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巫毒经济学”

2009-08-11 10:40:14
来源: 时代在线网

信仰减税魔法的老式“巫毒经济学”已被文明的论述所摒弃。如今,还信奉减税能刺激生产和投资这一理论的只有古怪的人、装懂的人和共和党人。

但是,最近的新闻报道显示,许多有影响力的人,包括美联储官员、银行监管人员,而且可能还有奥巴马政府的成员,已经变成了一种新式“巫毒经济学”的信徒:他们相信施行精心设计的某些金融规范,就可以让行将就木的银行起死回生。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先描述一下一个假设的银行,就叫它哥谭集团,或者简称哥谭(哥谭是纽约市的别名)。哥谭在账面上有2万亿美元的资产和1.9万亿美元的负债,因此,它的净资产是1000亿美元。但哥谭资产有相当一部分,如4000亿美元,是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以及其他不良的垃圾资产。银行如果出售它们,最多只能变现2000亿美元。

因此,哥谭是一个僵尸银行:它仍然在运作,但事实却已经破产了。它的股票还不能算是毫无价值,其市值仍有200亿美元,但那完全建立在股东会获得政府紧急救助的希望上。

为什么政府要救助哥谭呢?因为它在金融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当雷曼兄弟未得到政府救助而破产时,金融市场遭受冻结,世界经济一连好几周挣扎在崩溃的边缘。既然我们不希望这种窘境再次出现,就必须保护哥谭,让它继续运作下去。但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政府只需要给哥谭几百亿美元,就足以让它恢复偿债能力了。这对哥谭目前的股东们来说当然是一份大礼,也会鼓励银行以后继续从事过度的冒险。

较好的办法是,政府仿效在20世纪80年代末政府对付僵尸储贷机构的做法:没收垂死的银行,将股东扫地出门。然后将其不良资产移交给一个特殊机构—清债信托公司,替银行偿还足够债务使其恢复偿债能力,再将整顿好的银行卖给新主人。

然而现在有流言称,政府的决策者们不愿采取上述两种办法,而倾向于一种折衷的办法:将私人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不良的垃圾资产转到一家公有的类似清债信托公司的“坏银行”或叫做“汇集银行”,但是在转移不良资产之前不没收银行。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主席希拉·贝尔最近对此作法描述道:“汇集银行将以公平价格收购这些不良资产。”但什么是“公平价格”呢?

在我上面所讲的例子中,哥谭集团是破产了的,因为其账面上指称的4000亿美元垃圾资产实际上只值2000亿美元。政府想收购哥谭的不良资产使其得以恢复偿债能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必须支付比私人买家高得多的价格。

现在,或许私人买家并不愿意支付与这些不良资产实际价值相当的价格。贝尔女士说:“这类资产有些我们还没有任何合理的定价。”但政府是否应该宣称它比市场更了解那些资产的价格?是不是只要按所谓的“公平价格”来收购,无论“公平价格”意味着什么,就足以使哥谭银行恢复偿债能力?

我怀疑的是,决策者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正准备用挂羊头卖狗肉式的诱饵推销法:这项政策看似在清理储贷机构,名义上是以“公平价值”收购不良资产,但实际上却是用纳税人的钱给银行的股东们送大礼。

为什么要如此拐弯抹角?答案似乎是,美国政府仍然非常害怕国有化这个名词。事实是,哥谭集团及其姐妹机构已归国家照顾,全靠纳税人支撑。但没人愿意承认并执行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即政府暂时直接接管。新的巫毒经济学也因而受到欢迎,正如我所说的,该理论宣称,精心设计的金融规范可以令银行起死回生。

不幸的是,倒退回迷信时代的代价可能非常高昂。但愿是我错了,但恐怕纳税人又要吃大亏了,而我们得到的将是又一个行不通的金融救援计划。

李莉莉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产能过剩叠加价格战,锂电负极企业钱难赚,货难出
监管能见度 | “科企16条”政策破冰,IPO新股发行回暖可期
业绩变脸股盘点|康力源上市首年扣非净利同比下滑16.99%,产销量双双同比跌超25%
财务风险预警丨年内股价已跌30%!箭牌家居增收不增利,警惕盈利能力持续恶化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