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都有新药企成立”,投资人报复性调研项目!创新药“第二春”来了?

杜苏敏
2023-04-20 17:14:19
来源: 时代周报
春天已来,但仍带寒意

3月底,苏州的桃花开得正灿烂,香港交易所及香港生物医药代表团奔赴到第七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

“这是新冠疫情三年多来第一次来内地开会,我们这次来了五六十人,就是来抢项目的”,一位香港团成员告诉时代周报。在上一轮生物医药资本盛宴中尝到了甜头的港交所,忙碌在会场和投资人酒会中,宣讲刚刚推出的18C上市规则,面向尚未商业化或处于初期商业化阶段的特专科技公司。

刚刚过去的2022年被称为生物医药产业的“资本寒冬”,2023年春天一到,投资人和药企们就已明显感受到了市场的暖意。

“开完会后,很多生物科技企业找到我们,想在今年抓住合适的时间窗口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我觉得种种迹象都表明,‘18A’这个香港资本市场最活跃的板块,正在逐步回归它原来的价值所在。”3月30日,香港交易所环球上市服务部副总裁王晓芳在大会期间发表演讲时表示,“目前在香港,无论是从pre-IPO融资还是IPO基石投资者,我们都已经看到了大型的专业机构投资者的身影。”

另一方面,创新药企们也在走出低谷,寻找新的市场生机。时代周报注意到,去年以来不少创新药企将出海作为目标。数据显示,仅2022年上半年,国内就有51家生物创新药企紧锣密鼓出海,包括传奇生物、恒瑞医药(600276.SH)、礼新医药等。与此同时,行业逻辑也在悄然生变,目标为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创新药也成为更多投资人青睐的目标。

春天已来,但仍带寒意

“春江水暖鸭先知”,创新药回暖首先体现在二级市场上。从去年10月份到今年2月份,创新药上市公司股价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的加速上涨。星矿数据显示,去年10月至今年3月末,申万医药指数涨幅已经超过20%。

生物医药行业一级市场的投资人也明显忙了起来。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看到投资圈很多美元基金的机构大概有两个动作:一是去了新加坡,二是休假。进入2023年,都从新加坡回来了,而且今年出差的频率比我这种不喊休息的人还要高得多。”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许小林在接受时代周报等媒体采访时谈道。

此外,多个医药行业投资人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相比去年,今年他们出差的频率明显变多,市场上的项目也增加了不少。“春节假期一结束,我就开始忙了,现在每周都要出差见人看项目。”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如是说。

图片来源: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

信泽资本的管理合伙人陈海刚也提到,“过去一个季度,我们团队的人每天都在出差或者聊新的项目,跟同行交流,我很确定市场在复苏,我们也希望抓紧这个时间点,再去多做一些新的布局。”

“去年我们很多工作其实是在线上完成的,年底后大家出行方便多了,看项目也更方便。”上海某私募机构的医药行业投资人林雪(化名)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今年我们跑企业端、参加会议也更多,既会碰到一些熟悉的身影,也会很欣喜看到一些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企业。今年以来,每周都会看到有新兴药企成立。”

林雪表示,过去一年,一级市场的IPO轮融资整体是放缓的,投资机构普遍趋向于拥抱早期项目,因为这个阶段的估值会比较合理。如今二级市场虽然有所回温,但一二级市场的传导仍需要时间。

动脉网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生物医药板块天使轮/种子轮融资数量同比上升28.28%,占比同比提升7个百分点;B轮和C轮融资数量降幅最大,同比降幅分别达40.02%及45.29%。医疗器械板块,2022年天使轮/种子轮融资数量同比上升2.96%,占比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B轮和C轮融资数量降幅最大,同比降幅分别达39.21%及29.05%。

正如投资人所说,这一现象到今年发生了转变。中邮证券发布的研报指出,从2023年1-2月我国生物医药投融资轮次来看,今年A轮以前的融资事件数占比皆出现下降,其中种子轮和天使轮投融资事件数占比已从去年的23.3%下滑至今年前两个月的17.4%,A轮则从47.8%下滑至43.8%。偏后轮投融资,B轮和C轮事件数占比出现大幅提升,从去年的 20.2%快速提升至今年的 33.3%。

例如,君圣泰医药在今年1月份宣布完成1.07亿美元C/C+轮融资,由国开金融及广东国资管理的广东中医药大健康基金领投,越秀产业基金、昱烽晟泰旗下基金百亿资本及相关企业参与投资。据官网介绍,君圣泰医药是一家全球一体化的新型生物技术公司,专注代谢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领域的重大未满足临床需求。1月18日,港股18A企业亚盛医药(6855.HK)宣布以每股24.45港币的价格配售2250万股,成功完成5.5亿港币融资。亚盛医药是一家生物医药企业,致力于在肿瘤、乙肝及与衰老相关的疾病等治疗领域开发创新药物。

但总的来看,融资交易量并没有大幅回升。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医药赛道融资事件209起,低于2022年、2021年同期水平。

“医疗健康整体的投资节奏是放缓的,并非市场没钱了,而是很多投资人持币观望,投资决策变得更为谨慎。”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医药创新投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伴随市场的回调,今年以来市场信心和投资者出手的节奏都有所增强,但还是建议企业能够做好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准备,至少在未来的两三年要具备良好的现金流。

此外,启明创投合伙人陈侃也发现一级市场投资倾向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包括更倾向于投有临床价值的产品,目标为有国际市场且有竞争力的创新药。此外,资本也开始关注一些慢性疾病药物,包括是肥胖、高胆固醇血症等。

梁颕宇也强调,在国内创新药产业进入新一轮关键发展期的背景下,投资机构将会更关注和看好能够在重大疾病中寻找到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企业,以及能够切实解决临床刚需的产品。

总而言之,优质药品创新研发能力,是企业在投资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药内卷变“外卷”?

在医保控费和集采的政策背景下,仅靠国内市场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中国Biotech的商业化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生物科技企业站上了出海的十字路口。

贝达药业(300558.SZ)资深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万江在分论坛圆桌讨论中提到,“医保谈判进行六年了,现在降温了。因为降价之后就是地板价,没有几家真正做到销售额和利润都增加的。”

除了国内市场的因素,中国加入ICH(人用药品技术要求国际协调理事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创新药企的出海。“现在国内的创新药企能不能不做国际化?好像不太可能。如果递交IND(新药临床研究)申请,不用ICH CTD(通用技术格式)的话,申请可能都不会被接受,因此国际化的尝试不可避免。”君实生物(688180.SH,01877.HK)CEO李宁称。

图片来源:药审中心官网ICH指导原则 (cde.org.cn) ICH M4(R4)

事实上,创新药的国际化不仅是指欧美市场、东南亚,“一带一路”国家也成为目标方向。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大中华区副司长、新加坡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产业与投资处参赞蔡宗伦指出,美国仍然是全球第一大医疗健康市场,也是众多医疗企业关注的主流市场,但这个市场极不稳定,必定增加企业的负担,企业在规划和执行过程中需要做更多的准备与备案。“一个Plan B可能都无法给予足够的安心,需要Plan C/D/E等等,随时随地地应对变化并调整。”

蔡宗伦透露,药明生物(02269.HK)、科兴生物(SVA.US)、中国医药集团和金斯瑞(01548.HK))都公布了在新加坡设立或扩大总部以及开展生产研发业务的计划。“还有更多的企业正在与我们商讨将新加坡纳入长期全球化发展计划的可能性,这样的情景在几年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此外,在过去的一年中,新加坡也陆续迎来了赛诺菲、赛默飞世尔、拜恩泰科等全球领先药企的多项新投资。”他表示。

那么,中国创新药到底为什么出海?出海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是为了解决商业化问题,获得更高的销售额,还是让更多的患者获益?”万江提出疑问。他认为,依靠出海获得更高销售额是很困难的,如果在中国都不能获得更高的销售额,到美国可能只能获得5-10%的贡献。“与其去实现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结果,我们还不如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好药的患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万江看来,出海一定不是解决商业化的问题,中国创新药企一定先在中国成功完成商业化,然后再把成功的经验复制到其他国家,“因为哪里的挑战都一样”。

万江也表达了创新药出海之后的担忧,“现在似乎大家都一定要出海,我特别害怕内卷会不会变成‘外卷’?出海以后会不会出现更激烈的竞争?如果出海还不能解决问题,怎么办?下一步去哪儿?企业如果没有资本的加持,还能不能发展?创新药企的生存能力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牙茅”通策医疗董事长吕建明卸任,曾走后门上山烧香
重庆燃气董事长被免职,调查组入驻后发现六大问题
净利润破百亿的长安汽车,想以降本来突破盈利瓶颈
新股第一研报|出门问问:AIGC第一股,AI领域市占率仅0.3%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