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份“分钟城”报告发布 60城生活宜居指数大比拼

刘婷
2021-09-26 12:51:40
来源: 时代周报APP

“很久以来,无论生活在大城还是小镇,我们都忍受着在城市中的时间感被退化,因为我们为了适应今天大多数城市极不合理的空间组织和漫长的距离而耗费了大量时间。”2020年,巴黎城市规划师卡洛斯·莫雷诺(Carlos Moreno)在TED演讲开头抛出灵魂拷问:为什么我们必须牺牲生活品质呢?为什么不应当是城市对于我们的需求做出响应和改变呢?

诚然,浩浩荡荡的城镇化进程,把人口从乡村带到城市,并聚集于城市。人群不远万里背井离乡,为的是到城市生活,为了生活得更快乐。但随着人口大量聚集,城市负荷过重,城市病出现“城传城”现象。

农耕时代,足不出户便可实现自给自足。近现代大院、里巷、弄堂等聚落形式,出门即可解决吃喝住行等一切问题。如今,大城市将切割空间,让本该更高效的生活变得复杂。如今,城市商圈普遍存在规划不尽合理、商业设施总体不足、供需不匹配等问题。

痛点在疫情期间愈发凸显。新冠疫情来袭,社区成为最重要的生活场景,承载全部居家生活的社区,正在重新接受人们的审视。社区成为网格化管理的基础单位,社区隔离、居家办公......人们的生活半径急剧缩减,城市呼吸的速度减慢,被忽视的社区也受到关注。

城镇化浪潮走进关键时刻,社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生活半径多大,才能安放生活?

近日贝壳研究院发布《2021年中国城市生活圈活力指数》,报告创新性地提出“分钟城”这一概念,借助城市生活圈服务可达度、业态丰富度、环境品质度三个指标,对60城“15 分钟生活圈”的表现进行评估,并重点分析典型城市与社区相关案例,探讨城镇化的来路与去向。

城镇化已步入“分钟城”时代

高铁检票时间为15分钟,短短的一刻钟里,可以将完成一列车人员的票据核对、身份查验、上车落位等工作;北京到密云高铁为15分钟,踏上行程的旅客在此期间可以穿梭城际,跨越空间;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提出“15分钟定律”,即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

生活中的每个15分钟都有特定含义,而15分钟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上海市早在2016年8月就编制发布《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提出“构建多元融合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目标。北京市在最新一版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城市社区全覆盖,2035年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武汉、哈尔滨等城市也结合自身发展划定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

毫无疑问,中国城市已经在大步朝着“15分钟生活圈”前进。

因此,贝壳研究院提出“分钟城”概念,更强调因地制宜,希望每个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居民需求等,进行“邻近大爆炸”,即以家为中心,在适合城市的步行时长范围内,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一切之需,例如家庭、商店、娱乐、教育和医疗等,而究竟是15分钟城市、10分钟城市或者5分钟城市可以具体分析,因城施策;同时,“分钟城”始终强调人们对于城市美好居住生活的可获得感,研究“人”的生活状态及由此引发的生活圈互动需求,努力满足、完善人们的需求。

贝壳研究院将60个城市划分为四大聚类,分别为均衡发展型城市、服务业态发展型城市、环境品质发展型城市、生活圈活力发展中城市。不同类型城市由于发展阶段、居民需求等影响,在三大指标上的优劣表现不尽相同。

其中,表现最好的为均衡发展型。60个中国大城市中有4个城市生活圈“分钟城”活力要素呈均衡发展态势,均分布在南方,其中深圳、上海属于一线城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服务业态发达,城市生活圈活力较高;贵阳、昆明则都有紧凑城市发展趋势,例如贵阳城市发展规划从“摊大饼”变“蒸小笼”,促进城市紧凑布局,提高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城市内部布局合理,生活圈便利可获得性也越高,活力指数得到相应提升。

在研究的60个大城市中,有约三分之一的城市属于服务业态发展型城市。这些城市生活圈活力指数整体上比均衡发展型城市略低,在三大指标中存在短板,其中大部分城市服务可达性>业态丰富度>环境品质度。

对于环境品质发展型城市,生活圈“分钟城”三项指标得分环境品质度>服务可达性>业态丰富度,虽然城市小区环境品质度要比服务业态发展型城市高,但邻里住区服务业态发展相对不足,拉低了城市生活圈活力指数整体得分。

处在生活圈活力发展中的城市,生活圈“分钟城”还处在发展中,三大指标整体得分相对都不高,环境品质度略好,涉及社区服务业态的服务可达性和业态丰富度均表现不佳。

三大维度解构社区特质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迅速发展,人口也在不断聚集,如何协调城市具有的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大基本功能,科学合理地进行总体布局,是每一个城市管理者的必答题。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要尊重人的需求,而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宜居环境是人人心向往之的。

对“分钟城”的研究,最终要回归人的本质,让生活有更多的需求获得感。因此,报告从城市出发继续下沉,来到距离人最近的社区,通过测算北京6800个社区生活圈活力指数,总结出超大型社区、城市“蜂巢”、及“孤岛”社区三种典型社区。

超大型社区本身是一个相对概念。在比较样本中,建筑面积或者居住人口总数居于头部位置的,是可以定义为大型社区甚至是超大型社区的。

在北京昌平区,体量庞大的天通苑素有“睡城”之称,因建筑面积与居住人口居于头部位置,被定义为超大型社区。相关大数据分析显示,绝大多数回天通苑地区就业人口的就业半径在 10 公里以上,工作地点遍布主城区,对人群的包容性极强。

相较样本总体,天通苑配套丰富度相对较高,尤其是医疗配套,在数量上具备明显优势。同时,作为超大型社区,天通苑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内外部交通拥堵、人员密集、环境嘈杂、居住体验不好,限于内部缺乏产业支持,带来职住均衡等问题。

超大社区之外,还有一类小区,租赁情况与小区户数的比值较高,租赁流动性越大,被报告定义为“城市蜂巢”。以MASTER 领域为例,该小区该社区品质指数约为 74.91,高于 82.8%的样本社区,居住人群特征也比较明显:两口之家的白领,整体偏年轻化。

在居住方面,贝壳研究院将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拓展城市郊区而形成的低密度、单功能,通常依赖汽车出行并且能够内生出一套封闭“生态系统”的社区称之为孤岛社区。孤岛社区特征为地理位置一般比较偏僻、功能单一、交通便利性一般、低密度等。

当前很多城市的建成状态与“分钟城”愿景还有距离,长期以来,城市发展多以生产为导向,强调土地功能划分,而忽视了“日常生活空间”的营造。“分钟城”提出基于人的需求和城市发展水平,进行适度“邻近大爆炸”的理念,不仅要建设邻近住区,还要重建人与城市的关系,回归城市的本质内涵——使人们生活更美好。这不是蜻蜓点水似的小改造,而是转变城市发展逻辑,这是需要持续、系统推进才能慢慢绘出的未来。

与此同时,不同社区的独有气质,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切面。随着共同富裕被列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有望得到解决。从“分钟城”建设出发,重视城市存量提质,不仅有利于从源头上助推经济转型,同时也是实现百年目标、走向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