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知识共享是百度最大的公益价值
近日,记者获悉,搜索引擎公司百度目前收录的网页数量已经超过2000亿个,相当于1800个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书收藏总量,这些“图书”如果放置在一个大书架上,这个书架的长度需要至少15000公里,而对于用户来说,这些知识都是可以免费获取的。
这意味着,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耕耘,百度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图书馆,百度所建立的庞大“知识生态系统”,如今也已经成为全国最多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促进知识共享”作为百度最大的公益价值,已经与其业务紧密融合。
优化中国知识生态环境
在中国,因为受到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各地的知识生态水平非常不均衡。而互联网和搜索引擎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为化解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途径—借助互联网,知识生态发展状况完全不同的区域得以相互连接,每一个人都可拥有平等获得知识的权利。而与此同时,互联网庞大而海量的数据也为希望获取知识的人们创造了一个浩无止境的知识海洋,足以让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
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形态,更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一直致力于优化中国知识生态环境。目前百度数据库中已经收录了超过2000亿个网页,同时每天的信息检索数量还在以亿为单位不断增长。有人统计,要阅读完如此浩瀚的信息世界,至少需要1500年。显而易见,当互联网变得无处不在,搜索引擎等一系列崭新技术和产品的出台,我们就如同携带了一个随身的庞大图书馆,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将更加简单。
而除了网页搜索外,百度也为网民提供了多款丰富的知识社区类产品,来促进互联网上知识的分享和交流,为社会搭建一个高效的知识平台。据介绍,目前,每天大概有40万人在百度知道上面问问题,而有100万人在积极地帮助这些提问者找到他要的答案,分享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而在百度百科平台上,已经收录了323万个词条,每天产生4000多个新词条,每天有10000个以上的词条正在被网友不断地编辑、更新和扩充。
知而后行
在依托于互联网的巨大的知识宝库背后,百度也正在面向社会传递出“知而后行”的价值理念。
2011年春节前夕,网民惊喜地发现,在百度上搜索“火车票”、“春运”、“春运车票”等关键词,可以直接看到来自铁道部等权威部门所提供的,包括铁路、飞机、长途车等在内的全方位春运出行指导信息,无论是车次、时间、票价等信息,还是相关车次火车票余票情况、火车票代售点以及车票转让信息,都能够通过小小的搜索框一览无余。
对此,业内人士评价称,每年春运不仅是打工族、学生们的梦魇,亦是政府头疼的难题。百度与权威信息部门的联手,让公众足不出户有了一部“春运”宝典,为广大返乡和出行民众“先知后行”提供了保障。
实际上,这只是百度推动社会“知而后行”的一个小小缩影。如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无论是找寻票务信息、出门、求医问药,还是寻找学术资料、甚至是购物之前,网民们都已经开始习惯于先利用搜索引擎进行相关检索,收集资料信息、找寻最优解决方案,然后再开始着手实施。这也大大提升着网民的生活及工作效率。
同时,借助知道、百科等互联网知识社区,网民们还可以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随时分享到互联网上,与其他网民交流共享,而随着参与和分享者的增加,这种知识生态体系还将不断地创新和增加,从而使更多的知识汇聚起来,并形成更快的流动和更新。
“百度正在为社会搭建一个高效的知识汇聚和分享的平台,推动人们的文化和知识的进步。其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其他任何一个单个意义的互联网公司。”业内人士评价指出,目前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多的网民,并还在不断增长,而互联网在大众知识生态体系中扮演角色的日益重要,对于百度来说,在推动中国整体知识生态水平飞跃方面,未来的责任以及可发挥的空间将无可限量。
案例:一个13岁小孩的百度百科足迹
“老哈跑江湖”,一个颇有“沧桑感”的网络ID,在百度百科平台十分活跃—编辑词条424个,审核通过率96%,其中有106个是“高质量版本”。
百度百科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很多“老哈”这样的网民,每天进进出出,像工蜂一般,忙忙碌碌,他们在持续对这部百科全书进行修补增删。但极为特殊的是,“老哈”只是一个13岁的小孩。
一份关于90后的调查显示,这一群体网民在网络上的活动主要是网络游戏、聊天和听歌。这样的结论让家长们“如临大敌”。他们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孩子离网络远一点,生怕“洪水猛兽”夺走了孩子们的童年。
难得的是,记者在与几位90后家长聊及百度百科时,家长的态度有了180度的转弯,变得尤其开明。从“老哈”在百科上编辑的词条来看,家长们足以宽心。这些词条主要集中在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看得出来,这位13岁的孩子对这些有浓厚的兴趣。
专家认为,随着网民平均年龄的下降,对低龄网民的适度启发和引导尤为重要。好奇和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但通过百科这样的知识平台,能培养小网民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
记者查阅了“老哈”编辑的词条,其质量和规范度之高,让人感叹。而且,这位等级为5级的“举人”,目前已经是百科“蝌蚪团”的一员。
所谓“蝌蚪团”,大概相当于保镖队伍中的G4,在百科属于“精英”,起码也是活跃分子。在这个平台,人人争着加入这一组织,并以此为荣。很多网友日以继夜更新词条的动力就在于此。
“老哈”的级别虽然已经很高,但显然还没有到顶。不管如何,他依然在努力,并且一路上还有很多同伴。
据统计,百度百科目前收录的词条超过172万个,但百科的目标是收录所有中文知识,这显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它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可以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从‘老哈’身上,看到了一种希望。”百度百科负责人说,“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进来。”
花甲老人成百度百科明星
已创建11347个词条
创建11347个词条,编辑3228个,审核通过率高达94%,其中高质量版本达361个。
这是一位百度百科用户的“贡献”,他的ID叫“东篱小菊”,现在是“首席执行官”,等级为15级。不为人所知的是,“东篱小菊”居然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记者登录百科后发现,几乎每一天这个ID都会登录,并且完成数十次词条的编辑。
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近4年。翻开“东篱小菊”的个人资料,其注册时期是2005年11月25日。让记者好奇的是,是什么让一位花甲老人,4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做着看上去十分“枯燥”的事。
在“东篱小菊”的资料页面,除了性别是“男”外,其留下的有价值信息不多。生日、出生地均“未知”,也没有上传真实照片,而是一只鹦鹉。
不过从老人留下的其他信息可以猜测他的基本情况:毕业于上海大学,知识分子,喜欢《梁祝》和《我的太阳》,爱好登山、围棋,喜欢“胡侃”,是百度的超级粉丝。
在“东篱小菊”的ID出现的地方,前面都有一个“博士帽”图标。在百度百科,这代表着极高的荣誉,表示属于“蝌蚪团”成员。
根据百科“蝌蚪团”词条提供的信息,“东篱小菊”在其中排行第4,加入时间在2007年4月12日。
显然,“东篱小菊”不仅是“蝌蚪团”成员,更是目前还在团队中资历最老的。尽管“蝌蚪团”不搞论资排辈,但据一位新成员表示,“东篱小菊”在成员中的名气很大,属于活跃分子,不管是编纂效率还是质量,都很出众。
“据我们的了解,他可能是百科平台最年长的用户。”一位百度百科负责人说。据了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百科注册用户的年龄跨度越来越大,小至10来岁,大到70多岁。
活到老,学到老。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互联网是个娱乐平台,往往只符合年轻人的口味,但对于百科这种知识类平台,可以说“老少皆宜”。
显然,百度在中国无可取代的品牌知名度,以及百科这种知识平台广泛的人群接受度,共同造就了“东篱小菊”这样的“特殊用户”。
父亲匿名现身百度贴吧与儿子谈心
“恋爱、婚姻是个很严肃的话题,也是个必须慎重的‘实践活动’。”连日来,48篇以“老爸30年阅历谈”为主题的帖子,红遍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百度贴吧。据了解,发帖者的初衷是想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与儿子“谈心”,却出人意料地引起了吧友热烈的反响,两代人通过贴吧这个平台搭起了沟通的桥梁。
2009年2月18日,这位ID为“父亲的嘱咐”的网友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贴吧中发表了“老爸30年阅历谈”系列文章的第一篇,题为“本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本学科是关键”。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截至目前,这一系列已经累计发表了48篇,全部都是以“过来人”的口吻分享人生经验,谈论学英语、求职、恋爱、与同学相处等等与在校大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
帖子引起了吧友热烈的回应。每一篇的正文都被吧主做了加粗显示,累计跟帖达到数千个。有网友将帖子的链接进行了整理汇总,并持续更新,被置顶推荐。3月26日,文章系列甚至被百度贴吧推荐到了首页。
帖子的主人“父亲的嘱咐”也已经成为贴吧的“红人”,吧友们亲切地称他为“老爹”,并推举他为“最有影响力吧友”。“老爸30年阅历谈”一旦有新的文章,前来“占座”、“顶帖”的粉丝络绎不绝。
有意思的是,“老爹”发帖的初衷是想在贴吧与儿子“谈心”,他的儿子目前正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就读,“儿子高考成绩在湖南已过‘一本’线,因为竞争激烈未被录取,转赴武汉读书。这是他所经历的最大打击,我希望以此与他好好交流。”
让“老爹”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帖子得到了学生们的强烈共鸣。网友在觉得“获益匪浅”的同时,也感动于一个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