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站上风口,4762家“小巨人”的万亿愿景

何明俊
2021-10-11 17:50:00
来源: 时代周报
专精特新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重要力量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踏上时代风口。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球供应链中断反倒突显出中国供应链完整的优势。制造业向来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意义非常。

中国制造业体量大、体系完备,规模优势明显。在9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表示,自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2012-202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由20.9万亿元增至31.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至26.6万亿元,占全球比重由22.5%提高到近30%。

“我国工业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40%以上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肖亚庆说。

不过,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依然存在。创新既是中国制造业寻求增长机会的杠杆性力量,也是中国在全球经济博弈和产业博弈中构建力量的重要保障。在制造强国战略之下,解决“卡脖子”问题、完善供应链是必经之路。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突破口。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般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四大特征。而所谓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则是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从今年1月财政部和工信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到7月工信部、财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从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及“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9月2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宣布成立。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国家层面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的信号明确、决心坚定。

2019-2021年,工信部已经公布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合计4762家企业上榜,包括5批596家单项冠军企业,带动各地培育省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截至发稿时,在A股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经超过300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必然遭遇来自市场的压力和竞争对手的挑战。在7月27日举行的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线致辞时呼吁,企业家要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把企业打造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

如何将专精特新进行到底,是大量优秀中小企业需要持续思考的命题。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一套严格的遴选机制,具备一定硬科技属性和市场背书。关键在于这些认定的‘小巨人’企业能否延续这种持续创新能力,能否不断提高产品的不可替代性,能否经受市场的考验。”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恒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纵观全球市场,即便很多市值过百亿的独角兽企业,最终也因盲目扩张、或者业绩不达预期无法形成稳定盈利模式而惨淡收场,更遑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只有保持高研发投入,不断强化差异化优势,才能保证产品长期被市场认可。”

银泰证券股转系统业务部总经理张可亮则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要避免昙花一现,主要还是借助外部有利条件,认真做好主业,切忌贪大求全,不轻易走多元化道路,尤其是要注意不能借助过高财务杠杆进行投资,“要一步一个脚印做好研发、生产、销售”。

VCG111347802054.jp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政策红利

“专精特新”一词最早来源于2011年7月,由时任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提出。报告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推动兼并重组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并举,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中小企业减负长效机制,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即专业、精细管理、特色和创新。

2012年4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鼓励小型微型企业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2013年7月,工信部出台《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促进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这是首个专门针对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8年11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通知》,首次提出要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政策目标在于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促进其在创新能力、国际市场开拓、经营管理水平、智能转型等方面得到提升发展。

截至目前,工信部已公布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共计4762家。其中,首批248家、第二批1584家、第三批2930家。

2021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由此上升至国家层面。

时代周报记者亦注意到,每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文件中的条件范围也在不断变化。

工信部在2018年印发的《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下称“首批《通知》”)中提及,计划利用三年时间(2018-2020年),培育60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而2021年印发的《关于开展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下称“《第三批通知》”)则明确,为“十四五”期间培育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下坚实基础。

在重点领域的条件上,《关于开展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首次添加“或属于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补短板’产品”;《第三批通知》则进一步强化这一概念,明确要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导产品应优先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

除此之外,《第三批通知》中剔除了对企业1亿元营业收入的经济效益条件限制,将企业按照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5000万元-1亿元”、“不足5000万元”进行分类。与此同时,对截至上年末的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或净利润的平均增长率从10%以上放宽至5%以上。

“评定‘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底色的真假,需要从市场细分程度、专业技术提升程度、特定客群定位的精准程度与企业创新程度来进行综合评判,这样才能实现这些‘小巨人’企业既有高精尖的适用性创新技术,又有必要的市场需求基础,以及能够精准满足这些需求的产品与服务来支持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VCG111346445431.jp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机遇与挑战

“专精特新”之所以成为当下的政策风口之一,除了本身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外,也贴合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体系的大背景。

当前,中国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供给侧改革和“去杠杆”政策的实行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加上传统投资弱化使得经济增长动力流失,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弥补。

渤海证券研报观点认为,双循环的建立是以更高质量的供给和更可持续的需求增长为基础,而为了打牢这一基础,反垄断、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同富裕等政策相继提出。

“内循环”的源头来自于制造与科技,提高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供给水平以匹配国内需求是必要条件。除此之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既可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外,也可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就业机会,为居民收入的提升和扩大内需夯实基础。

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都有着极佳的成长空间,叠加政策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然站在风口之上。

当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2021年1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2021-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引导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分三批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并带动1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同时,《通知》还明确支持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并支持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上市辅导等服务。

北交所的设立则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了更为多元的选择。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交所,是探索资本市场支持服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

在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同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亦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就包括如何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避免昙花一现,以及如何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走出属于自己的“专精特新”之路。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小巨人’企业要想不断创新,保证被市场长期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平衡研发投入和盈利性的关系?积极拓展创新研究还是不断优化既有产品?这既是‘小巨人’企业要做出的权衡,也是其要面临的挑战。”罗志恒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随着北交所设立,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会进入资本市场、拥抱资本市场。当其获得大量融资时,如何高效使用募集资金?如何应对业绩不达预期造成的股价下跌?这都将是‘小巨人’企业要经历的考验。”

罗志恒认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应做到以下三点,才能避免躺在国家支持里停滞不前,最终落得“昙花一现”的结局。“一是充分利用政策红利,把握资本市场提供的机遇,依靠直接融资工具,助力企业发展。二是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明确募集资金的使用方向,努力实现可持续盈利模式。三是专注主营业务,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持续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巩固市场占有率,争取在关键技术上攻坚克难,完成国产替代,避免盲目扩张。”罗志恒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

财经评论员王赤坤则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某一细分领域,行业需求刚需持续长久,本身拥有“专精特新”绝活,长期为所在细分领域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服务,市场竞争力强。“真正的‘小巨人’企业是经得起任何挑战和考验的,如果仅因为是风口就能对企业造成太多的起伏,那么这家企业就不是真正的专精特新。”王赤坤称。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东方中科:测试技术与服务业务收入持续增长,研发和技术服务有望打开成长空间
株洲科能: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余承东隔空喊话后,一汽联手大疆发力智能驾驶,业内人士:双方技术有互补
苏北县城盯上10平方厘米的生意:成本不过10块,有人靠它换豪车赚百万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