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激活非遗IP“一池春水” 文旅融合助力脱贫攻坚

徐曼曼
2020-10-21 10:39:41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 徐曼曼 发自贵州丹寨

  进入深秋时节,丹寨万达小镇旁的东湖笼罩在一层如薄纱般的雾气之中,静谧而古朴。而从湖面上的索桥上走进小镇,却是另一番景象。1018日中午,长达近一公里的长桌宴在街道中央一字排开,在芦笙声中拉开序幕,上千名游客纷纷落座一品当地美食。笑声、音乐声交织在一起,整个小镇热闹非凡。


  长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传承千年。和长桌宴同样的吸引人眼球的,是当地的非遗文化。坐落于贵州黔东南州的丹寨有“中国非遗之乡”之称,平均每1200人就拥有一项非遗。1017日到1025日,文旅部在贵州举办“中国丹寨非遗周”,旨在推动中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让更多非遗走进景区,促进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在为其9天的时间里,丹寨万达小镇将上演一场非遗盛宴。苗族蜡染、古法造纸、多彩贵州非遗周末剧演出,吃新节长桌宴等“非遗进景区”体验活动纷纷上演,吸引全国爱好非遗的游客前来小镇观赏和体验。

    “丹寨小镇是贵州非遗的一个集中展示区。在丹寨小镇举办非遗周活动,是非遗进景区的一次成功探索,是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一次生动实践。”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表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是以当代生产生活为中心的文化实践,让传统工艺、传统设计通过再现、再造、再生,走进现代生活,融入现代旅游,才能真正实现保护的价值,实现双赢。

    王晓峰还指出,随着旅游业的强劲发展,越来越多群众参与到旅游中,以旅游方式频繁走进文化景区和文化场所,参与非遗传承和文化传播,旅游需求从“看热闹”向“看门道”转变。

 “非遗+旅游”撬动脱贫攻坚

  近几年来,“非遗+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从过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现在已经成为减贫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省常委卢雍政表示,旅游业连续保持了井喷式增长的态势,连续四年贵州旅游业主要指标增数保持在30%以上。旅游经济的规模已经进入到了全国的第一方阵。

  贵州省黔东南州委副书记、州长罗强则表示,“十三五”以来,非遗赋能的黔东南文化旅游,游客突破一亿人次,累计带动110多万群众增收致富,有力助推了与全国全省实现同步小康。

丹寨万达小镇开业已有三年多时间,成为了全国知名非遗特色小镇,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900万人次,带动丹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20亿元,拉动丹寨20个产业和50个子行业发展。万达帮扶项目带动丹寨县5.88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帮助丹寨提前两年脱贫。

  “据初步测算,‘十三五’期间,全县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7.86%116.18%,实现了“井喷式”增长。”丹寨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岑如刚如是表示。

  对于中国丹寨非遗周活动落户丹寨万达小镇,罗强认为,这既是对黔东南非遗保护传承的充分肯定,也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注入了强劲动力,更广泛宣传推介了“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靓丽名片。

  资料显示,丹寨拥有7项国家级、24项省级、100余项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非遗之乡”。丹寨万达小镇作为万达集团包县帮扶丹寨的核心产业项目,也是非遗进景区、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典范。万达小镇以本地非遗为主题和特色,万达小镇建筑体现本地苗侗文化,经营业态中非遗产品占比超过70%,邀请丹寨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落户小镇,周周举办非遗文化主题活动。

  一批批非遗“打卡”项目的亮相,让丹寨万达小镇不仅成为观察非遗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是实践“非遗+扶贫”的绝佳机会。

激发非遗的市场活力

  在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加持下,传统文化不断升温、文创市场蓬勃发展,“非遗”这个大IP正在不断爆发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生命力。

  “非遗是推动文化和旅游扶贫的有力抓手。” 世界旅游联盟秘书长刘士军强调,“非遗+扶贫”对推动非遗传承保护、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和产业化的进程,助力脱贫攻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8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了第一批十个“非遗+扶贫”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两年来,非遗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全国393个县国家级贫困县和150个省级贫困县开展了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全国共设立了非遗工坊2310个,带动了46万落后人参与就业,带动了20万贫困户脱贫。


  “对于游客来说,大多数人在游历当地山水的过程中,还要品品当地的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光宾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非遗搭建了传统与现代、古人与后人的桥梁,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生命力。

  32岁的杨桦师从皮纸制作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潘玉华,在六七年的学徒生涯中,他见证了传统文化近几年的升温态势,而文化和旅游相结合则带动了非遗的传播和推广。

  非遗从历史中走出,带着现代化的体温,折射着群众期待。

  “旅游使许多非遗产品进入市场,给非遗带来了活力和生命力。”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在接受包括时代周报记者在内的采访时表示,非遗是我们的资源,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要把它转化成产品推广到市场上去,这样它才可能真正具有价值,这种价值首先是经济价值,如果没有经济价值,非遗就走不出去;其次是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乏商业化就会缺乏市场活力。

  魏小安还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非遗和旅游融合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是非遗要培育志向,非遗传承人对自己的文化要自尊自信自爱;二是非遗需要智慧、智力的注入,要发挥互联网作用;三是非遗见建设保护机制、传承机制、和市场机制。魏小安表示,只有这样,非遗和旅游才能更好的融合,才能获得有利的发展结果。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