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啃技术硬骨头,80后北大学霸干出3D视觉第一股

骆一帆
2022-06-27 19:35:38
来源: 时代周报

随着中国证监会发布同意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3D视觉第一股奥比中光,登陆科创板进入倒计时。

对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源浩而言,3D视觉感知这一AIOT时代关键共性技术的“硬骨头”再被啃下一块,“让所有终端都能看懂世界”的使命再进一程。

在大多数创业者眼中,成功上市代表着金钱、商业化和总结自己成功经历时的谈资,但在黄源浩看来,其中意义更多代表着向自己“让科学出圈”、“让论文落地”的梦想又更进一步。

回顾奥比中光发展史,在公司诞生之初,便伴随着黄源浩希望将所学技术转化成为普罗大众消费得起的产品的想法,公司的发展方向、赛道选择、发展节奏、企业文化等,可以说均在这一想法的基础上建立、设定。

随着公司成功登陆资本市场,黄源浩有能力,将3D视觉感知技术应用于更多领域,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创新的红利,同时也让中国在该技术领域,屹立世界潮头。

有人说,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已不缺企业家,而从大国向强国迈进,中国需要更多脚踏实地,敢啃硬骨头的科学家、梦想家。

挑硬骨头啃

选择好走的路,是大多数人自然而然的选择,但也有极少数人,踏上少有人走的路,迈入“窄门”,专挑硬骨头啃。黄源浩绝对算得上其中之一。

学生时代,黄源浩便展现出啃硬骨头的特质与能力。

1998年,18岁的黄源浩考上北京大学;2002年北大本科毕业后,他先后到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拿到全额奖学金,并在新加坡、中国香港、加拿大、美国等多个著名课题组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是名副其实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与应试“学霸”不同,黄源浩读书的内驱力是兴趣。因为对物理着迷,黄源浩考上北大时,选择了力学与工程科学专业,进而聚焦力学的分支——光测实验力学。

此后的求学与研究生涯中,黄源浩始终在与光学打交道——从光学方法及系统研发,到光学无损检测、生物医疗光学、光学方法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再到机电系统开发、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光学生物传感器。

2011年6月,刚过而立之年的黄源浩在麻省理工SMART研究中心当博士后研究员,与来自全球光学测量最顶尖的专家共同攻克最难的光学课题。

与工商管理、土木工程、国际贸易等热门专业比,光学在当时是门名副其实的冷门学科。选择的人少,学成的人更少,学有所用的人更是屈指可数。科研上攻坚克难的兴奋感和成就感是其它事情难以比拟的,在黄源浩眼里,光学是一块兼具挑战力和想象力的硬骨头,这比起是否热门更加重要。千禧年后,新视觉革命的曙光初现,黄源浩隐约意识到,多年“冷板凳”或将很快坐出热效应。

这种放长眼量、啃硬骨头的理念,自然而然融入到了黄源浩此后创业历程中。

在奥比中光成立之时,国内以通讯、制造为代表的硬科技行业正蓬勃发展,互联网行业依然让资本充满想象,即便AI、自动驾驶这类看似天马行空的新兴产业,都更容易讲出好听的商业故事来,但黄源浩却选择了相对低调无华的3D视觉领域。

尽管彼时3D传感器技术或将规模落地的趋势已初见端倪,但在国内,该领域仍在起步阶段,什么时候爆发无法预期。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行业触觉,黄源浩非常确信,短期的市场波动无法撼动3D视觉取代2D视觉的趋势,3D视觉感知赛道的长远价值值得一搏。喜爱《西游记》的他,甚至将自己办公室命名为“东土大唐”。意思是,为了求取真经,自己不怕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让科学惠及普罗大众

每当成功啃下一块硬骨头,成就感会让黄源浩感到满足,但他认为,一件困难的事情被攻克,不能仅是自己和少数几个人获益,应该让更多人,尤其是普罗大众也能分享到成果。仅仅是发表几篇有影响力的论文,这不是黄源浩想要的。

基于这一想法,黄源浩毅然决然离开全球光学测量最顶尖实验室,回国创建了奥比中光。“中光”二字,取义于“发扬中国光学”。

彼时,在许多外国人眼里,中国是个制造大国,但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只是个世界工厂。中国的科研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中国的科技产品也被吐槽科技含量不足。黄源浩立下目标,终有一天,要让人们用上最好的中国光学产品。

黄源浩是典型的实干派,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带领只有十几人的创始团队,从一个一个核心部件开始研发,每个部件都要经过上千次的反复测试,将性能优化到当时业界的极限,一如他此前在研究所里所做的那样。

作为创始人,黄源浩很少西装革履出现在聚光灯下。更多时候,他都是穿戴着防尘服和护目镜。测量仪、记录板、电脑屏幕,是他日常的“三点一线”。

创业之路,荆棘遍布。公司创立第二年,黄源浩即交了一笔昂贵的“学费”——在研发出首款工业级3D传感设备后,黄源浩很快发现,工业级的市场规模比较小,很难成为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于是果断放弃花费百万打造的工业级产品,全力转向消费级赛道。后来的发展也证明这个及时的战略调整为后期消费级手机3D传感摄像头的研发埋下关键伏笔。

为了不被“卡脖子”,黄源浩自主研发一“芯”一“线”:即3D感知深度算法的核心芯片、3D传感摄像头模组的生产线,从底层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而要在消费级赛道尽快站稳脚跟,无论黄源浩还是其他创始团队成员,“除了睡觉之外的时间一点也不敢浪费”。回忆起那段创业时光,黄源浩用“睁眼上班,闭眼睡觉”描述。

图注:黄源浩在实验室工作。

图注:奥比中光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源浩接受采访。

这种埋头苦干的付出很快有了回报。2015年7月,奥比中光首颗自主知识产权的3D深度引擎芯片MX400研发成功,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终于拥有了自己的3D视觉感知核心技术。

仅两个月后,其首条3D摄像头生产线投产,奥比中光成为可以量产消费级3D传感摄像头的企业;同年11月,奥比中光的Astra 3D传感摄像头实现大量出货,可用于三维建模、骨架跟踪、手势识别等应用,成为全球为数不多可以量产消费级3D传感摄像头的企业。

图注:奥比中光首颗自主知识产权的3D深度引擎芯片MX400。

接踵而来的成功消息,奠定了奥比中光在消费级3D传感领域的行业地位,也让黄源浩和创始团队信心大增——将3D视觉技术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惠及更多普罗大众不再停留在蓝图上。

从山腰向山顶进发

战略转向需要眼光和胆识,瞄准科技自立自强超前布局更需要谋划和专注。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奥比中光已全面布局六大3D视觉感知技术,构建起“全栈式技术研发能力+全领域技术路线布局”的 3D 视觉感知技术体系,打造 3D 视觉感知一体化科研生产能力和创新平台。截至2021年12月31日,奥比中光累计申请专利1190项,全球已掌握核心技术并实现百万级面阵3D视觉传感器量产的企业仅有苹果、微软、索尼、英特尔、华为、三星和奥比中光等极少数企业。作为一家To B的科创公司,普通消费者或许对奥比中光并不熟悉,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其实早已接触、使用了奥比中光的3D视觉技术。比如人们日常常用的支付宝支付,使用的正是奥比中光的3D视觉传感器。

图注:奥比中光打造的全栈式+全领域技术体系

图注:OPPO FIND X搭载奥比中光3D视觉传感器。

许多OPPO Find X的用户或许仍然记得,这款OPPO旗舰机,是继苹果iPhone X后,全球第二款量产超百万台搭载3D视觉传感器的智能手机。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款手机搭载的正是奥比中光的3D结构光摄像头模组。为抓住这个与国内头部手机企业合作的机会,黄源浩带领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艰辛。黄源浩曾感叹,当开始与手机厂商对接时,才发现手机业务的困难程度仿佛“触及到了当时的物理极限”——要足够小、能耗低、抗跌摔,还要不受外部光照、人体温度等条件影响,对产品化和制造工艺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2018年春节,为了如期完成交付,项目组只休息了三天。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奥比中光的3D视觉技术,更是被第一时间应用到抗疫一线。奥比中光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小误差“3D慧眼”使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实时自主导航、灵活避障,为包括武汉在内数十省、市近百所医院和隔离点提供服务。

目前,奥比中光服务全球客户及开发者逾1000家,并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建设任务。

图注:搭载奥比中光3D视觉传感器的擎朗机器人在护士站工作。

如果以“让科学技术惠及普罗大众”这个目标来看,黄源浩已经部分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到达目的地。

“现在已经干了快10年了,我觉得要实现目标还得好几个10年。”对于过往取得的成绩,黄源浩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作出如此评价。

在他看来,创业如同爬山。创业之初,自己站在山脚下,抬头向山上望,即便眼前是一座珠穆朗玛峰,也并不会觉得有多高。但当企业逐渐发展,自己真正在山间攀登时,便会意识到,这远比一开始想象的要困难。

无限风光在险峰。“不依靠专利授权获取利润,而是要尽可能地掌握全链条的能力,从底层的算力芯片,到微纳光学器件,再到人工智能算法,都必须要握在手中、跑在前沿,打通硬件软件全产业链,真正实现‘让所有终端都能看懂世界’的奥比使命。”这是黄源浩要持续啃下的硬骨头,是9年前实验室转身创业场时种下的梦想,也是这个时代呼唤的创新精神和实干风格。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