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绿地产公司朗诗:“一套住宅每年减碳3吨”

2010-08-12 04:38:34
来源: 时代在线网

本报记者 张睿 发自北京

“我们不是最大的公司,但我们是最绿的公司。”在7月28日举行的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峰会上,朗诗地产总裁、董事长田明用媒体对其公司的评价作为他演讲的开场白。

在这个仰仗城市化进程、只要有地有钱就几乎能赢利的粗放时代,像朗诗这样能够以“最绿”二字即概括出特性的房地产企业,实属另类。

迄今为止,朗诗共开发了20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绿色科技住宅项目,向南京、无锡、苏州、常州、杭州、上海等长三角区域的2.5万名消费者提供了节能环保的居住体验。这些住宅的综合节能率均高于80%。无论是开发面积,还是综合节能指标,朗诗都在业内遥遥领先。

用地产思想家冯仑的话来说,在绿色低碳地产领域,需要“学习朗诗好榜样”。

“学习朗诗好榜样”

 7月10日,朗诗地产在苏州的南门绿郡项目开盘之后的数天,当地媒体都报道出这样一则新闻—朗诗南门绿郡“劲销”:当天推出的2栋159套的科技华宅项目,追捧者众,甫一开盘即销出近百套,销售额超过2亿元。这个数据在观望情绪浓厚的市场行情下甚至有些“突兀”。

“整合国际十大先进科技系统的绿色科技住宅、地处南门核心圈、温度常年保持在20℃—26℃、湿度在30%—70%人体最舒适范围内……”显然,均价高达21000元每平方米的项目,没有靠降价取胜—朗诗打的是另一张牌。

在朗诗迄今开发的14个绿色科技项目的推介文案上,“地源热泵技术系统、封闭的水循环、混凝土顶棚辐射制冷制热系统、24小时持续置换新风系统……”这些拗口又专业的术语时常出现。

与之相对应的,除了“恒温、恒湿、恒氧”等居住体验外,还有朗诗地产引以为傲的节能减排功效:每建造一套科技住宅,就相当于二氧化碳减排3吨每年,节能折合约1000千克油;以一棵树平均每年吸收18.3千克二氧化碳计算,相当于种植大树164棵。

田明现在经常带着红外热成像仪看世界。也经常在公开的演讲中为听众呈示他拍下的建筑图片:普通建筑在红外热成像仪下往往一片通红,意味着散发出极多的热量;而节能减排的建筑,则能够看到一片绿色。“希望越来越多的同行能够用红外热成像仪看我们的建筑,然后用绿色的思维思考我们的建筑。”在7月初举行的博鳌·21世纪地产论坛上,田明如是说。

在地产界的思想家、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眼中,“绿是未来企业的贞操”,是“必须的”。在万通决定展开绿色攻势之后,今年的3月份,冯仑曾经带领了30多个人的团队,到朗诗“学艺”。曾经在地产界发起“新地产运动”时喊出“学习万科好榜样”的冯仑,易帜绿色地产运动时,又在行业树立起另外一个标杆儿—“学习朗诗好榜样。”

逼出来的“先行者”

南京起家、成立8年的朗诗,从第二个项目开始,就走上绿色低碳的道路。公司的“绿色元年”是2004年,其时已经进入国内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期,朗诗的选择显得脱离“圈地+圈钱”的“主流”跑道。

按照田明在公开场合的一遍遍叙述,朗诗确立了这条与众不同的战略路线,似乎是“逼出来的”。

2003年,公司成立没有多久,朗诗就拿到位于南京奥体新城的一块地,项目有3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拿到手上后很犯难。”田明回忆当时的抉择时称,作为一家1000万元起家的年轻公司,朗诗当时所有的员工加起来只有30多人,做过的项目仅有一个。而南京的新城周边当时已有诸多地产大鳄进驻,包括万科、中海、万达等等。

“朗诗拿到该项目后,怎么参与市场竞争,怎么可以将产品做好,当时内部讨论很激烈。”田明表示,曾经有人在内部说,干脆走低端路线,因为土地的成本不是很高,但同时也有人反对,认为打价格战打不过拿地成本更低的一些小开发商。“最后研究了很长时间,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我们做节能度和舒适度更高的差异化住宅,因此朗诗从市场竞争中开始走向了绿色地产之路,尽管当时对绿色地产几乎一无所知。”

结果项目一炮打响—36.8万平方米的南京国际都市街区,建筑节能率达到70%以上,全部是精装修成品房交付,最大的特点是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地缘热泵作为小区的能源供应方式,这个指标在全国的住宅小区里面是第一。

南京国际都市街区操作的成功,让朗诗在思考未来的发展之路时,逐步确立了绿色地产的发展道路。

“朗诗的管理层达成共识,通行的粗放型开发模式过分依赖规模扩张和土地增值,这个法宝在黄金期过后可能会失去竞争力。必须要转到靠产品支撑的增值模式上来。”朗诗市场营销中心营销总监马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作为主动选择的一种商业模式,朗诗凭借“消费者买账”和“政府补贴”,很好地处理了绿色低碳建筑带来的成本增加问题。

据马迅介绍,朗诗的绿色低碳产品,成本的增加是500-1000元每平方米;而其产品的售价比周边产品的均价大约高出30%。朗诗为购房者算过的一笔账也颇具说服力:购买绿色科技房子一次性增加的购房成本,在使用当中7-9年之间就能够完全回收,而且这还是在假定能源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做生意是为了增加收益。而我们增加的收益与传统模式不同,依赖的是绿色科技产品支撑的增值。”

另一方面,朗诗的绿色实践也获得了政府部门的青睐。“我们先后从政府部门获得相关补贴接近3000万元。”马迅表示。

朗诗·苏州国际街区获得我国建筑业最高水平的绿色认证—国家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三星评级,成为住宅建筑领域里,除万科之外国内仅有的另一家开发商。

朗诗的绿色主张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根据田明在7月28日的峰会上展示的系列数据,2005—2009年期间,朗诗的资产状况和销售收入一路提升。资产从2005年的8.3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63亿元;而销售回款金额则从2005年的2.5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46亿元。

“在2007—2009年三年里面,房地产行业平均销售毛利率是40%,朗诗是48%;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3%,而朗诗地产是30%;资产周转率行业平均水平是40%,而朗诗地产资产周转率是100%。”田明介绍。

全国扩张备战IPO

2006年后,朗诗相继进入南京、无锡、上海、苏州、杭州、常州,目前朗诗开发的绿色科技项目有14个,共2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分布于长三角的主要城市。

“在继续深耕长三角的同时,接下来,我们会向长江中上游、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进发。具体的目标是,“2012年进驻长江中上游地区,2015年前至少在环渤海和珠三角各落一子。”马迅对时代周报记者称,目前,在广州、重庆、武汉等地,朗诗已经派出先遣部队;土地拓展和科研的人力已经安排妥当;还同华南理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进行了匹配当地气候的系统的适配方式研究。

“至于具体地块的选择,我们一般要求不远不近,不大不小,干干净净。而城市选择上则倾向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在这些地方,消费能力、观念、理念和生活阅历使得消费者更容易接受绿色低碳的项目。”马迅表示。

据田明介绍,朗诗目前已经分别在上海和欧洲成立了建筑科技公司,并拥有研发设计院,同时在南京、海南三亚都有研发试验基地,分别进行冬季、夏季和全天候的研发及试验验证,并建立了多圈层的科研机构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圈层。

按照田明的计划:“朗诗今后将加大绿色建筑创新研发的力度,每年研发费用占集团销售额不低于2%,绝对值不低于1亿元。”

目前朗诗已经在备战IPO。“我们希望通过在A股上市,成为一家公众型的公司。”马迅称,“公司管理层一直希望上市之时,投资者认为我们是一家绿色的高科技的公司,而不单纯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

今年3月,朗诗宣布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气候中和网络”项目,承诺并努力在2020年成为碳中和企业。成为来自中国的第四个“气候中和网络”成员,也是中国首家加入该项目的房地产企业。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从豪车专属到国产电车标配,后轮转向真的让转弯更简单了吗?
因3亿欠款,凯撒旅业起诉前大股东海航,青岛国资入主后加速扩张
东北证券去年自营业务收入大增超2倍,沪深交易所首发保荐项目连续两年挂零
三六零2023年报:经营性现金流同比提升65.84%,近两年复合增速达136.26%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