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广东拥有更多优势

2017-07-06 14:40:54
来源: 时代周报
参与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广东有地域优势,也有历史优势,多年的广交会是联结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纽带。

时代周报记者 陆璐 发自深圳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四年后,即将进入新的推进时间表,但日益兴起的反全球化浪潮、复杂的地缘政治、与沿线国家的现实差异等不确定因素,令来自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与思想闯关显得尤为必要。北大汇丰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深圳成立了。

6月14日,中心召开成立大会,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非官方智库,原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帆全职加盟,担任中心主任。研究团队的强阵容引人注目,核心成员包括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刚,中国银行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徐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学术机构等共20余人。何帆透露,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将包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状况、全球宏观经济、中国对外投资、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及国际战略。

“跨学科与独立性,再加上北大汇丰的品牌和市场灵活的体制,我觉得研究中心大有空间可为。”巴曙松表示。他认为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落地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研究,“只要稍微做做就能有创新。”企业则希望借此将其中的商机看得更加清楚。“过去30年,全球最大的经济事件恐怕并不是移动互联网和硅谷,而是中国城市化。我们用人口分布、储蓄率、出口竞争力和工业化速度4个指标衡量城市化速度,发现比中国排名靠前的7个国家都是海上丝路沿线国家。”万科高级副总裁、首席研究员谭华杰认为,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增长极,落在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身上,“从企业发展角度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蕴含重大机遇。”

据透露,目前该中心正着力完成《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季度报告》《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规划》《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支点国家、支点城市实地调研报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案例库》《中国蓝色经济展望》等广受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研究项目。作为研究中心从酝酿到落地的发起人与领头者,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日前接受时代周报专访。他表示,研究中心将始终秉持相对独立性:“不关心具体建议被决策层采纳的数量,也不会为了生存‘放低身段’研究小项目。可能更多是提供一些不同意见的研究。”

立足深圳,放眼海洋

时代周报:目前在全国各地的高校和政府机构里,成立了多个挂牌“一带一路”的研究所。北大汇丰海丝路研究中心有什么不同?

海闻:和其他“一带一路”研究院所相比,主要有四个区别。第一,我们是中央和地方的结合。目前大多数研究院的分布,基本上中央的在北京,各地的在当地,但我们既扎根深圳,同时又是作为北京大学拟筹建的“一带一路研究院”的南方分院,所以既有中央的高度与宏观,又能深入到地方实际研究中,对深圳企业等地方情况也有深入了解,目前这类智库还不是很多。第二,我们希望北大汇丰海丝路研究中心能够更加超越。我对中心的要求是不需太急功近利,不需太多去关心我们为决策层提了多少建议。有些研究机构作为智库,很在乎他们送上去多少建议,得到领导多少批示。我们不把这个作为目标,而是希望能围绕一些重要的议题,做一些深入长远的研究。当然这只是一个说法,因为别人也可以这样说,最终还是要看研究成果。第三,我们相对独立。既不是政府的也不是企业的,企业有时候主要考虑的是自身利益,政府有时候会受到一些其他政策的影响。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发表一些不同意见。另外我们也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不用为生存而去做一些偏离主旨的研究。还有一个特点,我们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而不仅仅是一个“所”。我们的研究人员由多方面构成,不仅仅是研究院固定的专职人员,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平台。

时代周报:研究中心在成立之后,将最先研究哪些议题?

海闻:中心会先着力完成《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规划》、《海上丝路沿线支点国家、支点城市实地调研报告》以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案例库》等几个题目。这些题目的受关注度最高,也最紧迫。具体研究安排全部交给由何帆牵头的研究团队,我作为商学院院长,更多只是给他们一个方向。

时代周报:你曾表示研究中心的定位是“立足深圳,放眼海洋”,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立足深圳”的内涵?

海闻:实际上有两个含义。一方面北大汇丰商学院的总部在深圳,而且中心的主要研究力量也在深圳。另一方面,既然叫“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要聚焦的还是中国和海上丝路沿线国家之间关系的研究,比如东盟、南亚、西亚和北非等地区的国家。虽然苏州、泉州和上海也都在讲,但深圳实际上是南方向海上丝路延伸最重要的一个城市,也是中国跟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进行经济往来最重要的城市。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在研究相关议题时,也会更多关注深圳的参与可能性。

“一带一路”应推动互相开放市场

时代周报:研究中心在深圳成立,带有广东基因。现在全国19个省将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规划建设。在构建广东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新型经贸合作关系中,广东有哪些优势和挑战?

海闻:首先,广东有地域优势,处于中国最南面。此外广东还有历史优势,本身就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和各个国家的商贸往来一直比较密切,再加上广东和东南亚本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人脉、经济,广东有大量华侨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另外,广东多年来举行的广交会,是一个联结海上丝路沿线国家非常好的纽带。总体来说,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和其他省份相比,在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有更多的优势。

现在非常具有挑战的是,怎样把中国的发展和沿线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海上丝路建设中,需要思考如何实现双方利益的共赢,得到沿线国家民众的认可。

时代周报:中国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间互动?

海闻:不仅仅是需要更多民间互动。我们在涉及对外投资和经贸的过程中,要为这些国家的发展和就业创造条件。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全球化的引领者,人家对我们的预期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况下,国际合作不仅是为了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还要承担一定的国际社会责任,帮助这些国家发展。比方说在贸易合作中,就不能只考虑我们的出口,还要考虑怎样可以从这些国家进口;我们去投资,不能只考虑这些投资是否有回报,还要考虑到对这些国家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这些国家就业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帮助。如何考虑这些关系,是企业走出去的一个挑战。

时代周报:为营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应该重点从哪些方面与对象国开展积极互动?

海闻:中国要和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形成经济共同体,为此正在努力。目前来看,和海上丝路沿线国家主要是投资贸易合作层面的互动,更多地积极地互相开放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这是很重要的。在经济方面有了更多合作以后,才可以从制度方面获得更多协同。

时代周报:目前,在布局海丝沿线地区的海外战略性投资方面,进入的资本大多是央企,而广东的优势在于民营经济发达。如何激发民营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在政策和体制机制上可以有哪些完善?

海闻:首先要让中国的民营经济长大。实际上,国外的事情也是国内的事情。如果国内的民营企业都很小,那更不可能走出去。通过兼并重组,或者其他制度上的鼓励,只有让中国的民营企业有更多的发展和更具竞争力才是最根本的。比如华为,长大了,因此就有本事出去了。所以,民营企业要在“一带一路”中发挥更多作用,第一,要通过一些政策,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让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第二,在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方面,可以提供更多制度便利,比如提供更大的担保和支持力度。第三,政府部门需要做一些企业出海的指导。我记得早年美国政府官员到中国访问时,会带一些企业家过来。中国工商等政府部门组团出国访问时,也可以组织一些有兴趣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帮助他们去海外建立一些联系。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