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悬疑时代元年

2010-09-23 05:38:16
来源: 时代在线网

雷缓之

今年上半年,美国电影《阿凡达》在全球票房上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下半年则是《盗梦空间》的异军突起,但在大陆没有上映的电影《禁闭岛》似乎才是真正的王者,它在这两部电影上映的时候都成为话题,不动声色、阴冷地占据票房高位。

《禁闭岛》剧情遍布谜题和悬念,许多人会去看第二遍、第三遍,因此创造了电影史上“重复票房”这个新词(当然,这种情况也发生在《盗梦空间》的放映中)。有些人反复看碟,直至将“碟片磨花”。其实,《禁闭岛》所有的悬念与机关在小说中有更全面、更淋漓尽致的展现,值得读者反复推敲。

去年2月引进的中文版《隔离岛》就是电影《禁闭岛》原作。今年6月再版。作者勒翰的几部小说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追捧,各个论坛都在热议最近几部悬疑小说,仿佛阅读进入了悬疑时代。

妄想具有一种骇人魅力

《隔离岛》一开篇就勾勒出岛的全貌。“它就在远处,孤零零地位于内海之外,笼罩在夏日的薄雾中。在苍穹的映衬下,就像一小块不经意涂上的油漆斑痕。”这句话出自希恩医生的回忆。而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比较通行的译名是《禁闭岛》)里,岛第一次出现是在主人公泰迪在船上眺望的时候:码头是唯一可以出入岛的关口,除此之外,四周都是悬崖峭壁。

岛屿是个耐人寻味的意象。在众多关于岛的小说之中,都涌动着一种隐隐的、难以言说的不安,威廉·戈尔丁的《蝇王》自不必说(斯蒂芬·金在《亚特兰蒂斯之心》里这样概括 《蝇王》:“一群天真的小学生变成了野蛮人,最终竟然开始攻击唯一设法在通向野蛮道路上止步的孩子。开始,鲍比感觉沮丧,接着,鲍比感觉恐怖。”);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里,在法律意义上无罪、在道德意义上却有罪的十个人被逐一杀死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小岛上,直至上面空无一人;儒勒·凡尔纳的《神秘岛》也自始至终笼罩在神秘力量带来的阴影之下;新近出版的桐野夏生的《东京岛》亦是如此,一个女人与三十一个男人被困在孤岛上……

在我看来,岛屿在表面上是封闭的,这种封闭性使岛屿天然地具有一种实验性。在日常无法实现的很多想法都可以在这个试验场里成为现实。实验性,这是《隔离岛》的一个关键词,恕我在此剧透了(在一篇讨论悬疑电影与小说的文章里,很难做到不剧透呀)—考利医生在小说最后向泰迪揭开谜底,原来之前发生的一切,泰迪作为执法官来到岛上侦查病人逃跑案件什么的,只是“精神病学史上最宏大的角色扮演实验”,为的是拯救泰迪,把已经精神分裂的他带回现实中。

在《隔离岛》里,毫无疑问,岛也是一个隐喻。有一句滥俗的话,叫“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想我上面说的那个隐喻的本体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或者头脑吧。“内心如岛屿”本来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封闭,相反,浩瀚的海面则暗示着它的方向。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虽然隔着广阔的水面,却仍然有交流的可能。但是在隔离岛上,泰迪为自己“创作了丰富而复杂的叙事结构”,也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完全隔离的孤岛。用考利医生的话说,彻底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架构具有一种真正骇人的魅力—如果你认为你是唯一掌握事实的人,那么其他所有人都在说谎;如果每个人都在说谎,那么他们所谓的事实,一定都是谎言。

这个逻辑就是真正的“隔离岛”。

用医学冰锥切断脑纤维

在《隔离岛》中,泰迪面对的最大威胁是一个手术。在他虚构的故事里,隔离岛正在进行纳粹式的洗脑实验,通过脑部手术“制造鬼魂”;在现实中,按照考利医生的说法,如果那个“精神病学史上最宏大的角色扮演实验”失败,泰迪无法面对过去、面对自己、面对真实,他将会被送去做手术,“经眼眶的额前叶脑白质切离术”。

这不是作者的虚构。《隔离岛》借此向人们展现了一段精神病学史。故事背景被设置在1954年,而在现实中,经眼眶的额前叶切离术在1946年被引入美国,在1949年前,每年有5000名病人被实施这种手术。这种手术经过眼眶,用一种类似搅拌器的脑白质切断器,切除在大脑两侧额叶椭圆中心内的白质。当脑白质切断器来回搅动时,会毁损这些神经纤维。

《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记载了一段对话,发生在1952年2月米利奇维尔州立医院,双方是哈彻医师和心理治疗师彼得·克兰福德。哈彻:“彼得,今天早上我要做经由眼眶的额叶白质切断手术。来看看吧!”克兰福德:“如果我看了,你会在我身上做下一个。”哈彻:“没那么可怕。我拿医学冰锥,像这样握着,敲击它穿过眼球正上方的骨头,把它推进脑里,猛地一转,像这样切断脑纤维,就这么回事。患者感觉不到一点事。”

这可不是用“感觉不到一点事”一句话能够概括的。手术之后,病人会变得安静,也被剥夺了判断和社交的能力,使他们对社会信号反应迟钝,并不恰当地解除了拘谨—这正是除考利医生和希恩医生之外,隔离岛其他人追求的治疗效果。

“旧学派的人,”考利医生对泰迪说,“相信休克疗法、局部前额叶切除术,以及针对最为温顺的患者的水疗。我们称之为精神外科学。新学派则迷恋于精神药理学。这是将来的趋势,他们说。”

就在考利医生说这段话的时候,这种“对人脑的野蛮毁损”几乎就突然消失了,就像它突然出现那样。考利医生的预言是正确的,终结这种手术的,就是新的抗精神病药物在1954年春季的出现。

“药剂师会控制大局,手段之野蛮不会减少一分。”这是考利医生的另一个预言。

但是,考利医生推崇的“谈话疗法”就一定能够把泰迪治好吗?他认为泰迪之所以常常梦见漂在水上的几段木头,是因为他的妻子把三个孩子溺死在水里,这种弗洛伊德式疗法就一定是泰迪的那剂药吗?事实上,从70年代之后,精神分析学派也在精神病学领域里溃败了。心理学家西摩·费希尔和罗杰·格林伯格在1977年总结说:“与被给予其他标签的、更省时和省钱的疗法相比,实际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贴有‘精神分析’标签的疗法产生了更为持久或更为重大的积极变化。”

这么说,尽管泰迪曾经取得过进展,但是在最后他再次回到自己的“隔离岛”,也就不奇怪了。

靠意志力让幻觉更强烈

电影《禁闭岛》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泰迪。巧的是,在今年的两部电影《禁闭岛》和《盗梦空间》里,他饰演的都是一个被负罪感苦苦折磨的丈夫。另一个共同点是,两人都曾经迷失在现实与梦境(或幻想)之间,分不清两者的区别。《盗梦空间》里的柯布必须依靠一个陀螺来提醒自己身处何处,他在最后一字一句地对虚构出来的妻子之影子说,我为什么知道这一切不是真的?因为无时无刻我都感觉得到强烈的负罪感。泰迪则没那么好运,他把他的“图腾”弄丢了,任由自己徘徊在“迷失域”(关于“图腾”与“迷失域”,请没看过《盗梦空间》的同学赶快补课)。如果说负罪感是柯布的心理“图腾”,泰迪却是因为无法承受过于沉重的负罪感而选择永远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

我在豆瓣上很意外地发现,居然有不少人没有看懂《禁闭岛》这部电影。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这样的:“精神病的医生正是利用和假借泰迪曾经在二战目睹纳粹集中营惨死的百姓和种种杀戮以及丧妻之痛导致长期精神上的压抑而产生的幻觉,从精神上强制让其相信自己有精神病症,然后达到让泰迪掉进他们编好的虚构故事情节中去,活在他们的虚拟故事中而信以为真自己就是安德鲁的目的,这样堂堂正正让67号病人对号入座,天下太平。”

指责那些误读的观众是没有必要的。但是这个现象非常有趣,通常一部悬疑小说在作者解谜之后读者只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然后心满意足,把书一扔了事。悬疑小说固然需要一个扑朔迷离的过程,但更需要一个斩钉截铁的结尾。其实无论是原著小说作者丹尼斯·勒翰,还是电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都没有把结尾设置成开放式的,因此众多观众的误读显得更有意味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故事与意识有关。

所有与意识、与发生在人们大脑里的事情有关的故事,我们都倾向于“怎么解释都行”。尽管相信自己有理性,可是在内心深处,我们对此却没有多少把握。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在此刻,你怎么确定自己没有发疯?你会发现,事实上对此手足无措。

对于发疯,泰迪在山洞里遇到的那个女子有一个“三段论”:第一个前提是“精神病患者都否认自己神经错乱”,第二个前提是“鲍勃否认自己神经错乱”,结论就是“所以—鲍勃是精神病患者”。她说:“如果你被认为是神经错乱,那么所有那些原本可以证明你并非神经错乱的行为,事实上,都将被视作精神错乱者的行为。你理由充分的抗议构成否认。你有根有据的恐惧被视为妄想症状,你的求生本能被打上防御机制的标记。这是个毫无胜算的处境。”

我只是由此想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当然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什么是真实?就像《盗梦空间》里说的那样,一旦发现你是在梦境之中,梦境就崩溃了。泰迪为自己构筑的梦境之所以无法维持下去,就是因为他回忆起发生过的一切;只要像柯布的妻子那样把真实的线索主动藏起来,他就会继续生活在梦境里面,“靠纯粹的意志力让幻觉变得更加真实强烈”。也就是说,如果梦境不崩溃,那么它就是真实本身;如果你的意志力足够强大,你的梦境永远不会崩溃。

除此之外,没有真实。

报料、投诉 :sdzb@time-weekly.com

©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869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