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六十年的纪念章
本报记者 谢培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经历过中国远征军野人山战役并侥幸逃脱的清华学子、诗人穆旦在1945年9月,即中国抗战胜利后不久,写出了一篇著名的诗《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结尾处,是终将被人忘却的悲伧。
亚细亚的孤儿
在命贱如蚁、风雨飘摇的大时代中,中国远征军几万英雄的悲剧和牺牲仿佛可以忽略不计,这段历史又曾被人为避开。当年,我们自然不知中国远征军的浴血英勇,而在台湾,因为中国远征军众多国民党将军们大多在1949年前后投诚,他们的历史也销声匿迹。孙春龙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他们被两岸同时遗忘了。”
余戈与中国远征军的缘分,则始于1991年10月出版的“纪实文学”《大国之魂》。作者邓贤。余戈说:“我与大多数知道这场战事的人是一样的信息途径,肯定是来自阅读《大国之魂》及凤凰卫视十几年前的《中国远征军》那部10集专题片,没有它们的传播,恐怕只有当地文史人员和一些超级军事发烧友才会知道,而不是一个较大范围的公众。”余戈的记忆或许稍有误差,1995年,根据《大国之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峨眉电影制片厂联合改编摄制了十集电视连续剧,取名《中国远征军》。电视剧的出现第一次扩大了中国内地知晓远征军历史的人群范围。而影响更大凤凰卫视的专题片则还要再等上十年。
远征军也曾出现在大银幕上。1990年,由柏杨原著,朱延平导演,庹宗华、刘德华、斯琴高娃等演员合作的电影《异域》面世。这个英文名为《A Home Too Far》的电影聚焦于滞留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部队,他们为中国出生入死,却只能留居异乡,两次击溃缅甸国防军打出立锥之地。影片以“一群被遗忘的人,一个被遗忘的故事”的字幕和王杰的《家太远了》开头,以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结尾。
在余戈的记忆中,保山地区史志办是国内最早收集整理中国远征军的历史资料的单位,且比较系统。“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初,滇西的保山地区史志办,曾经组织人力到南京检索、抄写了150万字的此类档案。”余戈特别提到了陈祖梁,这个保山市史志委的基层干部是其中贡献大的一位,为确定日军残忍对待中、韩慰安妇的事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余戈说:“一段历史的真相,由一个小地方的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所拥有。”
与日本人的再次较量
邓贤在《大国之魂》的引文《历史的坚果》的开篇就提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公元一九七三年即中日邦交正常化第二年,一批日本客人获准访问中国的边陲城市昆明。客人向当时的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提出一个不合时宜的要求,希望允许他们到滇西祭一祭日本士兵的骸骨。这个请求被理所当然地拒绝了。据说全体日本客人当即失声痛哭。他们是要到滇西祭典亲友亡灵的。”
这些日本人的亲友,便是被中国远征军消灭的侵略者。
余戈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人家早就逼着我们关注自己的这段交织着辉煌与惨痛的历史。”他感叹道:“要是我们不用人家逼,而能有此自觉,那就真是现代化的中国了。”
日本人的做法,最让余戈感到惭愧。当年保山地区史志办将从南京第二档案馆抄出的150万字中国远征军资料整理成《保山地区史志文辑》抗日战争专辑四册,印数不过数百本。第一时间日本人便知道了,马上要来买100套,经过领导审批同意了。在《大国之魂》已交稿还未面世的1990年秋天,邓贤听到了一个让他震动不已的消息:四个月前,一行日本人终于秘密踏上了松山的红土地。余戈每次去到松山,都能见到日本人,他们都是非国家组织,以公民小团队的身份前来祭拜。
很长一段时间内,前往国殇墓地祭拜英雄的国人却寥寥无几。直至1996年,国殇墓园才成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次年,被云南省委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当年远征军赴缅印作战的异乡里,日本人金援了一座又一座的佛堂来供奉当年的侵略者,甚至还修建了小型的“神社”,而中国远征军除去少量仅存的破旧公墓,大多数英雄的遗骸散落异乡,无名无姓,不知所踪。
安排到头等舱的老兵
余戈和孙春龙都认为,2009年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播出,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部抗战题材电视剧将视线重新折回到中国远征军的身上。编剧兰晓龙没有过多描写当年装备精良的远征军主力,而是以一群曾溃败又再度踏上远征道路的国民党散兵游勇为主角,以松山战役为原型创作的。在这个世纪的中国电视荧幕上,这是远征军的首次亮相。
谈及《我的团长我的团》,兰晓龙颇有些遗憾。唏嘘了许久后,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我把完整版的剧本发你邮箱,你去看看。不是这个样子的,拍着拍着就离原来的想法越来越远了。”
当余戈、孙春龙、戈书亚他们去松山考察、寻访的时候,曾经遇到过同样前去考察的兰晓龙和《我的团长我的团》导演康洪雷,一个中国军人编剧和一个内蒙古汉子,为这些远征军英雄们哭过好几次鼻子。孙春龙说:“无论如何,我都认为《我的团长我的团》成功地改变了大家对远征军的态度。”
正因为这部电视剧和随后出现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让松山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的尾声时成为了媒体和群众的关注热点。孙春龙在2009年送第二拨9位老兵回家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与2008年截然不同的待遇,因为整个社会开始对远征军有了一定的认识,一个企业家朋友痛快拿出20万元费用,各地政府都开了绿灯。孙春龙说:“在国内的航班上,机长会向同舱的乘客广播这群特殊的客人,全体乘客均会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致敬。一些老兵还会被机长安排到头等舱。”在相关论坛里,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照片,当老兵们终于走过边境时,两位着装整齐的中国武警礼兵肃然敬礼。
孙春龙对时代周报记者介绍说,目前在网络上自发传播中国远征军历史、帮助远征军老兵的网友达到了万人,日常活跃的也有百人左右。探访老兵,捐款,替老兵完成梦想,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2005年,由胡锦涛主席签名,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很多远征军老兵未能及时得到这份迟来的荣誉,这群志愿者们也自发亲赴云南发送。
遥望对岸,2011年1月22日,马英九为孙立人将军纪念馆揭匾,向为这位曾赴缅远征作战而声名鹊起、后被以“谍匪罪”囚禁于台的国民党将军致歉。
谈及孙将军,孙春龙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我大胆预想一下,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两岸领导人能基于对远征军、乃至中国抗战史的共识而携起手来。”
专题文章:
《中国远征军》荧幕上的历史“突围”
抢救远征军记忆的民间努力
入缅征战的大国之魂
远征军大撤退中最有争议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