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出海 追赶“最后的1%”

2017-03-14 04:05:09
来源: 时代周报
“这台4500吨位的压铸机已经组装完毕,正在调试,投用后将成为世界上最重的压铸机。”

时代周报记者 陆璐 发自佛山

“这台4500吨位的压铸机已经组装完毕,正在调试,投用后将成为世界上最重的压铸机。”广东顺德,伊之密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厂房内,监事于壮志指着眼前高约10米的“庞然大物”说道。这台机器出自伊之密和美国百年企业HPM联合研发团队之手,研发历时一年多。而他所说的客户,是北美知名汽配企业Walker Die Casting。

不足30公里外的陶机制造商科达洁能,海外事业部总经理钟应洲正在为非洲塔桑尼亚的合建项目奔忙。

尽管早在十多年前,就陆续有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销售产品或投资建厂,但总体规模较小。近两年,企业出海进入加速期。根据商务部数据,2016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对外投资11299.2亿元,同比增长53.7%。

在“一带一路”政策推动下,众多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3月11日,商务部部长钟山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介绍,2016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达145亿美元,在沿途20多个国家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正在稳步推进,累计为这些国家增加了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搭乘政策东风,更多“中国制造”跟随“中国建造”走出去。

“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注册的公司数量有2万左右。尽管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领域以国企为主,但民企大约占到总投资主体的72%。”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信息中心主任李志刚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墙内不足墙外补

尽管在国内稳坐行业头把交椅,但科达洁能的2015年过得并不轻松。

靠生产陶瓷机械起家的科达洁能,上世纪90年代曾依托佛山这个中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迅速壮大。2011年收购竞争对手佛山恒力泰后,结束了国内陶机企业“三分天下”的局面。没料到的是,随即遭遇了市场寒冬。科达洁能财报显示,2015年其建材机械板块的营业收入同比减少29.29%。

“主要是受下游陶瓷企业影响。由于低端产能过剩加上环保压力,那一年佛山大量陶企或倒闭或迁出。作为产业链上游企业,我们自然受到冲击。”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恒力泰总经理办公室主任陈添用“冰点”来形容2015年的市场环境。

这时,自2003年就开始接触出口业务的科达洁能,在印度、中东、非洲等区域的海外销售却出现了高增长。科达洁能2016年半年报数据显示,1-6月实现海外收入6.34亿元,同比增长126.76%,实现了“墙内不足墙外补”。

在科达洁能董事长边程看来,海外建陶业务还大有可为。“意大利的陶机企业占了国际市场130亿-140亿元的份额,其出口比例远超内销。我们的出口却仍未占到总体销售的一半,国际市场空间巨大。”

为深挖这个巨大的空间,科达洁能开始尝试“合资建厂+整线销售”的新模式。2016年,首个合作投资的肯尼亚陶瓷厂,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受此激发,科达洁能又在非洲启建了三个陶瓷生产基地。

在制造业民企密集分布的珠三角,科达洁能的海外飘“红”并非孤例。专注模压成型装备制造领域的装备供应商伊之密,2016年总营业收入增幅达23%,总利润更是翻番。

“欧美高端市场逐步打开,在这些地方的销售利润率要高出国内市场5%。”伊之密注塑机事业部总经理张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011年,伊之密成功收购HPM的全部知识产权,借力技术和品牌渠道切入北美市场。

关键那把“钥匙”

2013年,江金洋接手恒力泰机械在中东、非洲区域的销售总经理职位。近两年,和她做生意的中国人明显变多了。“中国人在当地建厂,我们为他们提供设备。”江金洋介绍。

抛开“一带一路”政策优势,她认为,产品技术过硬和刚性市场需求增加才是海外市场回暖的主要原因。“无论是东南亚还是非洲,都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爆发期,这意味着他们对机械装备的需求同样如此。” 

然而,看似黄金期的出海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尤其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

“摆在企业面前的第一道大关,是如何处理和当地政府的关系。陌生的当地文化和法律环境、融资渠道和市场研判个个都是关卡,稍有不慎,企业便有可能折戟海外。”李志刚称,去年,一个他熟悉的上海企业在老挝首都万象投资了一个超十亿元的房地产项目,直到一排排商品房即将竣工,他才了解到当地人没有住高楼的习惯。

在谋划布局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将熟悉当地文化和法律环境、可信赖并具备国际化视野的管理人才,看做是打开局面的关键钥匙。

但这样的人往往难找。以伊之密为例,该公司在收购HPM的全部知识产权后,最初获得的只是一个品牌和一大堆技术资料。后来通过聘用HPM原工程师Bill,才得以请回HPM退休总裁Walliam Flickger,并在当地重新组建运营团队。

最难跨越的1%

一脚跨入海外,在克服了人才缺乏、文化差异等诸多障碍之后,悬在众多制造业民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来自国际一流品牌的挤压和竞争。

一个事实是,尽管在国内已占据绝对的市场地位,但大多数中国制造型民企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中低端位置。其出海路线也多是“农村包围城市”—布局东南亚、中东、拉美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欧美高端市场少有涉及。

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亦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据江金洋介绍,在中东和北非市场,来自意大利的萨克米、B&T、维高等陶机装备巨头是最大的竞争对手,总体规模为200亿美元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这些品牌占据了2/3。

家电制造行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名空调行业人士以美的为例分析,虽然美的已是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商,并在全球设有18个子公司,但这并没有改变其处于行业中端位置、以贴牌加工为主的局面。一份美的集团内部数据显示,2016年美的智能空调海外总销售额达192亿元,其中自有品牌占24%。在智能空调界,40%左右的高端市场由日本空调制造商大金占据。

陈添也承认,竞争对手的技术沉淀确实更加深厚,尤其在关键零部件和产品的质量、材质、稳定性等方面。而过去几年,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

“过去几十年,中国企业通过活跃的市场需求和技术买进,迅速赶上了欧美企业99%的技术。但最后这1%的差距,要花的努力比那99%还要多。”陈添感叹道。他认为,中国品牌要实现在国际市场上质的跨越,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这1%是关键,也是瓶颈。

“要破解这1%,关键还是核心技术研发。”陈添补充道。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东北证券去年自营业务收入大增超2倍,沪深交易所首发保荐项目连续两年挂零
三六零2023年报:经营性现金流同比提升65.84%,近两年复合增速达136.26%
文创冰淇淋圈粉年轻人,伊利“须尽欢”联名长隆一口气推8款新品
进击的“股神”!国轩高科去年炒赛力斯赚1.43亿,今年一季度扣非利润仅1060万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