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界似乎已没有耐心”?

2011-02-24 04:46:52
来源: 时代周报
本届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已不见任何中国电影身影,从曾经的如胶似漆到如今的渐行渐远,有媒体感叹道“中国电影离国际领奖台越来越远”,但这绝不是单方面的选择结果。

本报记者 谢培

“坐了十个小时的飞机到了柏林,又挤在狭小的行李提取厅里等待了一个小时,又热又闷,只能留下工作人员继续等待,没有化妆没有服装就直奔新闻发布会的会场,不由感叹国内的行李大厅多么宽敞,行李到达多么快速便捷,中国成了最有效率的国家。”2月15日20点17分,陈红在微博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作为电影《赵氏孤儿》的总制片人,陈红此次奔赴柏林的目的很明确—借助第61届柏林电影节的平台,向欧洲市场推销《赵氏孤儿》。

如同陈红眼中的那间狭小闷热的行李提取厅,曾被誉为电影圣殿的三大国际电影节(柏林、戛纳、威尼斯电影节)在当今多数中国电影人眼中已经带点破落相,甚至与鸡肋无异。仅以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为例,在面对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参赛邀约与卖片档期之间的矛盾,它放弃了前者,而此次临时决定在柏林电影节举行特别展映,则毋宁说是为欧洲片商们开设的看片会。本届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已不见任何中国电影身影,从曾经的如胶似漆到如今的渐行渐远,有媒体感叹道“中国电影离国际领奖台越来越远”,但这绝不是单方面的选择结果。

在外边得天大的奖都不顶用

1988年,陈红在电影《红楼梦四部》中扮演紫娟,这是她第一次登上电影银幕。同年,张艺谋的《红高梁》震撼了整个欧洲,收获了中国电影的第一座柏林金熊。2011年,陈红以总制作人的身份带着“贺岁电影”《赵氏孤儿》在柏林卖片,张艺谋的最新作品《山楂树之恋》在柏林电影节入围了“新生代单元”,不敌美国影片《在冰上》,无缘水晶熊。

从小演员转型到操持过亿投资的总制片人,陈红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这也是中国电影市场极速发展的二十多年。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银幕数量和总票房已无法考证,2010年年底,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康健民曾预测全国银幕将在当年达到6000块,总票房超过百亿人民币,如今他的估算均已成为了现实。据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预测,到2015年,中国国内有效银幕数将达到1.2万块左右,票房达到近400亿人民币,超德赶美,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电影市场。

距离收获中国人第一个世界A级影展大奖到今天,张艺谋也走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从国际大奖的宠儿到国内市场的宠儿,他几乎领导着、至少从未缺席中国电影的任何一次集体转型。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张艺谋曾描述过当下中国年轻导演们的状况:“我认为他们一开始也是想走第五代(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人为代表)的老路,就是说拍文艺电影,在国际电影节得奖,扬名立万,然后回来影响(市场)。”继张艺谋、谢飞等前辈在柏林电影节获得奖项后,王小帅、王全安等年轻导演近些年也都在柏林捧熊,但现实环境却大不一样了。张艺谋对时代周报记者直言不讳地说:“现在不行了,现在在外边得天大的奖都不顶用,大家听多了也无所谓了,都不是那个行情。”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剧照。)

成熟还是功利?

在重量级电影节获奖会拉动票房上升,即便是入围亮相也能取得性价比上佳的宣传效果,这是许多电影热衷参加影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国际级的电影公司在这方面的投入从来不吝啬。当年,《红高粱》获奖后的万人空巷也曾让中国电影人振奋。但在如今的中国电影界,这些奖项却显得越来越无力。王全安导演凭借《团圆》一片获得了第60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奖,这并未让王全安敢于奢望票房,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这类影片)能引起关注已经比较难得,导演和制作人很少去考虑能否取得高票房。”第61届柏林电影节刚刚闭幕,在新浪微博上“本周话题排行榜”的前50名中,已找不到一个与此有关的关键词。

在“唯票房论”的当下中国的某种固有逻辑是:在电影节获奖=文艺片=小众=不好看=不卖座,于是大家都将更多的力气与资金放在了电影节竞赛单元的背面—电影市场上。虽然本届柏林电影节没有中国电影角逐金熊,但市场上却充满了中国电影人的身影,除了《赵氏孤儿》和《山楂树之恋》外,近十部中国(含中国台湾)电影积极进行着市场推广活动。王家卫的首部功夫片《一代宗师》在柏林当地买下了大幅的广告位进行宣传,陈可辛也带来了功夫片《武侠》。在摊位的推介书上,我们能够看到汤唯、甄子丹的新造型,厂商们说都卖得不错。陈红对记者表示,目前《赵氏孤儿》的亚洲版权已经卖完,美国版权也已“落听”,欧洲形势一片大好。上海电影节已是连续第四年在柏林举办推介会。

王小帅曾在第58届柏林电影节上凭借《左右》获得最佳编剧银熊奖,但这只不过是一次“意外收获”。制片人黄先生当时对记者说,“获奖是一个意外,这部电影算是王小帅文艺商业片的尝试,是为中国观众拍的。去柏林更主要的目的是卖片。”这几乎是如今参与各大电影节的中国电影团队的心态的缩影:卖片为主,宣传为辅,奖项只不过是附加值。有人说这是中国电影的成熟,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电影的功利。

柏林电影节上华语片表现很“不给力”,王小帅觉得根源是国内市场的“火爆”,王小帅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国内市场好了,国内导演都忙着追求更多的票房,电影节是其次的、不重要的追求。去国外参展的好处是可以在国内的媒体上得到更多的曝光度,其目的也是指向票房。电影除了票房目的之外还应该有艺术追求,它除了创造利润之外还应该关注现实、社会。中国电影界似乎已没有耐心。关起门来拍电影,自我消化。”

伊朗电影人的努力

本届柏林电影节的绝对赢家是伊朗人。当地时间2月19日,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大获全胜,打破柏林影展惯例,一举擒获了金熊奖、最佳女演员和最佳男演员银熊三项最具分量大奖。《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获奖的另一面,是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在本届电影节竞赛单元评审席中的缺位。2010年末伊朗官方宣布,因为危害国家安全和做了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宣传,导演贾法•帕纳西被判6年有期徒刑,20年内不得制作或执导任何影片,不得写剧本,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不得离开伊朗。这已不是他第一次与伊朗监狱打交道了。贾法•帕纳西在此次听证会上的发言在网络上广为传播:“你们光是看了一部影片尚未经过剪辑的30%的样片又如何能断定它意图不轨呢?我,贾法•帕纳西,再次严正声明,我是个伊朗人,我将继续生活在伊朗,我喜欢在自己的国家工作。我爱这个国家,也已经为了这份爱付出了代价,但如果必要的话,我愿意再次付出代价。”

颁奖礼后,《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的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出席发布会,这部电影“展现了当代伊朗人在亲情和宗教生活方面的纠结,影射批判了伊朗等级分明的社会现状”,他说,“虽然拿了金熊奖,可我不是英雄,无论我说什么都不能改变伊朗电影的现状,我能做的就是用电影阐述更多现实和情感,希望能对它有所促进。”面对一些人对柏林电影节过度政治化的批评,他说:“感谢柏林电影节,它用最实际、最有价值的方式对伊朗表达了支持。但我不认为它颁三个奖给我们单纯只是因为贾法事件,我相信评审团是真的关注了我们的电影。”

韩国人也是本届柏林电影节上的亮点。曾拍出《老男孩》、《亲切的金子》的韩国导演朴赞郁和他的前卫艺术家弟弟一道,用2部iphoe手机外加高感光镜头拍摄出了一个33分钟的短片《波澜万丈》,这个借鉴了《女巫布莱尔》的丛林深处的恐怖故事最终拿到最佳影片(短片)金熊奖。和国内一度流行的手机电影作品相比,《波澜万丈》90万人民币的制作成本和80多人的照明、特效、CG团队显然腰杆要硬得-多,但相比较国内动辄过亿的大片投资,它只不过是九牛一毛。

带着《赵氏孤儿》赴柏林展映的陈凯歌导演在微博上说:“情人节的晚上,《赵孤》在柏林电影节上首次同西方观众见面,影片最后一个镜头葛优倒下去,掌声四起。程婴感动了在座的一千七百名观众,面对牺牲的主题,我走上台去说,程婴牺牲的不光是自己,牺牲的更是复仇的欲望,因为流血和暴力不能取胜,试看今天的世界,难道不是这么回事吗?”相比较于关注现实的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和乐于尝试新鲜手段的韩国导演朴赞郁,陈凯歌祭出的依旧是大局观与大爱观,陈凯歌的夫人陈红夸奖道:“从核心上来说,他从《黄土地》到《赵氏孤儿》,一直都没有变过。他的电影一直贯穿着人文关怀,他说过,电影就是爱的力量和恨的力量。”


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奖名单(部分)

●最佳影片金熊奖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评审团银熊大奖 《都灵之马》
●最佳导演银熊奖 《嗜睡症》导演:阿瑞奇-科勒
●最佳编剧银熊奖 《血之救赎》
●最佳女演员银熊奖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两位女主角齐获
●最佳男演员银熊奖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三位男主角齐获
●艺术贡献奖(摄影) 《奖赏》
●艺术贡献奖(设计) 《奖赏》
●最佳处女作奖 《在冰上》
●最佳处女作特别奖 《无父之人》、《守卫》
●终身成就奖 阿明·缪勒-斯塔尔
●阿尔弗雷德奖 《除了我们还有谁》
●最佳短片金熊奖  韩国短片朴赞郁《波澜万丈》
●最佳短片特别荣誉奖 《对父亲的问题》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