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定义之外寻找意义

盛倩玉
2022-05-04 09:02:33
来源: 时代周报
青年节如期而至

人们喜欢青春,就像喜欢汁水日渐饱满的浆果、带着油墨香气的新书,和刚从豆荚里剥出的青豌豆。人们喜欢青春,喜欢那些还有新的发展,总是向前,永不退后的瞬间。

百年以前,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赞叹,“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 

青春备受赞美,只是我们似乎又来到一个青年价值空前膨胀的时代。注意力经济兴起,商家、机构的争相拉拢讨好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人奋力挤进年轻人的话语体系,青年似乎具备了巨大的话语权,却又不时遭遇舆论场的揉捏,被斥为幼稚与狂热。 

WechatIMG12634.jpeg

于是,青年一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歌颂,具备了空前的选择权利。当各色亚文化、流行趋势与消费热点填满日常生活,玩什么样的游戏、买什么样的潮鞋、去哪里打卡旅行,都可以成为定义自我身份、获得他人认同的途径。

另一方面,热点与流行不断更迭,越活越累和意义缺失却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真实感受。无休止的追逐不能带来持续满足,点赞评论与刷新下单无法真正使人治愈。如果内心困惑与需求不曾受到重视,人们感受到的只有更深的焦虑与倦怠。

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描述人是如何在这种短暂的满足和持续的无聊中来回摇摆的,“生活从吸引到吸引,从诱惑到诱惑,从吞下一个诱饵到寻找另一个诱饵,每一个新的吸引、诱惑和诱饵都不尽相同,似乎比之前的更加诱人。”

而被创造出的欲望一旦获得了满足,便失去了原本的吸引,如同被过度使用的玩具或频繁播放的唱片。于是越被满足,就越难以满足。外部眼花缭乱的消费选择,并不能解决内部缺乏坚强支撑的心理困境。

src=http---img3.doubanio.com-view-photo-l-public-p2416444563.jpg&refer=http---img3.doubanio.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jpeg

当倦怠与不安袭来,“摆烂”“躺平”开始流行,“拒绝”成为一种对抗裹挟的方式。从“社畜迁徙计划”到“拜拜啦一线城市”,近日“存够多少钱可以退休”的话题又在网络中引发青年人广泛探讨。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对“内耗”说不。走出亢奋与倦怠的怪圈,选择坚定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在学习和吸收中不断自我更新,保持好奇与热忱,揭示隐藏在平凡之中的那些不同凡响的事物。

那些在考场和自习室里奋笔疾书的,那些在职场不断进阶的,那些在运动场奋力拼搏的,那些在疫情防控、风雪边疆中挑起重担的,那些在上下班地铁上抓紧时间小憩的……都有在各自人生赛道里拼尽全力的年轻人。

行动驱散焦虑,既然已经开始,就慢慢把它做好。一边观察着这个时代的潮起潮落,一边坚定向前。如果生活足够充实,便不必专门追赶或是拒斥潮流。如果心中有了意义,便不再迫切的寻求外界为自己的定义。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914-61a4c4b3578845289206ab0ffeb9a1ca.jpeg&refer=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jpeg

塞涅卡说,当我们听从那些呼唤我们前往不同方向的人的嘈杂的呼喊和喧哗时,生命在歧途上消耗殆尽。而拒绝裹挟和倦怠的有效方式,不是放弃一切的被动躺平,而是主动掌控生活。消费、享乐之外,青年的另一重身份是创造。

值得赞美的,是那些尚未完全做成,但却能靠着强大的弹力从内里驱动的事物;即使有些粗糙,却是一种“一切都有可能发生”的鲜活状态。

在定义之外寻找意义,当代青年,不想再被别人告知应当购买什么、体验什么、拥有什么,而是想尝试自己能够做到什么、感受什么、创造什么。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跨界白酒后又卖零食,“烤鸭第一股”全聚德结束三年连亏,等来的却是跌停
股价应声跌停,归母净利润下滑超90%!昔日PE大佬九鼎投资,正被房地产拖累
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首批70家龙头和专精特企业聚集雄安中关村园区
“吉利公子”入主ST澄星首份完整年报出炉 业绩亏损逾六千万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