散步、气功、剑术、跳舞、球类、健美操及太极拳等,也是夏季体育活动比较好的项目。而那些剧烈、消耗体力比较大的耐力项目,如马拉松跑、长距离骑自行车等,对于一般缺乏系统锻炼或体质较弱的人是不适宜的。
锻炼的时间、频率等一定要按个人体力、运动基础和生活习惯来确定。体质好又有锻炼习惯的人,锻炼时间可相对长些,一般每次60分钟为宜;体质弱或缺乏锻炼习惯的人,锻炼时间相对短些,一般20-30分钟比较合适。每周运动次数最好控制3-4次,间隔的时间不要超过3天。夏天体育运动时不要持续太长时间,更不要骤然加大运动强度。
虽然天气炎热,但运动仍应以户外为主,户外空气新鲜,运动使得心(血液循环系统)、肺(呼吸系统)得到充分的有效刺激,能提高心、肺功能,从而让全身各器官得到良好的氧和营养供应,维持最佳的功能状况。
锻炼前要有10~15分钟如扭扭腰、踢踢腿的准备,先把各个关节活动开,使心血管和内脏都做好准备。出现运动扭伤的人大多数都是因为准备工作没有做好。锻炼结束后,不应该立即坐下来,还应该要有5-6分钟的整理活动,如慢跑和慢走,这样才会使高负荷的心脏逐渐恢复过来。
为防止津液的损耗,在运动后要多补充糖和盐水,以维持机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
增咸减甘
中医认为五脏与四时相应,“长夏”即农历六月与脾相应。长夏的气候特点是偏湿,“湿”与人体的脾关系最大,所谓“湿气通于脾”,所以,脾应于长夏。因而,长夏是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期。长夏主化,包括熟化、消化,是人体脾胃消化、吸收营养的大好时期,所以长夏时期应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
肾阳是中医的术语,是先天之本,是所有阳气的根源。夏天,人体的阳气全都集中在皮肤表面,而五脏六腑比较弱,因此要吃一些养肾阳的食物。如芥菜、葱、虾、蛋、姜等。此外,入夏的第三个月要增咸减甜,有利于滋补肾脏,补充夏日出汗丢失的钠。《遵生八笺》说“季夏(夏三月第三个月)之月……增咸减甘,以资肾脏”就是这个意思。
你脾“虚”吗?
脾气虚是指脾功能不足,致运化失和的病证,特点是食少,饮食不香,食后腹胀,人懒乏力,四肢没劲,脉弱,发展下去就会出现形寒肢冷,大便稀溏,腹冷浮肿,面色白的脾阳虚病证。脾气虚的人要及时调补,防止向更严重的阴阳失调发展。
长夏如何养脾?
1.长夏吃豆,益处多多
夏天,尤其是三伏天多吃豆,有健脾利湿的作用。
适宜夏天吃的豆包括:
黑豆:养脾益肾
绿豆:清热除湿、健脾
白扁豆、四季豆:健脾
赤小豆:健脾、养血、养心
红饭豆:健脾养血
薏苡仁:健脾利湿
荷兰豆:健脾益气
豌豆:滋养肝脾
青豆:滋养肝脾
以上这些豆可与大米一起熬粥,或炖肉吃均可。
另外,深埋土中的食物也养脾。
五行之中脾属土,多吃一些深埋土中的食物也非常养脾。如胡萝卜、花生、土豆。
2.长夏属湿,勿忘健脾还要燥湿
长夏天气多阴雨绵绵,潮湿,湿气通于脾,易出现脾虚。此时,脾气不足的人可以趁势补脾。健脾燥湿可用白术、山药、薏苡仁熬汤或山药、薏苡仁、白扁豆炖肉服。
3.长夏多湿浊,要注意醒脾
三伏天容易出现恶心,不想吃饭的现象。这是因为长夏阴霾天多,湿气重浊,脾为湿困。可吃薄荷、荷叶包饭,或生姜,目的在于以芳香之气醒脾,健脾化湿。
醒脾的妙招
◎可喝芳香之饮
◎可用薄荷、藿香、佩兰泡水饮或自制香包佩带身上。
◎可吃清暑利湿之品,如绿豆汤、绿茶、◎荷叶粥、芦根、竹叶、西瓜等。
◎保证睡眠充足
◎在太阳穴搽清凉油
◎易恶心者可服藿香正气水、生姜汤或做菜多用生
消暑圣品
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为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
功效:
仙草有很高的营养与医药价值,具有清凉、利水、解毒、镇静的功效。具有降脂、降压、降糖,清洁心脑血管,是预防现代城市人三大疾患的良品,而且还能祛脂、祛痘、美容健身。据《本草纲目》记载
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烧仙草在台湾及粤港澳地区流行。烧仙草口感柔软、凉爽、香甜鲜嫩。不但能消暑止渴,又可美容养颜、降火护肝、清凉解毒。它富含果胶,人们戏称为天然果冻,是一种老少皆宜的绿色食品。在夏天,一碗凉凉的仙草冻,能将五脏六腑的闷热血气都清除的一干二净,是炎热消暑的圣品。
几十年前的人们吃仙草,主要是把它切成小方块,再简单地加上糖水和碎冰,冷吃热吃均可。今天街头买到的烧仙草,配上黑珍珠、薏米、龟苓膏等,成为一道美味解暑的甜品。
“烧仙草奶茶”DIY:
备料:
仙草粉50g(即黑凉粉)、薏米、大红豆、牛奶(牛奶、奶茶、蜜水可三选一)。
烧仙草做法:
1.锅里加1升水烧开,同时把50G仙草倒入装有150ML水的碗,并搅拌均匀;待到水滚后慢慢地倒入搅拌好的仙草糊(要边倒边搅拌,不然仙草会下沉,粘在锅底)。等锅里的仙草全烧开,将其倒入容器,放凉成型;成型后放入冰箱;
2.红豆、薏米洗净提前放在水里泡开(建议泡久点,比较容易煮烂),泡好后捞起备用;分别将红豆和薏米放进沸水里煮熟了捞起,沥干水,可依个人口味往红豆和薏米里加点糖或者蜂蜜;
3.把仙草切成小块,铺上薏米和红豆,然后浇上牛奶,即可实用。
姜莲妙用
功能:
增进食欲:由于夏天炎热,人体受暑热侵袭,出汗过多,消化液分泌减少,加之人们习惯贪凉,易产生暑湿,影响脾胃。生姜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舌头上的味觉神经,刺激胃黏膜上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强消化功能。
解毒杀菌:夏季人们喜食冷饮及凉菜,生姜所含的挥发油有杀菌解毒作用。
驱风散寒:人们夏日易贪凉,常会出现脾胃虚寒等症,生姜有温中、散寒、止痛作用,可避免上述现象发生。生姜中的挥发油可促进血液循环,对大脑皮层、心脏、血管运动中枢均有兴奋作用。
选姜秘笈:
要选那些看起来水灵灵的,皮薄肉嫩,带有粉红色的嫩芽;而且身材不能太肥胖;最重要的是折断后,横切面没有丝。
酸辣子姜
材料:
子姜500克
做法:
1)子姜洗净后连皮切成薄片,放在大碗里放点盐拌匀后腌几分钟后,用力把姜片挤出水分后放在另一碗里(挤掉一部分姜汁,吃的时候就不会太辛辣)。
2)往碗里倒点白醋,白糖,把姜片拌匀后,腌半天左右就可以吃了。
功效:
开胃助消化,如果加陈醋和红糖,有美容祛斑作用。
禁忌:
阴虚,内有实热,或患痔疮者忌用。久服积热,损阴伤目。高血压病人亦不宜多食。
生姜不宜在夜间食用,其姜酚刺激肠道蠕动,白天可以增强脾胃作用,夜晚则成了影响睡眠伤及肠道的一大问题,故夜晚不宜食用,民间俗语云:早上吃姜,胜过吃参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是有一定道理的。
吃姜一次不宜过多,以免吸收大量姜辣素,在经肾脏排泄过程中会刺激肾脏,并产生口干、咽痛、便秘等“上火”症状。
子姜鸭
材料:
鸭肉500克,子姜适量,干辣椒适量,油、料酒、酱油、盐
做法:
1)鸭肉洗净切小块,备用。
2)子姜切薄片,辣椒切段备用。
3)热锅放油,将洗好的鸭肉倒进锅中翻炒,加适量盐、料酒。将鸭肉的水分炒干。
4)放入姜片同炒。姜片香味溢出,放入辣椒。
5)加适量水(没过鸭肉即可),放两勺酱油(或老抽)加盖焖3-5分钟。稍稍收汁出锅。
功效:
此菜中子姜和鸭肉味道和谐,十分开胃。鸭肉具有滋阴补虚、利尿消肿之功效,可健脾、补虚、清暑养阴、大便秘结,鸭肉中的脂肪含量适中,比猪肉低,易于消化,是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比较多的肉类。
莲子两吃
功能:
莲子是莲的成熟种仁,性味甘平,归脾、肾、心经,有养心安神、健脾止泻、益肾固精的作用。如虚烦惊悸、失眠不寐、脾虚泄泻、食欲不振、肾虚遗精等症,多吃莲子有益。
《本经》称莲子“主补中,养神,益气力”。《本草拾遗》称莲子“令发(头发——编者)黑,不老”。《本草纲目》称莲子“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
现代研究显示,莲子中的钙、磷和钾含量非常丰富,每公斤莲子中含有蛋白质81.3克,脂肪9.8克,糖304毫克,钙436毫克,磷1.397毫克,铁31.4毫克,还含有其他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荷叶碱、金丝草甙等物质,除可以构成骨骼和牙齿的成分外,还有促进凝血,使某些酶活化,维持神经传导性,镇静神经,维持肌肉的伸缩性和心跳的节律等作用。
对治疗神经衰弱、慢性胃炎、消化不良、高血压等也有一定功效。丰富的磷还是细胞核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帮助机体进行蛋白质、脂肪、糖类代谢,并维持酸碱平衡,对精子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鲜莲子红枣杞子煲鸡
材料
母鸡半只,鲜莲子150克,红枣12粒,枸杞子少许,姜1片,盐适量
做法
1.母鸡洗净后斩件焯水;鲜莲子去壳洗净(如怕苦可去莲心);红枣及枸杞子用清水洗净浸软。
2.将鸡、鲜莲子、红枣、枸杞子及姜片放入电砂煲中,加入清水1升煲2小时。
3.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
养心益肾安神
选莲子秘笈:
新鲜莲子带壳,表皮颜色呈淡淡的嫩绿黄色,表明莲子米较嫩,适合生吃;而莲子表皮的绿色呈深绿色,则表明莲子米已开始变老,莲子芯会苦,生吃口感比较差,但清火的功效比较强。若呈颜色较深的绿黄色,则表明莲子米已老了,生吃的话就会像木渣。
广东人喜欢用莲子煲汤或糖水,而不是生吃,因此不少老人喜欢表皮颜色绿黄色或棕色的莲子,说这种莲子煲汤味道浓,吃起来比较粉。更有人一次买下很多,放在冰箱冷冻层里,可以存一年。这样就不必买干莲子了。
百合莲子银耳羹
材料:
银耳花3朵,莲子20克,干百合20克,冰糖100克,枸杞10克,清水适量。
做法:
1.把银耳用温水泡发约半小时后洗净,剪去根部,然后用手撕成小片;莲子用小刀去外壳,去芯,百合和枸杞也分别用温水泡发
2.把撕成小片的银耳放入砂煲内,倒入足够多的清水,开大火煮开后盖上盖子转文火煲2个半小时(注意不要溢锅哟)
3.待银耳煮至浓稠后,放入冰糖搅拌均匀、然后倒入莲子,盖上锅盖小火煮半小时
4.最后放入百合和枸杞再煮15分钟左右即可熄火,将煮好的银耳羹放入冰箱冷藏后食用口感更佳。
功效:
滋阴润肺、益气养心
竹林七贤消暑图
饮食养生
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饮食对生命的重大意义,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统,其中包括调节饮食的质量、数量、进食的规律,回避有害食物来养生。图中釜内应为茶汤,阮籍面前备有鲜果。
吐纳养生
吐纳即呼吸,通过即通调节呼吸,使之达到均匀、细缓、深长,借以调养身体、却病延年。残卷中未出现的七贤之一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只要善于“调神、呼吸吐纳、服食养生”就能获得高寿。
导引养生
导引术是通过呼吸吐纳、身体的屈伸俯仰、活动关节等来健身的方法,经常与吐纳结合在一起。导引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非常流行,后为道教承袭作为修炼方法之一。
丹药养生
除了增强自身体质,避开有害物质,古人还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魏晋时期,服食“五十散”之风盛行,本为治疗伤寒,却成为魏晋名士们的毒品。
起居养生
人的起居生活,对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古人主张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有意健康。而潮湿、阴暗、空气污浊的地方对身体不利。要尽量趋利避害。图中人物都坐在垫子上,是为了避免身体为潮气所侵袭。
四时调摄
古人认为,人是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要获得长寿,就需要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节自身,四时中人的五脏与之相应,有不同保护方法。
调神养生
调神养生是指保持心情平和,清心寡欲,借以惜护人体的元气。古人认为,大喜、大怒、大悲等激烈的情绪都对身体有害。过于忙碌、压力过大会耗竭心力,也不利于养生。图中山涛,面容祥和、心情愉悦。这种精神状态有利于养生。
古代有钱人的消夏乐事
名仕,在古代就是有钱有地位有文化品位的人。他们出行、建房或者婚丧嫁娶,都有很多讲究。《遵生八笺》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记录。
比如,六月天不要在露天睡觉,不要猛吹冷风,不要过多吃冷饮,谨防风邪之气侵入。又如,六月份是麦子稻谷抽穗的季节,万物蓬勃生长,因此不要砍伐草木,不要翻土,不要办大事,否则会动正气。六月六这一天要沐浴斋戒。
有的忌宜之事,现代人就难以理解。比如,把六月六这一天的井水装入瓮中腌菜,可以吃一年也不坏。在六月十九、二十四这天拔掉白头发,可以永不再生。六月二十七日,取枸杞煎汤沐浴,可以至老不生病。最好玩儿的是,古人救治中暑病人的办法,是要在路边取热土,堆在中暑者的肝脐上,然后在中间拔开一个洞,叫人撒尿浇入洞中。同时还要将生姜大蒜捣烂,让患者用温水服下。
古代名仕们消夏的方法非常天真可爱。那个时候没有空调也没有冰箱,怎么办呢?“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他们直接把深井当冰箱。“霍仙别墅,一室之中开七井。夏月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他们在自家别墅里砸开七口井,就像安装了一台空调。他们甚至在客厅里造出一个人工瀑布:“取澄水帛,以水蘸之,挂于堂中。长八九尺,细明可鉴,中有龙涎,故能消暑。”
除此之外,古人夏天还有很多赏心乐事。他们从荷塘摘来大荷叶,以指甲去掉叶心就做成了一个大号酒杯,斟满“壁荷筒”酒杯,一抬头就是一顿豪饮。
古人度夏,有诸多事宜事忌,又有诸多赏心乐事。他们尚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尚有一棵宁静幽然的心,能时时感受自然万物带给生命的气息能量,与天地互通有无,因而别有一番休养生息的乐趣吧。
六月导引做功图
小暑六月节坐功图
【原文】
运:主少阳三气。
时:配手太阴肺湿土。
坐功:每日丑寅时,两手踞地,屈压一足,直伸一足,用力掣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
治疗:腿膝腰髀风湿,肺胀满,嗌干,喘咳,缺盆中痛,善嚏,脐右小腹胀引腹痛,手挛急,身体重,半身不遂,偏风,健忘,哮喘,脱肛,腕无力,喜怒不常。
【解说】
小暑正值初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气候炎热,万物繁荣。本法以“小暑”命名,正是根据这一时令特点而制定的练功方法,适宜于小暑时节锻炼,可于小暑时开始,至大暑为止。夏多心病,暑又属火,火气亢盛,就会乘金,故肺病亦多见。坚持采用本法锻炼,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具体方法:每日凌晨三至七点时,双手按地,一腿弯曲,一腿伸直,用力活动三至五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人丹田九次。
可治:腰膝腿部风温、肺胀、喉干涩、咳喘、坐骨酸痛、打喷嚏、右小腹涨痛、手抽搐、体重乏力、半身不遂、中风、健忘、哮喘、脱肛、腕无力,喜怒无常等症。
大暑六月中坐功图
【原文】
运:主太阴四气。
时:配手太阴肺湿土。
坐功:每日丑寅时,双拳踞地,返首向肩引作虎视,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
治病:头项胸背风毒,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隔满,臑臂痛,掌中热,脐上或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欠,淹泄,皮肤痛及麻,悲愁欲哭,洒淅寒热。
【解说】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通常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湿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展示了自然界万物繁荣季丽的景象。本法以“大暑”命名,正是针对这一时令特点而制定的气功锻炼方法,适宜于大暑时节锻炼,可于大暑时开始,至立秋为止。本功法动作简单,仅要求双拳距地,返首向户引作虎视。作“虎视”即如猛虎窥视。炎夏以火热为特点,从人体五脏来说以心病为多见。火本克金,火太过就会乘金伤肺,而使肺金受邪,出现肺的病变。文中所述本法的主治病症,大多属于肺经病变,采用本功法锻炼,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具体方法:每日凌晨三至七点时,双拳按地,头颈向肩部方位扭动、运视,左右方向各三至五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人丹田九次。
可治:头项胸背风毒,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膈满,臑臂痛,掌中热,脐上或肩背痛,风寒,多汗,中风,尿急尿频,皮肤痛,及健忘,心情郁结,风温寒热诸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