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吧因退费难遭上千人投诉,曾因“无证办学”等频频被列入“黑名单”

张德荣、陈丽玲
2022-05-13 14:30:19
来源: 消费者报道
开课吧多次被监管部门列为“谨慎选择培训机构”。

因课程返现退费难问题,在线职业教育平台“开课吧”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近日,大批消费者向《消费者报道》反映,在“开课吧”上报名课程时遭遇了消费纠纷。“开课吧”课程销售人员向消费者承诺,只要购买了相关课程,同时满足当月听课率达到60%,次月将退还1/6的学费。然而,不少消费者表示,当达成听课率,想要申请课程返现退款时,却发现情况与当初开课吧承诺的大相径庭,老师开始以各种理由拖延退费,消费者陷入返现退费难困境,因此质疑开课吧存在虚假宣传的行为。

针对退费难问题,5月12日,开课吧回复《消费者报道》时称,受疫情影响,公司多数员工被强制居家办公,正常工作沟通受影响,导致有个别返现周期延时。针对个别返现周期拖延问题,公司已经全面梳理了返现的各个环节、复盘问题总结并制定指导方案,后续将正常交付并如约返现。

此外,《消费者报道》调查发现,开课吧或许还涉嫌诱导消费者办理“培训贷”的行为。不少消费者反映,称在课程销售人员的诱导下办理了“芝士未来”的贷款,而芝士未来并非无息贷款。据天眼查信息显示,芝士未来的董事同时为慧科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而开课吧为慧科教育100%控股子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报道》梳理相关资料发现,由于无证办学、消费者投诉多、投诉解决效率低等问题,开课吧频频被列入监管部门“黑名单”,并多次被评为“谨慎选择培训机构”。

“1元体验”低价引流,承诺达到条件即可返现

小琦(化名)向《消费者报道》表示,今年1月,她在“奇葩说”辩手席瑞的直播间看到有关开课吧“公务员1元体验课”的链接后,点击链接便提示添加开课吧客服微信了解详情。当时,客服向她推荐了一个“公务员贺岁体验营”课程,费用为21930元。在小琦告知客服自己暂时没有那么多钱后,客服称可以用京东白条分12期付款,并承诺只要当月听课率达到60%,次月月底就会返还1/6的学费。“当时可能是自己工作压力大,然后就着急报名了。”小琦说道。

小琦称,自2月份开始上课以来,她每月听课率都达60%,但3月份她申请课程返现时,班主任却以各种理由开始推脱,迟迟不退费。小琦表示,3月底时,班主任以疫情一部分老师被居家隔离为由,告知她预计会在4月中上旬打款。

而近期,开课吧又提出了以“赠送礼品、延期退费”的补偿方案。通过小琦提供的聊天记录截图,《消费者报道》留意到,若消费者选择延期至8月份一次性退费,即可获得Apple ipad2021、Apple Watch SE、Apple Airpods Pro其中之一;若延期至6月份退费,可获得小米音响、耳机、吸尘器其中之一。但如果消费者仍选择按照原来的退款方式月返,则需继续无限期等待。

“我没有钱,我坚持立即返款”。小琦表示,她不接受上述“赠送礼品”的方案。

根据小琦提供给《消费者报道》的培训合同,本刊留意到,奖励金政策中提到,“乙方完成自课程交付之日起6个月内每月观看课程视频出勤累计时长占该月课程总时长60%及以上的条件后,甲方于次月月底将‘乙方实付培训费用总额的六分之一’的奖励金发放至乙方账户。”

不过,其中还提到“乙方有资格参与福利三(即课程学费月返)并不代表乙方必然会获取到相应的福利,能否获取相应的福利以福利三考核规则为准。

“退费难”引发大量投诉

同样糟心的还有在开课吧上报名了体育硕士研究生培训课程的罗先生。罗先生表示,他于2021年10月报名了开课吧体育硕士研究生培训,交了6980元的学费。当时,协议签署考试如果不通过,将退还4000元的学费。遗憾的是,罗先生没能通过研究生考试。从今年2月开始,他便向开课吧申请了退款,但至今仍未成功退款。“有时还联系不上老师,当时我报名时候都说得很好,很负责的样子,可到退款时候却没了踪影。”罗先生无奈表示。

5月11日晚间,罗先生告诉《消费者报道》,自己的打款终于收到了。

小琦向《消费者报道》表示,5月8日,他们500多人的“开课吧退费”QQ维权群被无故解散了,群里统计了很多消费者报名课程的花费,其中花费最多的学员一共报了3门课程,交了6万多元的学费。

《消费者报道》注意到,截至5月11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开课吧的投诉量累计共5030条,其中近30天的投诉量高达1811条。本刊梳理投诉信息发现,在近期的投诉中,“课程返现退费难”问题成为许多消费者维权的焦点,虽然开课吧工作人员均回复称会为消费者退款,但具体的退款时间却始终无法给出。

除黑猫投诉平台外,《消费者报道》发现,还有不少消费者在微博、小红书、知乎等社交媒体发帖反映开课吧课程返现退费遭拖延的问题。

除退费难之外,开课吧的教学质量也饱受消费者诟病。

“说实话,他们的老师乱七八糟的”小琦称,譬如有理科类的授课老师来教文学方面的课程,有时解释不清楚时,该名授课老师便会按照答案硬说,后来学员们投诉反映后,才更换了授课老师。据了解,目前,小琦所报名的“公务员贺岁体验营”课程已经停止了更新,最后一次课程更新是在4月28日。而从3月末开始,其更新的课程均为录播课,没有了直播课。

罗先生也向《消费者报道》表示,开课吧课程的培训效果与其一开始宣传的还是有些差距,大部分课程都是录播课,很少有直播课。

回应称:疫情影响返现周期延时

针对大批消费者反映的退费难等问题,《消费者报道》5月11日向开课吧方面发送了采访函。

5月12日,开课吧回应《消费者报道》称,开课吧其中一些课程,学员报名火爆,这同时也带来竞争对手或盗版机构的恶意攻击,诋毁,有些粉丝会被教唆退课退款,并在不同平台投诉。

开课吧方面同时提到,所有返现课程都有相应的规则,这在和学员签订的合同中,都有体现。学员在满足规则的前提下,根据退费流程申请,我司在规定时间内给予退费。如学员不满足规则,仍想返现,属不合理诉求,申请返现遭拒后不满,会到各平台进行投诉。

开课吧方面进一步解释称,受疫情影响,公司多数员工被强制居家办公,正常工作沟通受影响,导致有个别返现周期延时。针对个别返现周期拖延问题,公司已经全面梳理了返现的各个环节、复盘问题总结并制定指导方案,后续将正常交付并如约返现。如有投诉,客诉部门将第一时间对接并予以一对一解决,通常不超过 3 个工作日。

涉嫌诱导“培训贷”

值得注意的是,从众多消费者投诉中,《消费者报道》还发现,开课吧或许存在涉嫌诱导消费者办理“培训贷”的行为。

开课吧培训课程动辄标价数万元,对于不少经济能力不足的消费者,课程销售人员则会推荐他们办理教育分期贷款。但由于消费者急于参加相关培训,所以在没有完全理解协议的情况下办理了贷款,而一旦想要申请退款或终止贷款时,却因此被卷入金融纠纷,出现贷款停不掉、不还款影响个人征信的情况。

小琦告诉《消费者报道》,虽然她办理的是12期免息的京东白条,但她所在的维权群里很多人都是在课程销售人员的诱导下办理了“芝士未来”的贷款,而芝士未来并非无息贷款。

《消费者报道》在天眼查查询发现,芝士未来的董事同时为慧科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而开课吧为慧科教育100%控股子公司。

曾因未取得办学许可证被通报,多次被评为“谨慎选择培训机构”

公开资料显示,开课吧是一个为大学生和职场人提供职业资格考试、专业技能进阶、新职业技能等多元化职业教育及人才服务的在线职业教育平台。2013年8月,开课吧正式上线;2020年8月,正式从慧科集团分拆,品牌定位升级为“数字化人才在线教育平台”,并独立获得5.5亿元A轮融资;2021年7月,开课吧将品牌定位升级为“在线职业教育”,并完成6亿元B1轮融资。

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报道》梳理发现,因无证办学、消费者投诉多等问题,开课吧频频被列入监管部门“黑名单”。

2021年4月,北京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谨慎选择教育培训机构的消费警示,其中,开课吧因无证办学在列。

此外,去年,开课吧多次被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评为“谨慎选择的教育培训机构”。在2021年5月、6月、8月,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发布的关于谨慎选择职业类教育培训机构的消费警示中,开课吧分别以13件投诉、15.38%的解决率;18件投诉、22.22%的解决率;22件投诉、36.36%的解决率被列入“黑名单”。

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此提示广大消费者,在选择教育培训机构时要注意:查看培训机构是否已经取得教委或人力社保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对于培训机构营销人员就培训效果等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不听不信;签订培训合同时,务必仔细核对合同中关于退费的相关条款是否与培训机构营销人员承诺的一致,对于不一致且对方拒绝修改的,建议谨慎选择。

除了消费者投诉不断之外,开课吧自身发展似乎也并不顺利。不少开课吧员工在社交平台表示,被公司拖欠数月薪酬。在脉脉平台上,《消费者报道》留意到,多名开课吧员工爆料称,“离职两个月了,工资还在拖”“自己裁员让员工提离职申请”“在群里咨询发工资事宜被禁言”“被裁了,什么也没有,觉得没有得到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针对上述员工反映的拖欠薪酬问题,开课吧公关向《消费者报道》称,有一部分员工因为违规操作,比如恶意刷单,打车套现等问题,触犯了公司的规章制度,所以公司不得不作出淘汰的决策。工资都在陆续发放中了,只不过这部分人比正常员工拿到工资的时间稍晚一些。

对于公司近期是否出现经营异常问题,开课吧方面在回复《消费者报道》中表示,开课吧自 2021 年起就处在高速增长的状态,目前,公司并不存在经营异常的情况。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