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媛群拼单 一场被文化资本驱动的集体表演

邱尧丹
2020-10-20 02:35:28
来源: 时代周报

邱尧丹  特约评论员

一篇名为《我潜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的文章引发热议。热议的原因是作者暗访“名媛群”,揭开了“名媛”的真面目:只花85元,和另外5个人拼一份奢华酒店双人精致下午茶;只需125元拼单,可以到奢华酒店拍照发个朋友圈加定位,配文“经济独立就是爽”。上至豪华跑车,下至奢华品牌丝袜,都可以拼得到。

名媛拼单的真实性存疑,但是“名媛包装、培训”现象真实存在,只是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让它展示得更加充分。

畸形的社会现象背后必然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名媛的核心是什么?用福楼拜的话来说,就是“真正的贵族不在他生来就是贵族,而是在他直到去世仍保持着贵族的风采和尊严”。

拼单名媛想通过自身努力过上优越生活,出发点并没有错。但是,通过包装她们真的变成名媛了吗?没有吧,顶多只是“精致穷”玩家,甚至在包装的假象下忘记自我。

拼单名媛拼奢华酒店、租豪华跑车等种种行为都是在追求身份认同,一种与自己现处身份阶层不符的身份认同。

客观阶层地位与阶层认同在很多情况下是不一致的,当一群人有着类似的生活,他们就形成了阶层认同。所以也不难理解拼单名媛们要绞尽脑汁,将自己伪装成“上流”。

皮埃尔·布迪厄在《资本的形式》中提出了一个概念——文化资本:通过教育洗礼,历练而成的个人优势,与生活品位相关。建设文化资本主要为美国精英阶层们巩固地位。

文化资本,这个概念听起来很虚,但是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体现在个人身上的文化资本,这与从小身处的环境、文化教育背景、所表现出的仪态息息相关,比如在大学期间获取的知识能完成有价值的工作,那就是个人的文化资本。

还有客体化的文化资本,如书籍、艺术品、唱片等,这些物件都有文化资本价值。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如文凭、证书、商标等,都是被广泛认可的文化资本价值,这也就能解释为何大众热爱考证,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就是在积累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是一种区隔性的资本,具有标志等级的功能。换一句话来说,越有文化资本的人,他们的主观阶层认同度就越高。

那怎么获得文化资本?这与物质资本有着紧密的联系,物质资本可以支持人们对文化资本的追求,文化资本也可以转化为物质资本。

拼单名媛就是希望用符号化的“上流”文化资本来掩盖自己本来的贫穷,追求“上流”的身份认同,可惜她们的物质资本实在难以支持她们追求真正的文化资本,这让她们的伪装时常露出马脚。

名媛可以流水线生产,但是她们最后获得了什么?可能只是“拼”衣服包包酒店的这个过程带来的优越感和愉悦感。

在这场名为“名媛”的拙劣集体表演中,拼单群只是提供了所谓符号化的“文化资本”,社交平台提供了展现的舞台,但最后有多少赢家?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