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请欣赏他们的自娱自乐
在2010年香港电影年产量不足50部的状况下,金像奖给香港电影鼓鼓劲,不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金像奖本来就是一个香港电影人自娱自乐的奖项,不用要求,不如欣赏。
本报记者 谢培 发自香港
“你估中咗未啫?(你猜中了吗?)”刘嘉玲好奇地问。
“你都估唔中(你都猜不到)”,成龙笑嘻嘻地慢慢打开信封,抽出第三十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的获奖名单。
刘嘉玲念道:“《打擂台》!”
诞生两对帝后夫妻
成龙手指之处,《打擂台》的剧组成员全都从座位上弹了起来。监制林家栋高呼,导演郭子健更是360度振臂,年轻演员贾晓晨已眼泛泪花,大家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打擂台》那充满了上世纪80年代功夫片味道的激昂配乐的陪伴下,他们兴奋地步上领奖台,互相拥抱鼓励。林家栋对台下所有人说:“票房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的精神、背后的意义,是香港电影的精神!” 每个感言者都不忘感谢本片的唯一出资者:刘德华—华仔。
此前,泰迪•罗宾和邵音音已经凭借此片囊获本届金像奖最佳男女配角奖,加上最佳原创音乐奖和最具分量的最佳电影奖,《打擂台》这部800万港币成本,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牌打星梁小龙、陈观泰担纲,一众老将助力,充满浓浓怀旧味道的香港本土电影,终于成为了第三十届香港金像奖上的最大赢家。
获得最多奖项的角逐者并不是《打擂台》。由华谊兄弟出品的《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拿下了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造型设计、最佳音响效果和最佳视觉效果六座金像。在完全不是一个当量级的《打擂台》的比对下,这部集合了徐克、洪金宝、陈国富、王中军、刘德华、刘嘉玲、李冰冰、梁家辉、邓超等华语电影圈大腕,被《时代周刊》称作“自《英雄》以来第一部称得上史诗娱乐巨制”的大片,在金像舞台上显得并不那么振奋人心。刘嘉玲走上领奖台,以五声充满了女皇气度的大笑开场。久未拿奖的徐克在发表感言时亦保持平静。
谢霆锋凭借《线人》获得最佳男主角,成为本届金像大奖得主中唯一一位80后。周润发在替徐克颁奖时不忘点谢霆锋的名,还说:“香港电影未来30年就靠你了。” 张柏芝喜极而泣,掩面流泪的样子像极了当年《喜剧之王》中的一幕。刘嘉玲在感言最后多谢老公梁朝伟:“我知道我没法追你的了(梁朝伟拿了五个金像影帝),我慢慢追你吧。”谢霆锋和刘嘉玲在本届金像奖上的封王封后,同时诞生两对帝后夫妻,也算是亮点之一。
《打擂台》的香港情怀
可以说,《打擂台》和《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是香港电影人正在走的两条路。前者本土、势单、艰辛,后者国际、气盛、路阔。
《打擂台》的故事并不复杂,也不新鲜。一个在工作中走投无路的年轻人梁竟祥无意中卷入 “罗记茶楼”与“庞青武馆”的冲突当中,发现 “罗记茶楼” 原为武术宗师太极罗新所创“罗新门”,因罗新昏迷三十年,两弟子隐姓埋名守候师傅, “掌柜大哥成凡事以和为贵,叱咤风云的铁手已废;大厨的二哥淳终日醉醺醺,一脚亦残。” 混乱中,罗新被摔醒,“罗新门”重现武馆朝气。成、淳、祥三人决定参加“庞青武馆”举办的武术大赛,以作了断。
原本以为瘦弱白领梁竟祥会成为最后的救世主,但结局是脚残年迈的二哥淳奋力挑战 “庞青武馆”最厉害的后生拳王。“老将出马”的想法一直贯彻在《打擂台》中,不仅是复古味道极浓的片头和配乐,单看几位主演便知一斑:扮演大哥成的陈观泰,香港70年代武打巨星,早年习武,获东南亚国术比赛冠军,1972年因主演张彻导演的《马永贞》成名。年轻观众可能只记得他2009年在甄子丹主演的《锦衣卫》中的亮相;扮演二哥淳的梁小龙,在70年代和李小龙、成龙、狄龙并称为香港演艺圈“四小龙”,一个“陈真”风靡华人世界,但周星驰的《功夫》中的大反派只显示了特技的高超,没理会他的真功夫;演“反派”的陈惠敏,同为70年代邵氏功夫明星,做过警察,打过拳赛,李小龙亲评“腿就李小龙,拳就陈惠敏”,但大家记忆最深刻的还是他在香港电影中的黑社会老大形象;即便是客串露了半边脸的顾冠忠,也是当年邵氏武侠电影中常见的帅气主角。至于1945年生人的泰迪•罗宾,更是香港电影最辉煌年代的一个典型人物。
创作伊始,《打擂台》就充满了浓浓的香港电影情怀。刘德华说:“一个有功夫的人经过一次打斗,已经变成植物人,就好像现在香港的电影,变成一个植物人一样。但是他有几个徒弟,觉得他醒来的时候还是可以做一番事业的,他们就一直在等。”这徒弟是白头的梁小龙、中年的刘德华、青壮的林家栋,还是年轻的黄又南?
他们找来了老将出马,但讲的却不是横扫千军的故事。尽管梁小龙重现了自己当年在《陈真》中的经典镜头,也能以63岁高龄踢出惊艳的凌空一脚,但最终只能跪爬在地上,一拳一拳贴向对手,无力但坚持。“拳怕少壮”,老将“逼平”了对手,躺在地上大笑继而痛哭流涕。剧本中的这份设置,写实但唏嘘。或许这就是香港本土电影的现状,它老了,有根基,却无力量,剩下的唯有不顾一切的坚持。又或者人们能够洒脱一些,原本年轻懦弱的梁竟祥从老人们身上看到了精神的力量,谁又能说香港本土电影只能够这样一直软趴趴地出拳呢?
片尾,《万里长城永不倒》混合了嘻哈编曲响彻影院:“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这睡狮渐已醒!”
给香港电影鼓励
《打擂台》最后夺魁,内地媒体的评论大同小异。标题有:《情怀荏苒,金像奖困局更加严重》、《一半是困境一半是情怀》、《金像30年 而立还是而衰?》、《金像奖三十而立 真的伤不起》。有媒体批评金像奖搞平衡、保守、不思进取。
创立于1982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原只是《电影双周刊》创办的业内奖项,最初只设最佳影片、导演、剧本、男演员、女演员五奖。明星们来的就穿T恤夹拖鞋,不来的招呼都懒得打。从诞生到而立,香港电影节见证了香港电影的辉煌与式微,也是香港电影状态的晴雨表,如今《电影双周刊》早已停办,香港电影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树根已不强劲,要求枝叶茂盛岂不是笑话?客观地说,金像奖依旧在给香港电影加分。
新千年后,内地电影势力在金像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举一个例子,从第24届到第27届,四届金像奖影后都由内地女星摘走(章子怡、周迅、巩俐、斯琴高娃)。内地影人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伴随着香港影人的落寞。随着近几届《天水围的日与夜》、《岁月神偷》、《打擂台》的获奖,关于金像奖倾向于“照顾”本土电影同本土影人的评论常见于内地媒体,要求金像奖面向整个华语片世界的呼声也越发高涨。但曾任香港金像奖协会主席的文隽讲得好,他对记者说:“我已经听见很多人抱怨金像奖如何不公平,但我想告诉那些人,你们有没有了解金像奖设置的初衷?这个奖项本来就是表彰和鼓励为香港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电影人而设立的。”
金像奖的入围门槛有着严格规定。例如最佳导演候选人必须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港居民,参赛影片的出品公司必须有一间为香港合法注册公司等等。一方面它拒绝了不少内地和台湾地区的优秀影片,另一方面保护了香港电影产业。这个规则会不会改变?文隽说:“没有这个可能,为什么要开放来搞呢?我们面对的就是香港电影的从业者。” 现任金像奖主席陈嘉上则说,“金像奖不是商业的奖项,我们也没有野心做华语电影的盛典,只做好香港电影的本分就好了。”
将视线转向风靡全球的奥斯卡奖,它的评选机制同样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度,如果抛开第二十届才开设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我们也可以理解它仅仅针对美国电影。奥斯卡的国际性在于参选电影具有国际影响力,而不在于它无条件地面向整个国际。这如同在当年横扫东南亚的香港电影衬托下的金像奖吸引了全亚洲影迷的目光。在2010年香港电影年产量不足(50部,包括合拍片在内)的状况下,金像奖给香港电影鼓鼓劲,不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金像奖本来就是一个香港电影人自娱自乐的奖项,不用要求,不如欣赏。
专访最佳女配角邵音音:我们对得起刘德华
(邵音音)
本报记者 谢培 发自香港
《打擂台》获得四项大奖的当晚,监制林家栋包下了九龙尖沙咀赫德道的一家酒吧,请剧组成员和影坛好友一道庆贺,到的人很多,欢笑声不断。邵音音在金像奖上吃了一天的西点,再看着酒吧里的小面包和小饼干,总觉得饿,呆了半个小时,就回家煮了碗公仔面吃了。
隔日晚,《打擂台》的一票人又到邵音音家聚会。一是为了庆祝她继2008年第27届香港金像奖之后,再次斩获金像奖最佳女配角。二来是因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作为香港电影界的老大姐,邵音音的敬业和人缘好是出了名的。上次时代周报策划《香港电影百年》专题,邵音音不辞劳苦一路领着记者进入邵氏采访,送书送碟,讲解历史,所做一切皆为了香港电影。
在百度百科中,邵音音出生于1950年。在维基百科中,她出生于1945年。生于香港,随父亲迁居台湾,在邮轮上游历23个国家后,重回香港。先在夜总会唱歌,将本名倪小雁改为邵音音,后从吴思远的《十三号凶宅》为始以性感形象进入影坛。1978年,邵音音随《官人我要》出席戛纳电影节,因为一裘粉红肚兜透视装而被美联社称作“China Doll”(中国娃娃)而遭台湾封杀,止步影坛,重新登台。后加盟丽的电视,专门在剧中扮演坏女人。2008年,凭借《野•良犬》中的恶婆婆角色斩获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此次《打擂台》让她第二次获此殊荣。三十年来,她已出演电影、电视剧百部。
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她所说的,更多是香港电影人的团结和勤勉。
在大片前我们很谦卑
时代周报:首先恭喜你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看到《打擂台》收获最佳男女配角和最佳影片时大家格外激动,这是为香港本土电影获得肯定而兴奋吗?
邵音音:绝对是。和《剑雨》、《狄仁杰》的制作相比我们低了很多层级。我们的本钱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其他的东西没有一样可以同人家比。我们希望不管哪个阶层的人都能喜欢这部电影。但喜欢它是一回事,认定它是一个象征性的最佳电影又是一回事。我想这些专业评审也是在很难抉择的情况之下给本土电影一个鼓励,打上一针催化剂。宣布得奖时,我们统统跳起来了,每个人都忘了年纪,忘了身份,忘了自己在什么场合。那种疯狂的景象,你也看到了。
时代周报:宣布获得最佳女配角时你的心情如何?
邵音音:我傻掉了。谁能想到泰迪•罗宾得到最佳男配角奖之后我还能得到最佳女配角奖呢?那些男生狂抱我,我差不多不能呼吸。虽然是我拿奖,可是他们的心情好像是他们拿奖一样。这是因为我们太团结了,谁得奖都好像是自己得奖一样。其实和对待最佳影片奖的态度一样,我对最佳配角奖的态度是水中月镜中花。尤其面对这些大片、大明星、大导演的时候,我们真的很谦卑。
对电影不离不弃的人很多
时代周报:这次《打擂台》收获四座金像,很多人说是金像奖再次鼓励坚守香港本土电影。
邵音音:电影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尤其在以前的香港。当时没有卡拉ok,没有夜总会,没有游戏机、上网,电影就是我们香港人、台湾人最重要的精神粮食。以前家里没有冷气,夏天买路边的鱼蛋、鱿鱼、爆米花去看电影,用很少的钱就买到精神上的快乐。所以电影在那个时候非常重要。现在物质的东西越来越多,科技越来越进步,很多人已经忘记了看电影,人们宁可去买衣服、去兰桂坊喝酒都不愿意去看电影。
我觉得很可惜。电影这种跟着我们成长、影响我们精神的文化,应该一直存在,不管怎样都应该在我们身边。古装可以将历史文化传承给新一代人,时代片又可以写照很多新生活,可能写你,可能写我,也可能写一些与我们擦肩而过不认识的人物。
电影不需要坚守,它是很重要的一个文化工业。
时代周报:但坚守香港本土电影的口号喊了很多年。
邵音音: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很多独立制片出现,香港开始有了明星制度,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只有几个人在赚钱,其他人都没有工作。我在香港的感觉是,不管时代怎么样过渡、怎样改变,做电影就有饭吃的人只有几个,爱电影对电影不离不弃的人很多,所以大家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好,不是只有现在,很长的时间内,很多电影人都是这样活着的。
时代周报:包括此次《打擂台》中的梁小龙、陈观泰、陈惠敏这些曾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明星。
邵音音:内地人知道梁小龙是因为《霍元甲》中的陈真。他在内地红了,当时台湾新闻局将他列入黑名单,从此他就不能拍电视、不能拍电影,只有跑去经商。梁家辉也一样,拍了《垂帘听政》拿了金像奖,拍了《火烧圆明园》后进入了台湾黑名单,没有工作,只能去摆地摊卖首饰,所以香港流传一句话“得了影帝就没戏拍”。传媒不说,大家就不了解电影人背后的辛酸。
时代周报:林家栋在发表感言的时候就特别提到“谢谢刘德华相信我们”。
邵音音:刘德华他一个人付了所有的投资。他一直很疼爱林家栋,知道家栋想尝试做监制,就全权信任林家栋,也信任他拿来的《打擂台》的本子。
时代周报:为什么林家栋选择了《打擂台》?
邵音音:两位导演(郭子健、郑思杰)都不想拍太商业的电影,创作的时候正值金融海啸,香港人都很低潮。他们想起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当时人们大多没钱,但都能够坚守一种情、一种旧式的互相关爱,然后渡过难关。所以他们想用怀旧的手法拍一部现代的功夫片。拍得很好,不过林家栋那时不舍得用钱去宣传,大家不去电影院根本不知道有这个片子,也见不到海报,是口碑相传才让票房收回成本的。其实很多香港人不喜欢看这种电影,因为没有星,没有偶像。
无奈也要活下去
时代周报:《打擂台》里有复古、有青春,有笑,也有泪。
邵音音:它包含了很多香港人生活上的无奈,但是无奈也要活下去。
时代周报:这是《打擂台》希望描写的香港人精神吗?
邵音音:包括这次日本海啸中的日本人,生活中不都充满了无奈吗?难道他们觉得活着比死掉的那些人好吗?不见得。这种痛在无奈的人身上才能够感受到,然后还要在那种无奈的环境下坚强地生活下去。这靠的是人跟人之间的关怀互助,而不是物质。
时代周报:有哪些戏里戏外的人与人之间的细节感动了你呢?
邵音音:太极罗宾昏迷了以后,已经没有人来学功夫了,但两个徒弟(梁小龙、陈观泰)不舍不弃地照顾了他三十年,武馆开不下去改了茶楼,梁小龙从武师变成厨师,做的点心很难吃,但是街坊不怪它难吃,甚至因为难吃而来吃,帮助他们维持生计,这是戏里面让我感动的互助。梁小龙、陈观泰年纪都大了,但是还是亲身上场拍打戏,拍的时候已经受伤,把东西一拆又重新开拍,之后一个左脚一个右脚都架起了拐杖。你看他们在戏中一瘸一拐的,那不是演的,是真的很痛。
时代周报:很多评论说《打擂台》最大的优点是表演好。
邵音音:是。刘德华给一个机会让我们去拍这种香港人自立、不怕苦的精神,团结、互动的精神,我们难道不需要用我们的演技把它演好吗?我们团队在最基本的工资保证下,为自己的生命画上美丽的一夜。我们都努力了,所以也感动了评审,也对得起刘德华。
时代周报:大家这么卖力除了要对得起刘德华,还有什么原因吗?
邵音音:我们这些人真正地拿着心去演出,拿我们曾经走过的那些情怀去演出,是希望能够在心灵上打动年轻的那些观众,让他们知道,这样子也是可以活下去的。不要为了少了一点钱,就失掉了曾经拥有的美好,然后就埋怨、责怪别人。不反省自己,不改变自己,不付出对社会的爱,那么整个社会不就成了一个只有毒气存在的地方吗?
实习生王姝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