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重启第五套标准首家过会企业禾元生物上市,倚锋资本2016年入局,看中什么?
禾元生物上市,倚锋资本在2016年至2018年两次参与投资。
10月28日,禾元生物登陆资本市场,这家企业也是科创板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重启后的首家上会案例,同时,也是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公司。登陆资本市场后,禾元生物大幅高开,10月28日早盘,N禾元开盘涨202%。
6月18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宣布,为更好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其中的“1”即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且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更加精准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的优质科技企业。
图片来源:图虫
对一些高新技术行业而言,这可谓是及时雨。倚锋资本CEO朱湃向时代财经表示,“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正式获准使用后,投资者将从关注短期盈利转向评估管线价值,如临床阶段产品、技术平台、专利壁垒等,进一步推动资本向早期创新优质项目倾斜。”倚锋资本是国内最早一批专注于全球生物医药VC、PE投资的生物医药专业投资机构。
7月1日召开的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会议上,禾元生物IPO过会。倚锋资本在2016—2018年间两次参与禾元生物的投资,投中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的首家公司,倚锋资本做对了什么?
以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为核心
朱湃如此形容倚锋资本的投资策略,“始终以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为核心。”
投资禾元生物,朱湃称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他指出,团队在技术突破及市场应用层面综合评估后决定布局。他们认为,禾元生物提出的“稻米造血”路径,具备显著的商业化潜力,倚锋资本在系统评估全球重组白蛋白技术路径后,发现禾元生物的“稻米造血”技术具备临床价值上的突破性创新。
首先,人血清白蛋白的临床需求是刚性的,作为“黄金救命药”,从二战期间便广泛用于抢救失血性休克、烧伤烫伤、大型手术、肝硬化腹水等危急重症,其临床价值已历经时间考验。时至今日,需求依然强劲且持续增长。
在技术层面,禾元生物创新性地利用植物源重组蛋白技术,通过“稻米造血”,为打破进口垄断提供突破性解决方案,弥补国内市场空白。据倚锋资本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临床上使用的人血清白蛋白主要从人血浆中提取,且长期依赖进口,进口产品长期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
禾元生物作为重启第五套标准后的首家过会企业,朱湃认为,“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正式实施后,利好生物医药企业。”
他进一步分析,生物医药领域技术领先但尚未盈利的企业比较多,该政策为依赖长期研发投入的创新药企提供了关键融资通道,助力其提前获得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早对接资本市场,获取充足的资金支持研发投入与市场拓展,对于加速业务布局也十分关键。
他还补充称,对于医药企业来说,研发成果的商业化效率非常关键,上市后企业可通过募集资金加快核心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同时横向拓展新领域或纵向整合上下游资源。
医药投资是相当专业化的领域,进入门槛相对高。 朱湃认为,第五套标准明确鼓励“硬科技”,引导资本投向基因治疗、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这有利于激发行业创新活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同时,第五套标准正式实施能有效规避行业的低水平重复研发。
他还认为,第五套标准对于行业发挥协同效应也十分重要,该标准正式实施之后,上市后企业可借助资本优势开展并购整合或战略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同时,企业品牌效应与资金实力提升有助于吸引高端人才,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形成产业闭环。
倚锋资本CEO朱湃,图片来源:倚锋资本供图
“A、H”同步进行上市制度优化
作为医药行业的资深参与者和见证人,朱湃感触非常深,他直言,“A股和港股都有制度上的调整,对于医药行业创新及价值回归有指引性作用。”
首先,第五套标准使得未盈利的优质创新药、医疗器械企业可通过“研发里程碑+市场潜力”而非短期财务指标上市,有效缓解了生物医药行业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核心痛点。
更关键的是,这将让长期价值投资成为主流。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正式获准使用后,引导投资者将关注短期盈利转向评估管线价值,如临床阶段产品、技术平台、专利壁垒等,进一步推动资本向早期创新优质项目倾斜,对于专业化行业的发展颇有助益。
从制度创新来说,朱湃进一步分析,“第五套标准突破了传统的上市框架,开创性地允许‘0营收’企业上市,成为境内资本市场首次允许无收入、未盈利企业发行上市的制度创新,填补了我国资本市场服务早期科技创新企业的制度空白。”
其次,第五套标准以“市值+研发”为核心的新估值体系。上市标准要求预计市值大于等于40亿元,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等条件,推动市场从传统财务指标(PE/PB)转向以临床进展和技术稀缺性为核心的价值评估体系。
他认为,高市值门槛倒逼企业聚焦差异化创新,有效规避低水平重复研发,提升行业整体创新质量。
与此同时,5月6日,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进一步助力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请,并允许上述公司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倚锋资本认为,“科企专线”的开通,尤其助力具备国际化潜力的企业加速发展。据倚锋资本透露,目前所投项目中已有7家企业赴港上市,其中包括亚盛医药、拨康视云等创新企业。
朱湃认为,生物医药行业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传统上市流程可能无法满足其快速融资的需求。港交所开通专线后,可为符合条件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更快的审核流程,缩短上市时间,帮助企业更快获得资金支持。
二级市场火热带动一级市场投资
近期,A股及港股市场都十分火热,资本涌入热情高,特别是上半年港股创新药涨势凶猛,不少个股年内翻倍。
据Wind数据,截至10月27日收盘,创新药指数年内上涨45.40%。但与此同时,在2024年9.24行情启动前,医药行业曾陷入长达3年的深度调整,2021年6月末至2024年8月末,创新药指数下跌超50%,国证医药指数在上述区间跌幅更是超过60%。
朱湃表示,二级市场热度提升、流动性回归,也能带动一级市场投资,形成良性循环;二级市场估值回升将直接利好创新药企、Biotech公司的IPO和再融资(如18A港股医药公司),缓解此前融资寒冬下的现金流压力,特别是对于具备临床进展或出海能力的公司,将驱动其加速构建全球临床布局。
他认为,市场热度的提升对行业来说,短期将加速企业管线推进,而中长期来看,行业增长点或将集中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本土创新企业将通过license-out或海外临床参与全球竞争,逐步构建全球化的研发与商业化能力。第二,以AI制药、多组学诊断为代表的交叉学科领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如AI驱动的药物发现平台、基于多组学的精准诊疗方案等技术融合方向将有望重塑行业研发范式。第三则是支付端创新,在医保控费背景下,创新支付模式如商业健康险与创新药支付的深度绑定、按疗效付费等创新机制将加速落地,为行业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这也是从市场空间拓展、技术范式升级,再到商业模式创新的闭环,三者将共同构成推动生物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在创新药投资之外,朱湃认为医药行业中高端医疗器械和合成生物学仍旧值得关注。他认为,合成生物学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其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药物载体的靶向递送和治疗等领域均发挥重要作用。
他指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生物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合成生物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领域也将进一步拓展至生物制造、食品工业等多个领域。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