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刚的伊利六年

2011-06-23 05:41:25
来源: 时代周报
潘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其掌舵期间,伊利的销售收入实现了百亿元的跨越,伊利集团实现了稳健的发展。然而,潘刚是伊利发展最大功臣的说法似乎有待商榷。而在这六年的掌舵中,伊利与

本报记者 张欣培

6月13日,周一,伊利实施十送十除权关键日。但罕见的是,伊利竟以跌停收盘。

当日,伊利上演了一场瞬间涨停到跌停的大跳水,成为两市唯一跌停个股(不计ST股)。此时,正值潘刚执掌伊利六年。2005年6月,潘刚全票当选伊利集团董事长,兼任总裁。以“低调、稳健”著称的他,戴着一副眼镜,看似温和,却保持着超乎寻常的谨慎与低调。他被誉为“中国液态奶第一人”,被称作“乳业少帅”。

“稳健,有内涵,具有儒商气质。”这是在职员工眼中的他。

“低调,城府很深,人品不好。”一位原伊利员工如此评价。

“在业内的名声不是很好,投机,狡猾,不踏实,是个不地道的人。”中国乳业某知名专家更是如此直言不讳地说。

潘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其掌舵期间,伊利的销售收入实现了百亿元的跨越。不可否认,伊利集团实现了稳健的发展。然而,潘刚是伊利发展最大功臣的说法似乎有待商榷。而在这六年的掌舵中,伊利与蒙牛,潘刚与牛根生又发生了怎样的恩怨情仇?

执掌六年:儒雅or狡猾?

2004年12月,原伊利集团董事长、“乳业之父”郑俊怀因被控动用公司资金进行MBO而落马。2005年6月股东大会上,潘刚全票当选为伊利集团董事长,兼任总裁。

潘刚,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1992年7月大学毕业后即进入伊利集团。1999年起任职伊利集团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被业内誉为“中国液态奶第一人”。2002年7月任职伊利集团总裁兼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时为中国520家重点工业企业最年轻的总裁。

上任伊利集团董事长之际,正值“独董风波”与“高管事件”过后,因此,潘的上任更被认为临危受命。“潘总做事比较狠,刚上任不久,就把四个事业部的经理全部换掉。”一位离职伊利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潘刚执掌之后,2005-2007年,伊利主营产品收入实现了从“百亿级”到“两百亿级”的跨越,居中国乳业龙头地位。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整个中国乳业面临严峻的信任危机。伊利最快走出困境,并率先在行业内创造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三全”质量管理体系。对生产过程实施严格的技术监控。2009年,风波之后,伊利集团的品牌价值达到205.45亿,以绝对优势第六次蝉联乳品行业第一。

“在经营管理方面,潘应该算是比较有能力的。在业绩体现、内部控制,以及推进战略上都比较顺畅,步伐比较稳健,业绩每年都有增加。”上述离职员工说。

一位在职员工更是认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与高管的领导有很大关系。潘总强调,对于消费者来说,1%的不合格就是灾难。”

实现百亿的稳健跨越,这是潘刚简历中必不可少的光鲜,不过,中国乳业知名专家王丁棉认为,伊利的发展最大功臣并非归于潘,更大的是应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惯性。“即使是另外一个人,也会带领伊利实现大的发展。”

事实上,自潘刚执掌以来,伊利并未发生较大变化。“变化不大,但内控比较严格,对考核很严厉。”一位离职员工指出。但最令他不解的是“业绩不错,但员工的福利待遇并未得到提高,也不知道赚的钱哪去了”。他认为,伊利拥有几百亿的资产规模,但员工福利仅处于中等以下水平,这与其行业地位实在不相匹配。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伊利成为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唯一乳制品赞助商为潘刚增添了浓厚一笔。2005年11月,伊利集团在呼和浩特市与北京奥组委签约,正式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乳制品赞助商。但是,伊利的此次获胜却被认为并不光彩。

“不地道,通过耍手段才拿到独家赞助的机会。”乳业知名专家认为。签约第二天,蒙牛紧急向全国媒体发出一封“关于奥运的稿件”的邮件,指出二者曾协调共同退出申请。但奇怪的是,随后伊利成为了奥运会乳业的独家赞助商。

“在业内的名声不是很好,狡猾,不踏实,是个不地道的人。”有业内专家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004年12月,原掌门人郑俊怀因动用资金MBO落马。而在业内看来,郑的被捕与潘刚的举报信不无关系。“潘不地道,有些忘恩负义。”伊利离职员工说。西部乳业发展协会魏荣禄秘书长也告诉记者,“之前听郑说过潘刚,人品不好。”

潘刚的“不地道”更体现在伊利的经营管理上。“委派很多亲戚开策划公司与广告公司,这一直是业内众所周知的。”王丁棉直言不讳地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潘刚身上拥有着众多的耀眼光环:亚太绿色经济杰出领袖奖、改变中国的商业力量企业领袖、2009年度亚太杰出商业领袖等。一系列的荣耀笼罩着这位年轻的企业家。不过,业内似乎并不看好。“这些并没有过多的含金量,潘最近几年开始拉政治资本。”更有业内专家认为,潘通过不法手段取得耀眼光环是为了遮掩自己的丑陋。

“在这个圈子10多年来,我基本上没正面听过讲他的好,都是一些关于他不好的消息。”乳业专家王丁棉如此说。

乳业双雄斗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伊利与蒙牛,同位于呼和浩特的乳业大亨却似乎有着“天然的仇恨”。不过,潘刚与牛根生的对决似乎告一段落。6月11日,蒙牛乳业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创始人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一职,同时委任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为董事会新主席。但自潘刚执掌以来,两大掌舵人明争暗斗从未停止过,而伊利与蒙牛的“糊涂账”更是一笔接着一笔。

首战对决当为“奥运事件”。2005年11月,伊利集团在呼和浩特市与北京奥组委签约,正式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乳制品赞助商。但第二天,蒙牛紧急向全国各媒体发出“关于奥运的稿件”的邮件。时任蒙牛副总裁的孙先红表示,“蒙牛总裁牛根生与伊利总裁潘刚曾在当地市政府的组织下通过沟通,共同确认了当天起草的《关于退出北京奥运合作伙伴申请活动的函》。伊利独家成为赞助商,令我们很尴尬”。

真相不得而知,但结果是伊利在此次对垒中以胜者姿态告终。不过蒙牛全力反击。2006年,借助湖南“超女”再次刮起“酸酸乳”旋风。2007年更是亮相博鳌论坛、成为第七届博鳌亚洲论坛的指定饮用牛奶。

伊利凭借着“政府牌”,2010年再次成功牵手世博,但蒙牛也再度成为博鳌亚洲论坛唯一乳品合作伙伴。双方总是在暗地里“你争我夺”。而“性早熟事件”则让二者开始了最为直接的正面交锋。

去年10月,蒙牛的产品经理安勇被指恶意发帖诽谤竞争对手伊利QQ星儿童奶容易导致儿童“性早熟”。随后,幕后黑手为蒙牛的言论,将其推向了舆论浪尖。不过,蒙牛称此种说法是在诬陷,并重提“未晚事件”。蒙牛强调,“让我们不得不公开我们从未提及的旧事”。

最终真相大白。内蒙古警方破案后作出通报,攻击伊利QQ星案件系安勇等个人所为,与蒙牛无关。当日深夜,蒙牛发表致歉声明,就安勇对伊利和消费者造成的不良影响致歉。并表示“攻击伊利QQ星案件系安勇等个人所为,与蒙牛没有关系。其已被蒙牛集团除名。”

事实上,蒙牛拿出“未晚事件”予以反击就在道歉的前一天。时代周报收到过关于“未晚事件”的详细材料。资料称,伊利通过合作公司“北京未晚品牌(国际)传播机构”,针对蒙牛策划了一系列恶性竞争活动,其中六次方案共五次得逞,一次未遂。方案中明确提出了针对蒙牛的打击方针:“擒牛”、“斗牛”、“大牛”,最后把“蒙牛”变成“病牛”直至“死牛”。声明中,矛头直指伊利:“未晚事件”是由当时伊利集团液态奶的主要负责人‘潘主谋’亲自操作。”

“几年来,在明争暗斗中,二者的攻击形式一直比较类似。”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

营销战之外,口水战也不曾间断。2007年,《当代经理人》发表一篇《潘刚的底牌》,报道中援引潘刚的话“我们每年缴税是第二名的四倍”。报道发表后,蒙牛方面认为与事实严重不符,并指出文章中引用了并不权威的机构的评估数字。牛根生的新闻助理更是向记者表示,从2007年上半年的纳税情况来看,如果加上个人所得税,蒙牛比伊利多纳税239万。“究竟谁是中国乳业第一品牌,最终是市场说了算。”

在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伊利与蒙牛的掌门人就被传过曾经默契地配合过。“当时我们都认为,郑俊怀就是被牛根生与潘刚送进去的。”一位伊利离职员工说。

中国的乳业从来不缺少故事。伊利与蒙牛足以上演一部精彩的商战大片。自“性早熟”事件之后,蒙牛曾表示,会与伊利和平相处。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和平是表面的,彼此之间的争斗仍会继续。

伊利与蒙牛纷争不断,让乳业内人士深感担忧,两大巨头的连年攻占是否会毁掉中国整个乳业?“伊利与蒙牛的双雄地位也并非没有不可。没有这两个企业,中国的乳业也不会垮台。”王丁棉说。

对任何人来说,都期望共同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但中国乳业,何时才能真正平息乱局?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