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杨振宁:我的人生走了一个圈

傅一波
2025-10-18 14:55:44
来源: 时代周报
一部跨越世纪的叙事,一个用学术、友情、爱情编织起的故事

2025年10月18日,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一年前,《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首映。首映礼上,生物物理学家王志珍与清华大学教授薛澜登台,朗诵《天真的预言》,那是杨振宁最爱的小诗:

“从一粒细沙中窥探世界,在一朵野花里寻觅天堂。掌中握无限,霎那成永恒”。

杨振宁在自己的雕像前

杨振宁的一生,是一部跨越世纪的叙事,一个用学术、友情、爱情编织起的故事。

学术:不对称里的追问

1922年,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是数学家杨武之。少年时代,他在战乱中逃难——从合肥到昆明,从书桌到防空洞。抗日战争期间,杨家租住的屋子被炸成废墟,他用铁锹挖出几本幸存的英文书,那是他与世界的最初连接。

在西南联大,他是黄昆、张守廉的同窗,三人被称为“物理三剑客”。那时,他写在笔记本封面上的一句话是:“科学,是信仰的另一种形式。”

少年时的杨振宁

后来,杨振宁赴美留学,与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交往密切,受到费米的很大影响。费米常带他走在芝加哥大学的校园湖畔讨论中微子问题,后来,费米回忆:“他不是在寻找答案,而是在追赶宇宙本身。”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物理学界对左右对称性的固有信念。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以破例速度颁发给他们,标志着两人在国际物理界的登峰。

此后,杨振宁与米尔斯共同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将局部对称性原则推广到非阿贝尔群,成为现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这一理论为未来多个诺贝尔奖发现提供了框架基础。

他用几十年生命,铺设起从宇称到规范,从对称到破缺的一条路径。

在中国物理事业发展进程中,他从不是旁观者——杨振宁是率先回国、为中美关系的破冰、为海外华人归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的人。

1971年7月15日,杨振宁由纽约飞到巴黎,顺利拿到赴中国的签证。“那时候只有法国航空公司有航班飞中国”,杨振宁说,中国变化实在太大了,“我记得穿越国境线以后,我在空中首先看见的,竟然是我读大学和离开中国前生活的城市昆明。”

他积极推动中国高能物理、凝聚态物理的国际接轨,协助建立多个国际水平实验室。

2014年4月,92岁的杨振宁做客浙江大学,他在演讲中评述自己的一生,在清华园的生活,西南联大的岁月,在美国的治学经历,以及2003年后回到清华居住的生活。“我的一生可以算做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

他也有审慎的一面:2017年,他公开反对中国立即兴建耗资巨大的强子对撞机,认为投入与产出比例不合适。他说:“高能物理的盛宴已过。”

友情:时代中的同道与对手

若科学是孤独的航行,那么友情便是一盏盏灯塔,照亮前路。

杨振宁在漫长岁月中,有几段友情深刻,也有几场裂痕。

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合作,是科学史上的经典篇章。两人携手在普林斯顿草坪上讨论、在讲堂上阐述宇称不守恒,他们共同打开了物理学的新天地。也在1957年10月,站上了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领奖台。当时,杨振宁年仅35岁,而李政道也只有31岁。

后来,杨振宁在接受记者访谈时被问及获得诺贝尔奖的感受,他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两人因理念分歧、署名纠葛而决裂。1962年之后,他们再无合作。后来在诺贝尔宇称发现五十周年会议上,两人甚至在学术报告中公开交锋。

这段友情如两颗并行的轨道,一度重叠,一度分离。但即便决裂,杨振宁仍曾在公开场合为他的另一名搭档米尔斯正名,对李政道留有感慨。他说,那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

同时,杨振宁的科学生涯中伴随许多大师:爱因斯坦、费米、奥本海默、泡利、丁肇中、戴森……这些名字,不仅在学术上与他交汇,也在思想上与他产生碰撞。

杨振宁参加演讲

奥本海默曾推荐他当接班人;泡利一度认为“宇称不守恒”理论非常离经叛道;米尔斯在历史呼应中长期被忽略,他则为其发声。戴森评价他为“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的卓越设计师”。

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名字渐次离场。派斯、崔曼、黄昆、斯诺……曾与他同行的朋友陆续辞世。每当他说“不在了”的时候,语气里常带一种孤独。

友情在他生命中,是光影相伴,有时明媚,有时淡去。无论时间如何消磨,他依然在回响中保留那盏灯。

爱情:公式之外的柔软

在那条用对称性与破缺编成的科学道路之外,他也有一段柔软的人生——关于爱,关于陪伴。

在杨振宁最初的计划里,他本来只打算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待一年的时间。但一个女生的出现,使得计划改变。

那是1949年的圣诞节,杨振宁在一家中国餐馆里,邂逅了自己曾经的学生——杜致礼。 此时距离两人在西南联大分开已经过去了整整4年。

许多年后,杨振宁回忆起这次相遇,他说:“我并不知道杜致礼到了美国,我是无意中走进那家饭店。我早到或者迟到,都将错过与杜致礼相见的机会,可命运之神安排我们在那一天那个地点相聚,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在那次见面不久之后,两人陷入热恋。每个周末,杨振宁都会坐着火车,去纽约与杜致礼见面。杨振宁在自己发表的论文后记里,公开向杜致礼表白:

 “最后我还是决定留下,因为我正在同杜致礼小姐谈恋爱,她正在纽约读书,而我从普林斯顿乘车,到她那里只需要一个钟头。”

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的教堂结婚,那一年,杨振宁28岁,杜致礼23岁。婚后的半个多世纪,杜致礼默默地支持他、陪伴他,从未刻意介入科学世界。夫妻一同经历他的荣光与争议。她去世于2003年。

杨振宁曾在采访中说,是杜致礼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港湾,是他身后最坚实的那一根支柱。

后来他的另一段爱情同样引人注目。2004年,杨振宁和还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就读研究生的翁帆领证结婚。彼时,82岁的杨振宁与翁帆年差54岁。社会的争议随之而来,但杨振宁却在许多场合保护着妻子翁帆。

在私下,他们也有温柔与诗意。他曾与翁帆深夜开车去火山看熔岩喷发;她在生日那天挽发换袍,唱起昆曲《牡丹亭》。他坐着听,笑意柔和。爱情在两人之间,是跨越争议后仍能保有的温度,是他在公式之外的柔软。

杨振宁和翁帆结婚后,有一个“杨-翁Studio”。他喜欢用镜头记录生活,两人出去旅游,朋友到家里做客,以及生活中遇到任何他觉得值得记录的事情,他都会自拍自剪,还要自己配乐。

杨振宁的一生,如三幕交错的戏:在事业中,他以理性丈量宇宙;在友情里,他与思想者共鸣,也经历疏离;在爱情中,他保有温柔的柔软。

走出人间,他留下公式、信件,也留下那张静坐的容颜。在历史中,他终究成为那只飞出雨林的鸟。他的一生,从不完美的宇宙中寻找秩序,也在无序的人世里保持清醒。或许再过百年,世界仍在他描绘的公式中运转。

而他,早已成为那道最简洁的方程——E=科学+永恒。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4款按摩抱枕试用对比:腰椎救星,还是“颜值大于实力”?
物理学家之外的杨振宁:两子一女皆成才,称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
曹德旺长子接手福耀玻璃,老牌闽商家族还在“子承父业”,晋江鞋王们热衷设信托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