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车司机的“老伙计”竟被健身党抢着买?东鹏饮料凭“补水啦”破局新场景
前三季度狂揽28.47亿!“补水啦”撑起第二增长曲线
深圳白领小香(化名)的健身包侧袋里,最近多了个固定“伙伴”——东鹏补水啦。上周五刚结束超级猩猩的臀腿课,她攥着汗湿的手机直奔贩卖机,看着一众标价6元的其他运动饮料,犹豫两秒,果断拿了旁边 4.9 元的补水啦,“练完腿又渴又虚,这瓶喝下去不到十分钟,那种发飘的感觉就缓过来了”。这个曾经只在高速服务区见过东鹏特饮的姑娘,如今成了补水啦的忠实回头客。
谁也没想到,这个靠着“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占据货车司机、建筑工人等群体心智的品牌,如今正悄悄走进北上广的健身房、运动场馆,成为白领健身族的新选择。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场景拓展并非“抛弃旧客”——在广州绕城高速的服务区里,货车司机张师傅的驾驶室储物格里,除了常备的东鹏特饮,最近还多了两箱“补水啦”。“夏天跑车开空调口干,特饮提神但越喝越渴,这个补水的刚好互补,4块多一瓶比买两瓶矿泉水划算。”张师傅的话道出了东鹏的巧思:既抓住白领的运动补水需求,又兼顾蓝领的日常解渴场景,一场全人群覆盖的场景攻坚战悄然打响。

前三季度狂揽28.47亿!“补水啦”撑起第二增长曲线
东鹏饮料最近发布的2025年三季报,藏着这场转型的硬核成绩单:上半年营收超168.44亿元,归母净利润高达37.61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东鹏补水啦”实现营收28.47亿元,营收占比由上年同期的9.66%提升至16.91%。
这份数据背后,是广州经销商王姐的亲身经历。做了8年东鹏代理的她,去年初第一次拿到“补水啦”样品时还犯嘀咕:“咱们的客群都是小卖部、加油站,健身馆能认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给辖区内10家连锁健身房送了试饮装,没想到3天后就收到乐刻运动店长的订单:“学员试喝后问在哪买,先给我摆两箱在前台!”如今王姐的“补水啦”供货清单里,健身房、瑜伽馆占比已达30%,光是上半年就比去年多赚了20多万。
这组数据意味着,曾被诟病“只靠东鹏特饮打天下”的东鹏饮料,终于走出了大单品依赖的阴影。主打运动出汗场景的“补水啦”,正式成为仅次于东鹏特饮的第二大收入来源,更被财报定义为与特饮同等重要的“核心驱动力”。
尼尔森IQ的行业数据更印证了东鹏的选品眼光。数据显示,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功能饮料已超越即饮茶成为增速最快的品类,其中电解质饮料所在的运动营养补充类增速达16.8%,占比接近五成。这股风潮早已从专业健身圈渗透到日常生活——小区楼下的便利店老板刘叔发现,现在傍晚时分,穿运动装的年轻人会特意问“有没有补水的饮料”;学校运动会后,家长给孩子买的不再是碳酸饮料,而是电解质水。东鹏恰恰踩准了这个节点,在电解质饮料市场教育成熟、消费者认知度提升的2023年初推出“补水啦”,既不用从零培养习惯,又能凭借高性价比快速抢占市场。就像刘叔说的:“以前宝矿力一天卖个七八瓶,现在‘补水啦’能卖二三十瓶,年轻人都说‘一样解渴,差一块多呢’。”
盯紧“出汗场景”!从赛事赞助到性价比碾压
动作频频,不仅拿下国内顶级综合体育赛事——全运会的电解质饮料赞助权,东鹏饮料拓展新场景的野心,藏在“补水啦”的营销布局里。翻查品牌动态不难发现,今年上半年,“补水啦”不仅赞助了苏迪曼杯、耐高联赛等传统体育赛事,更精准切入莱美盛典、斯巴达勇士赛等高线城市潮流运动场景。

莱美盛典现场,“补水啦”搭起了醒目的红色展位,除了免费试饮,还设置了“运动补水小课堂”,教练现场演示“每运动30分钟补150ml”的小技巧,不少学员边听边拿手机记,临走时还顺手带一瓶;而在斯巴达勇士赛北京站,泥泞赛道的终点线旁,工作人员穿着印着“补水啦”的速干衣,给冲线的选手递上冰镇的饮料,选手们拧开瓶盖时的“呲”声和满足的叹气声,成了最好的广告。这些场景精准击中了高线城市人群的需求:莱美覆盖千余家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健身俱乐部,斯巴达则是白领热衷的“圈层社交运动”,一场赛事就能触达数万潜在消费者。

“体育营销不是特殊路径,但选对赛事就能精准圈住目标人群。”品牌营销专家路胜贞点出关键。莱美盛典上,“补水啦”取代外星人成为新赞助商,这让青岛莱美教练葱沫既意外又觉得合理。今年年初,她工作的健身房贩卖机换上“补水啦”时,还特意在课上提了一嘴:"“新来的电解质水,比其他品牌便宜一块一。”没想到下课后,学员小周就抱着一瓶跑过来:“葱沫老师,真的好喝!上次练臀腿差点晕过去,喝这个缓得特别快。”更让她惊喜的是,没过多久,自己固定授课的4家青岛健身房贩卖机都摆上了这款水,甚至有学员专门选她的课,就是为了课后能方便买水。5月去北京参加莱美盛典时,她在签到处就被工作人员认出:“您是青岛的葱沫教练吧?我们收到反馈,您那边的销量特别好!”
性价比之外,东鹏的品牌积淀更成加分项。北京舞者陈梦对“补水啦”的记忆,始于一次狼狈的排练。那天她练爵士舞连排3遍,汗湿的舞服粘在身上,嗓子干得发疼,搭档递过来一瓶“补水啦”:“电梯里老播广告,试试?”拧开喝了两口,淡淡的果香瞬间缓解了喉咙的灼烧感,练完剩下的动作时,明显觉得没那么容易累了。从那以后,她的舞蹈包侧袋里总放着一瓶,“更衣室的贩卖机里有就买,没有就去楼下便利店,4块9一瓶,比买奶茶划算多了”。陈梦说,现在舞房里一半的人都在喝这款水,有新人问起时,大家都会说“东鹏的那个,老牌子放心”。当被问及是否介意品牌此前的“蓝领标签”,她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东鹏特饮和红牛不都一样提神吗?再说了,好喝不贵才是硬道理,谁还管以前谁爱喝啊。”
渠道为王!3200家经销商撑起场景渗透
“补水啦”能快速破局,更离不开东鹏深耕多年的渠道根基。截至2025年上半年,东鹏拥有3200余家经销商,覆盖超420万家活跃终端网点,更有30万台自有冰柜和数万名分销商组成的销售网络。北京朝阳路一家健身房旁的便利店店主赵哥,最有发言权。去年冬天,他看到来健身的人总问有没有电解质水,就给经销商打了电话,没想到第二天货就送到了,还送了一个定制的货架牌“运动补水首选”。更贴心的是,夏天来临前,经销商主动上门给冰柜调温,还补了一批冰镇的货。“现在每天能卖四五十瓶,周末能破百,有个常客每次练完胸都会来买,说‘冰的喝着爽,还能少跑两趟厕所’。”赵哥算了笔账,卖“补水啦”的毛利比其他饮料高5个点,光是这款水每月就能多赚近千元。
饮料行业的核心逻辑从来是“渠道愿意卖”。行业分析师肖竹青揭秘了东鹏的渠道密码:“别的品牌给终端的毛利大概20%,东鹏能给到25%-30%,还不算陈列费、冰冻费这些额外福利。”赵哥就拿到过这样的福利——上个月因为“补水啦”销量达标,经销商送了他一套夏季降温设备;扫码红包更是让顾客愿意买,“有个小伙子扫中了再来一瓶,之后每次都指定要这款”。肖竹青补充道:“东鹏特饮在小卖部、加油站跑通了‘铺货-动销-返点’的闭环,‘补水啦’直接复用这套体系,经销商不用重新摸索,只要把货铺进新场景就行。就像广州的王姐,以前只跟小卖部打交道,现在靠着这套体系,轻松拿下了健身馆的订单。”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认可这一优势:“东鹏依托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和完整供应链,再靠赛事赞助拔高调性,给补水啦的高速增长打下了基础。”
转型进行时:从“一条腿走路”到全场景覆盖
当然,新场景拓展之路并非坦途。上海运动爱好者奚文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常去的超级猩猩、Savage运动空间等高端健身馆,贩卖机里依然只有外星人、宝矿力,“问过店长,说进场费不低,东鹏还在谈”;在北京物美超市,“补水啦”被放在货架最下层,不弯腰都看不见。为了攻克这些“硬骨头”,东鹏的销售力度持续加码,一方面增派人手对接高端健身连锁,另一方面加大社区、校园场景的渗透。
上海某中学的体育老师李涛就发现,今年运动会的补给品里多了“补水啦”:“以前用的是进口品牌,今年采购老师说这款性价比高,学生反馈挺好,跑完800米喝半瓶,脸色都好看不少。”不过李涛也建议:“要是能出小瓶装就好了,初中生喝500毫升有点多。”

更激烈的竞争还在后面。今麦郎“快补水”、银鹭“多补水”等竞品纷纷跟进,从名称到定位都紧贴“补水啦”。如何在同质化赛道中保持优势,同时不流失传统蓝领客群,成为东鹏的新课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货车司机驾驶室的储物格,到健身房的前台货架;从中学运动会的补给箱,到便利店的冰镇冰柜,东鹏饮料用“补水啦”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场景突围。它没有刻意割裂“蓝领”与“白领”的界限,而是抓住了所有人“出汗后需要补水”的核心需求——张师傅跑车时的口干舌燥,李欣练BC后的喉咙干涩,中学生跑完步的面色潮红,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补水刚需。当一个深耕功能饮料市场多年的品牌,开始俯身捕捉这些具体而微的生活场景,用高性价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时,它的故事显然才刚刚开始。
你在健身房、学校或者便利店见过“东鹏补水啦”吗?运动后喝它有没有觉得解渴更快?如果出小瓶装,你会不会更愿意买?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体验~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