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滩的臂弯里安“家”

2011-04-28 06:11:08
来源: 时代周报

特约记者 赵妍 发自上海

台湾商人刘季强想在物欲横流的上海滩寻找一种“家”的感觉,而且还要是在外滩的臂弯里。

“五星级酒店里那些闪亮的大吊灯跟我没有关系,会让人有距离感。我想要家的感觉。”位于上海金陵东路1号的“les suites orient”东方商旅就是这位台湾精品酒店业龙头老大打造的“家”—黑色大理石、深色实木、古铜色铜雕、白色陶胚,小小的暗红色招牌躲在巨大的石柱内—含蓄、内敛似乎便是刘季强给这个“家”的定位,但若细细探寻,原来取代那些闪亮的水晶灯是一件件古董。

在入住定价3600元外加15%服务费的“怡外滩”房间内,“家”的主人刘季强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这间270度视野尽览北外滩、南外滩、浦东、浦西江景的房间是世博会期间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出席世博会开幕式的下榻之所。

这种低调奢华的风格越来越受到来沪明星们的喜爱,比如著名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模特卡罗琳娜·库尔科娃,比如任达华、房祖名、蔡依林等等。而最主要的客人还是那些欧美客商。

“蔡依林来我们这里住的时候,我特意到房间来看看她。”刘季强打趣说,“蔡依林个子很小,我找来找去怎么没找到?再仔细一看,哦,原来在这里。”

选址蒋介石歇脚之地

在东方商旅的二楼墙壁上,展示了1926年的上海滩—外滩最初的样子—在泛黄的画卷上,与而今窗外灿烂繁盛的外滩呼应着一场十里洋场不醒的旧梦。就在这如梦如幻的背景中,刘季强讲述了金陵东路一号地块上这座建筑的前尘往事。

1818年,美国人沙墨尔·罗赛尔在广州创办旗昌洋行,当时的中文行名叫“剌素洋行”,早期主要从事鸦片航运和贸易。鸦片战争后,洋行移师上海,并按上海人习惯改名为“旗昌洋行”,购下外滩9号地址,新建一幢3层楼房,成立旗昌轮船公司(因有华资,亦名上海轮船公司),并建造“金利源码头”,也就是上海“十六铺码头”的前身。旗昌轮船公司首开中国长江航运,并在一段时间内垄断了长江航运。当时,另一家经营长江航运的外国资本是英国的太古洋行。但是,到19世纪60年代后期,旗昌洋行的经营发生严重困难。1870年起,旗昌洋行被迫收缩投资和变卖资产,其产业就被清政府“官督民办”的轮船招商局收购。

1930年,轮船招商局被国民党政府接收。1945年抗战胜利,招商局收回外滩南端一带的仓库和码头。当时上海港在十六铺一带有33家私人轮船公司,但没有一家有售票处窗口和行李房、候船室,连招商局也没有客运设施。各家船公司售票人员背着帆布包在马路上、码头边、大街上拉生意卖船票。

1947年,蒋介石要去奉化老家,乘轮船到宁波,急坏了招商局,于是想了一个急办法,在金陵东路一号底楼设一个售票窗口,在二楼划出50平方米,改一间招待室给蒋介石休息,事后为国民党官员贵人去宁波的候船落脚点,但广大老百姓不能享受—自此,这块土地开始了它供人下榻的使命。197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三年改变海港面貌的号召,金陵东路一号此后成了东方饭店。

“四年前,潘氏集团买下了这栋建筑,但是他们主要做高尔夫俱乐部,对酒店经营没有经验。我在台北做精品酒店已经十几年,潘氏集团又特别希望找一个台湾人经营这家酒店,于是就有了我们的合作。”东方商旅从四年前开始筹备,几乎每一面墙、每一根柱子、每一根梁都在他的亲自监工下进行了翻修,并邀请台湾知名设计师吴宗岳操刀。

古董收藏装点酒店

“这是我们刘董自己收藏的古董,从世界各地买回来的。”一进门便看到走廊上玻璃柜内大大小小的新奇玩意儿,一问才知道是主人的私人收藏。

踏上灰色石瓦地,推转金铜旋转门,打开二楼的多宝格,里面陈设着的古董让空间顿时充满人文气息,却毫不奢华张扬,古朴精致的质感透出优雅。精致的餐厅和雪茄吧,由整块红木制作的6米长实木餐桌,保留了原始树木的模样与天然的纹路。

走上三楼,柜台旁边摆放着诞生于1873年的维也纳世博会象牙琴键钢琴,如果不开口细问,酒店内无人会向你炫耀这架拥有200多年的历史古董钢琴。2010年6月,钢琴家Alfredo Rodríguez曾用此琴演奏一曲。

“这是我个人的爱好。比如你到欧洲旅行,会喜欢那里的某个古董,某幅名画,就买下来摆在家里。”刘季强这种为“家”里装点上自己喜爱的古董收藏的理念,来源于他对欧洲贵族们的生活想象,“以前的贵族们出门旅行可能一待好几个月,在马车上装上自己喜欢的装饰,到了那些旅馆就让仆人布置成家的模样。这个跟美国那种追求大饭店的感觉是不同的。”

对于刘季强而言,除却外在的装饰,服务才是酒店制胜的关键。“前段时间,来了两个欧洲客人,一进门便提出要求,他们想吃乌骨鸡。”刘季强回忆起遭遇酒店密探的经历,“欧洲人从来没见过从内到外都是黑色的鸡,所以他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我就让酒店的工作人员开着我的车,带着他们到农贸市场去买。买回来在酒店做给他们吃,两个客人非常高兴。”

或许对于这位从西餐厅服务生开始做起的商人而言,这样的服务并不值得炫耀。但两位酒店密探却给与了他回报—他们在当天晚上就写了长篇文章赞美酒店的服务与乌骨鸡的美味,传到网上。

小型奢华酒店风潮

整个上海,小型奢华精品酒店当然不止“东方商旅”一家。百乐门这座曾有“东方第一乐府”之称的老式舞厅建筑,正进行局部改建,改建成一座精品酒店并将于今年开业,而杜月笙公馆则早已改建成了有“中国第一家精品酒店”之称的“首席公馆”,始建于1933年的凯文公寓曾入住过俄罗斯公主,去年也被翻新为精品酒店。此外英迪格、华而道夫等精品酒店都已纷纷入驻外滩,与东方商旅毗邻而居。这种趋势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涌现。

“现在的五星级酒店,已经无法满足高科技时代商务人士的需求,因为这些人需要更安静、更私密、更精致的商旅环境。”这是刘季强经营精品酒店的初衷,“精品酒店是未来的市场趋势,我们的酒店不同于普通星级酒店流水线式一成不变的服务,将更贴近住客,更人性化,更灵活。”

将具有历史的老建筑进行翻修,聘请知名设计师重新打造似乎已经成了精品酒店的主要模式。“其实现在定义的精品酒店还是不准确。”刘季强试图纠正这个概念,“很多人往往把设计酒店、环保酒店、艺术酒店与精品酒店混为一谈,其实还是有差异的。”

“精品酒店”概念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欧美广为流行。与传统酒店相比,“精品酒店”素有“看得见历史的房间”的美誉,一般都具有浓郁的当地文化特色和独特历史记忆,并实行一对一的“管家式服务”。“精品酒店”更注重客房的隐私,因此房间数量极少,大都依靠品位和风格吸引客户,价格也往往与五星级酒店比肩。

但目前不得不承认,这一类小型奢华酒店在大陆市场仍存在一大劣势—精品酒店无法参与评星而导致竞争力削弱—健身房和游泳池是评选五星级酒店的硬性指标之一,但对于地处老式建筑内的精品酒店而言这样的指标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中国国家旅游局目前已经公布了最新星级酒店评定标准,并宣布“某些特色突出或极其个性化的饭店可以直接向全国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机构申请星级”,但目前这条评定标准并未真正推向市场。

星级评定作为市场敲门砖的定律在当前仍在发挥作用,至少东方商旅的客人群说明了这一点。“我们的客人,基本就是同一批人。主要是我们过去在台北商旅服务的客人,他们发现我在上海也开了酒店,到上海来就会选择继续入住,好像是把家搬过来一样。”刘季强说。

当然,这些非常人能入住的酒店自然也有自己的办法。东方商旅早已加入世界顶级精致酒店集团“Small Luxury Hotel”联盟,并被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名列住宿推荐之选。这对主要以欧美客商为主的精品酒店而言,无疑是一大优势。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