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塘模式”全省首创!构建“以工代赈资产变村集体入股资本”新型收益模式
兴宁市叶塘镇以工代赈项目资产折股量化分红协议签约
10月14日,兴宁市叶塘镇举行以工代赈项目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签约仪式,富祝村、下径村、三变村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兴宁市全达实业有限公司、梅州市兴合动物无害化处理有限公司正式签订《资产折股量化分红协议》。这一举措标志着广东省唯一获批的2025年第三批产业类以工代赈项目进入实质落地阶段,其创新构建的“四位一体+利益联结”机制,为全省以工代赈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叶塘样本”。
资金落地:全省唯一产业类项目破局而来
在广东省2025年第三批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中,叶塘镇申报的“道路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以工代赈工程”成功获得750万元中央资金支持,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获批的产业类以工代赈项目。该项目突破传统以工代赈单一基建思维,聚焦农村道路、地下管网、灌溉设施升级,精准对接辖区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旨在实现“建设一处设施、激活一片产业”的叠加效应。
“项目谋划之初,我们组建专班深入行政村和企业开展‘双向调研’,既摸清返乡农民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需求,又掌握企业物流运输、环保处理的迫切诉求。”叶塘镇分管以工代赈工作的党委委员、副镇长廖子豪表示,这种“需求导向”的项目生成机制,正是其在全省众多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模式创新:四维联动构建长效增收体系
此次签约仪式的核心亮点,在于叶塘镇创新实践的“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赈济模式,这一模式较传统模式实现了从“短期赈济”到“长效振兴”的转变,让项目红利实现“长效续航”。
根据协议,项目建成后形成的道路、管网等固定资产将作为村集体入股资本,梅州市兴合动物无害化处理有限公司、兴宁市全达实业有限公司分别按照“每年2万+企业年报利润额的1.5%”“每年2万+企业年报利润额的1%”反馈给村集体,分红期限为5年。“这相当于给村集体办了个‘长效存折’,既能反哺公益事业,又能帮扶困难群众。”下径村党支部书记温一鸣算了一笔民生账。
示范效应:为广东乡村振兴提供新范式
叶塘镇的创新实践,正值梅州市被纳入国家以工代赈项目申报范围、实现全省历史性突破的关键时期。作为全省首个产业类以工代赈落地项目,其探索的“项目跟着产业走、资金跟着需求走、红利跟着群众走”机制,从“过日子”思维升级为“发展”思维,解决了项目“重建设轻运营、重短期轻长效”的难题。
“叶塘模式的核心创新,在于建立了‘群众务工得薪金、技能提升得本领、村集体持股得红利、企业发展得空间’的四方共赢格局,把乡镇制造业、养殖业发展,与维护地方社会稳定、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叶塘镇党委书记万耀明表示,下一步将总结叶塘经验,推动以工代赈与“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让更多项目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
目前,该项目正在开展实施前期准备工作,预计年底实现全面开工。项目将直接带动23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预计发放脱贫群众及其他低收入群众等重点群体劳务报酬340万元,实现群众、村集体、企业三方受益的良好局面。
(李浩 戴宇宇)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