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股东拟再减持!裕太微年亏2亿研发费近3亿,靠什么撑起72亿市值?
裕太微目前已进入第三轮研发投入期。
科创板芯片企业裕太微(688515.SH)再度迎来股东减持。
7月18日,公司公告称,持股5.38%的股东李海华计划减持不超过240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3%。减持将于公告披露15个交易日后启动,预计在三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完成。若按上限实施,李海华持股比例将降至2.38%。
上述股份为李海华在公司IPO前取得,已于2024年2月19日解禁并上市流通。截至今年一季度,李海华位居裕太微第五大股东。
这并非李海华首次减持。公告显示,过去一年内李海华已分两轮减持裕太微股份。2024年7月至10月间,其减持49.6万股,套现金额约2294.16万元,减持均价区间为41.11元至54.20元/股。
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李海华再次减持16.8万股,减持均价区间提升至85.62元至107.40元/股,对应套现约1635.93万元。上述两轮减持合计逾6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83%,套现金额近4000万元。
针对李海华频繁减持的动因,裕太微在7月19日回应时代周报记者采访称,股东李海华是因自身资金需求,进而拟根据市场价格,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的方式对所持有部分股份进行减持。
对于可能引发的市场信心波动,裕太微表示,公司始终重视股东行为对市场信心的影响,并持续通过业务进展和战略成果传递长期价值。
在业务层面,裕太微称,未来几年,公司车载业务将重点围绕车载以太网、SerDes等车载高速有线通信芯片进行开展。公司通过技术突破精准匹配通信升级与汽车智能化需求,叠加行业复苏周期, 形成营收增长双引擎,业务结构进一步向高附加值领域倾斜。
裕太微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该公司以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为切入点,逐步拓展至上层网络处理产品,布局OSI七层架构中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及网络层。
2023年2月10日,裕太微登陆科创板,发行价92元/股,公开发行2000万股。上市后,公司尚未实现盈利。2023年与2024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2.74亿元、3.9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50亿元、-2.02亿元,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
针对亏损的主要原因,裕太微表示,虽然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与毛利的双增以及资产减值损失减少,但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的增长额大于上述因素带来的影响。同时,为抢占市场先机,公司在销售、管理及研发方面仍然保持较高的投入力度。
财报显示,裕太微目前已进入第三轮研发投入期,该轮次研发投入金额较大,研发投入周期较长,研发产品难度系数大幅提升。裕太微认为,第三轮研发投入期主要聚焦于2.5G系列网通产品、24口及以下交换芯片、10G PHY、车载以太网交换芯片与高速视频传输芯片等,相关产品将在2024年至2026年陆续量产,支撑中长期营收释放。
事实上,近年来裕太微研发费用整体呈上升趋势。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2年,裕太微研发费用分别为1957.97万元、3211.31万元、6626.74万元和1.3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476.35%、247.96%、26.08%和33.56%。
2023年上市后,裕太微研发费用进一步增长至2.22亿元。2024年,由于持续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和改进现有产品以满足终端客户不断衍生的新需求,研发费用进一步攀升至2.94亿元,同比增长32.40%,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4.10%。
在研发投入之外,裕太微在产品和市场布局上亦在加快节奏。今年以来,裕太微相继推出多款新品,包括第二代八口千兆以太网PHY芯片YT8628系列,在传输速率、功耗、延迟等关键参数上与国际主流厂商产品接近;以及车载TSN交换芯片YT99系列,面向智能汽车的实时数据传输场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此外,裕太微也在加速商业化路径拓展。2025年公司首次切入人形机器人应用市场,带来初步营收贡献。海外方面,裕太微表示,全球化战略已进入“落地深化阶段”。
不过,从财务表现看,公司仍未摆脱难盈利的阶段。2025年一季度,裕太微实现营业收入8103.77万元,同比增长11.73%;但归母净利润为-6072.04万元,同比下降12.14%,扣非净利润为-6625.26万元,同比下降5.75%。
7月18日,裕太微报收90.32元/股,上涨0.14%,总市值为72.26亿元。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