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深夜会议维持0利率,承诺2023年前不加息,道指创历史新高

兰怡潇
2021-03-18 07:25:06
来源: 时代周报
2023会是下一个2008吗

北京时间3月18日凌晨2点30分,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结束了为期两天的会议,主题有关国债收益率、通胀问题以及加息预期的相关政策。

会后,美联储公布了一系列信息,同时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答记者问。

美联储决定,继续维持利率在接近0的水平,并同时继续实施资产购买计划,即美联储每月购买至少1200亿美元债券。

委员会预测,202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6.5%,并随后几年将放缓。这一估计与去年12月最后一轮预测中预期的4.2%的增幅相比有所增加。

在维持长期目标在2%的情况下,直到2023年都不考虑加息。

会议结束后,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扬,道·琼斯指数收盘报33015.24,历史上首次站上33000点。

微信图片_20210318052026.png

道·琼斯指数创历史新高

然而,在SLR豁免是否继续延期这个问题上,鲍威尔却含糊其辞。

在面对Politico的通讯员提出的关于SLR的问题时,鲍威尔告诉她美联储过几天会告知结果的。并且,一反常态地,他让通讯员问下一个问题。

对于美联储而言,是否继续豁免SLR,是个两难的抉择。如果继续豁免,很可能埋下类似2008年次贷危机的隐患。如果不豁免,美债收益率将马上面临失控的局面,美联储维持通胀的目标将化为泡影。

对于这个艰难的抉择,鲍威尔选择了“再考虑几天”。

2008年”次贷危机”

自2001年起,尤其是“911事件”以后,美联储开始了大刀阔斧的降息步伐。

市场利率从2001年初始的6%下降到2003年1%附近。当时的国债,尤其是一年期的国债,出现了收益率跟随市场利率同步下滑的情况。

故而,2000年起,美国海内外的投资者急需寻找一种更高收益的投资方式。那时,美国的房贷因利率下降而变得很低,越来越多人选择购置房产。

怀揣着寻求低风险高回报的愿望,投资者们瞄准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

而彼时作为贷方的金融机构,确实有因利率下降带来的息差压力。但是,伴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升温,购房者增加,这些机构也新增了不少申请房贷的客户。

除了房贷收益的增加,这些金融机构还可以打包这些房贷抵押,将之证券化后,卖给第三方,甚至还有机会获取交易溢价收益。比如MarketPlace的前通讯员希尔(Adriene Hill),因房贷在银行间互相享受。才拥有房子9个月的他,就易主了三家放贷银行。

而对其余投资者而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下面简称房贷证券)是一种预期收益率远高于美国国债,且同时高于房贷利率的证券品种。

Subprime_mortgage_originations,_1996-2008 (1).gif

次贷债券最高时,占到了整个债券市场的近四分之一

持有它不但可以获得房贷者的按月还款,还能于二级市场交易,享受价格变动带来的溢价。所以,这种兼具安全与高收益的投资品种大受欢迎。

并且,还有权威机构为这种证券背书。当年,诸如穆迪与标普等评级机构对这类房贷证券给出了AAA的极佳评级。

这个评级一开始并无问题。那些房贷抵押者,通常都是信用评级机构FICO给出很高信用分的人。

当年房价大体又处于上升趋势。退一步看,即便那些优质房贷者真的资不抵债了,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可以把房子转手再卖。这或许还能卖到更高价,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CIDAIWEIJI.jpg

次贷泡沫,支撑起了一切泡沫

随着美联储利率一再下行,房贷利率也一降再降购房置业者持续增加。

与此同时,投资者对房贷证券的需求也猛涨。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为了推出更多的房贷证券,就需要放出更多的房贷。利益趋势下,商业银行渐渐放松了对借款人的审核。

不少金融机构甚至开始了“掠夺性放贷“,亦即对那些缺乏偿债能力的人发放贷款。一些FICO信用分低于600的人也能获得贷款了。

在过去,这些人中,只有极少数幸运儿能获得贷款。这类人的借款被称为”次级信贷”(简称“次贷”)。

2.png低于600,意味着低于全美平均值

而评级机构依然把这些证券定义为安全的。但是,泡沫升得再高也有幻化成空的一天。

那些次贷借款人随后资不抵债。房贷大量违约,轮番爆雷之下,以雷曼兄弟为首的美国众多银行在房贷危机后破产。

这场危机,就是著名的“次贷危机”。

SLR出场救世

风雨飘摇后,为控制金融机构的杠杆风险,美联储决定规范银行业,启用SLR指标,避免历史重蹈覆辙。

SLR亦即补充杠杆率,是一种衡量银行资本是否充足的指标。

这项指标诞生于2010年,是巴塞尔委员会为应对2007-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而引入的,于2014年1月最终成形。

美联储随后在巴塞尔的算法基础上进行修改。2014年9月3日,美联储官网公告,资产超过2500亿美元的金融机构SLR至少要大于3%。而像诸如花旗、美国银行等全球性“大而不能倒”的超大型金融机构,SLR最低也需达5%。

当这些超大型金融机构的SLR达到了6%或更多,可以认定它们为“资本充足”,抵御风险的能力更佳。要想加大SLR满足美联储提出的要求,只能或者增加一级资本,或者减少风险资产。

SLR硬性指标出炉的结果是,金融机构被迫多了些许谨慎,面对那些信用分低的人群,他们不再轻易发放贷款了。

可以说,SLR就像一道锁,暂时锁住了华尔街资本们的深渊巨口。

10.jpg

夜幕下的美联储总部

美联储暂时“开锁”

去年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后,很多美国人失去了稳定工作,一些企业也奄奄一息。银行发放贷款变得谨慎。

2020年4月1日,美联储为鼓励银行继续放贷与购买美债,对SLR条款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豁免,不把美国国债和存款准备金纳入风险资产。

这意味着,锁在华尔街巨口上的那道巨锁,被暂时地解开了。

去年3月15日,美联储FOMC会议后,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0%-0.25%。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一次;此外,同时开展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同年3月23日,美联储宣布量化宽松将“不设上限”。

随后的剧情,让人不禁觉得,历史又在重演。

因为美联储对SLR的松绑,美债等不再计入风险资产,这样为贷款等风险资产腾出了很大一个空位,金融机构放贷的能力大增。

影响整个事件.jpg

2008年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过去一年里,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过热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介入房地产买卖。

一名居住在美国芝加哥的居民陆克(化名)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疫情期间,在家工作之余,他潜心研究当地房地产市场。

陆克很小就跟着父母离开广东中山。他持有美国绿卡超过20年,仍未打算入籍。疫情后陆克辞去了精算师的职位,转行成为可以远程工作的程序员,开始考虑换地方定居。

当被问及为何想要买房时,陆克用文法不通、生硬无比的普通话说,”买房是为了投资,离开芝加哥也可以把(房子)出租”。

即便购房后,陆克依然居住在自己母校附近的一处公寓,自毕业后就没挪过窝。

无数的“陆克”们如同2008年一样,在低利率房贷的刺激下,推动美国房地产市场节节攀升。

去年9月,房产销售经纪Redfin发布报告,全美房价中位数为31.9万美元,同比上涨13%。

到了11月,全美房价中位数攀升至约33.4万美元,同比增长约14%,创下了2013年7月以来的最高年度涨幅。同时,史无前例地,35%房屋售价超过标价。

此外,房屋销售总量上升了23%,而且销售迅速,房屋平均在市场上仅逗留27天,创下历史新低。

房屋供应.png

也许,这次唯一的好消息,是房地产库存告急,无法再支撑房市繁荣

如果继续对SLR松绑,风险资产里贷款不需要考虑缩减压力,银行的放款金额能够继续扩张。

接下来的剧情,就是更多的人能得到贷款,包括那些信用分不够的人,这种贷款,称为“次贷”。

根据彭博本月10日的报道,目前美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多达6000亿美元。

再接下来,在低利率房贷中无法获得足够利润的银行,也许会考虑类似将债券打包后放到二级市场销售的行为。

就如同2008年。

美联储两难

对于美联储而言,是否继续打开这道锁实属两难。

如果豁免不能延期,美债与存款准备金将重新算入风险资产。为了平衡SLR,银行必须减少风险资产占比。

这时,收益率不高的美债可能首当其冲,金融机构们很可能选择减少购买甚至抛售美债。

投行BMO的分析师克里特(Dan Krieter)表示:“我们估摸着有约2000亿美元,甚至更多的国债抛压”。

今天会后,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已经触达1.645%,为近一年时间内的新高。

十年期美债.png今年来美债收益率一路暴涨

如果打开SLR这道锁,美债收益率将进一步承压。

根据中国银行研究院的报告,在 SLR 豁免政策下,美国银行业持有国债规模大幅上升。截至 2020 年年末,美国银行业持有国债规模达 9668.8 亿美元,占同期美国银行业总资产的 4.4%,分别较豁免政策实施前(2020 年第一季度末)增加了 46.9%和 1.2 个百分点。在美债收益率上行的背景下,美国银行业成为除美联储以外少有的美债份额增持主体

在拜登1.9万刺激计划带来的大量美债供应下,如果银行业选择抛售美债,可以预见美债收益率将陷入失控。

会后,富国银行称,10年期美债收益率可能在“几周后”达到1.75%,到年中突破2%。

据CNN报道,目前华尔街投资者们最担心的问题并不是疫情,而是美债收益率上升带来的通胀预期,这种预期会导致美联储提前加息。

一旦美联储加息,意味着利率上升,泡沫被刺破,许多信用不够的次级贷款的购房者将无力偿债,出现大面积债务违约。

2023年会重演2008年的“次贷危机”吗?只有时间能回答。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