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议题]游爆日本:旅行背后的生存法则

2015-05-05 03:58:19
来源: 时代周报
这边厢,日本首相安倍访美,“用向美谄媚逃避为侵略道歉”引起了中韩等国的强烈不满;另一边厢,却是“小长假”火爆的赴日旅游热潮。

“五一”前后,两则看起来颇有“违和感”的新闻,同时牵动了敏感的国人神经。

一是四月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访美期间,受邀于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演讲。这是日美关系史上的第一次,“迄今为止日本首相获得的最高礼遇”。不过安倍在演讲中并未使用“道歉”(apologize)而是用了remorse(懊悔)、repentance(悔恨)等词。这自然引起了中、韩等国的强烈不满。比如,《环球时报》的评论怒斥“安倍用向美谄媚逃避为侵略道歉”,央视评论则质问:“安倍访美结束 我们要警惕啥?”在这些报道和评论下面,不出意料地涌动着中国网民愤怒的反日声讨浪潮。但另一边厢,却是“小长假”火爆的赴日旅游热潮。据统计,五一期间,中国公民出境游人数比去年翻番,日本则名列目的地前三。在腾讯网,一个题为《中国游客五一日本疯狂购物》的拍客视频,获得超过百万的点击。视频中,一位女游客不无得意地说:“看上的都买了!”这一场说走就走的去日本旅行,风潮裹挟的,是逐步中产化的人群,对于生活品质、审美和商业与工业升级的种种期待。

而游爆日本的事实则说明:现实主义在中国从来就是最重要的一条生存法则。




搁置争议,你卖我买

余岭

自2015年初以来,火爆的中国游客在日本社会中引起了强烈震动。首先是春节,赴日观光的中国游客达39.5万人,直接拉动日本百货店月销售额在2014年4月消费税增税后首次出现上升。疯狂抢购的盛况让日本人简直无语以形容,只好创造了一个新词“爆買い”。紧接着是樱花季,中国游客人数再创新高,日本人又发明了“爆花見”、“爆宿”,来形容“中国人杀到”(《日经新闻》标题用词)后挤爆赏樱花胜地、酒店人满为患的情景。

这种热潮其实早已出现。我曾在2014年11月初赴日旅游,当时并非旺季,但所到之处,声声入耳的依然是中国的各地方言。在京都著名的清水寺旁历史悠久的小街市上,正准备去和几位漂亮的和服女士合影,走近了一听对方说的是地道的四川话!

当我走出横滨海关,准备登机回国时,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满载而归的中国游客形象:手里拎着一个象印牌电饭锅(不能托运,怕摔坏),背包里除了各式手信之外,就是一个拆了包装的索尼微单相机(为了过中国海关时不被收税)。已经托运了的超大行李箱里,则被塞满了药品(其实大部分是日本所谓的“汉方药”)、化妆品,以及临走前半小时冲到刚刚开门营业的“无印良品”斋心桥店,随手搜罗的一大堆衣物。

日本,这个中国人有着复杂情感的近邻,为何突然成为中国游客的最爱之一?

从两国人民的相互观感来看,可以说再糟糕不过了,双方似乎都认为对方是“恶邻”。在皮尤中心的“全球态度调查”项目(Global Attitudes Survey)中的“中国形象”部分,日本人近十年来对中国的评价都很低,持积极评价的比例基本上在30%以下。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中日国家层面的紧张情绪比起以前来说还是有所放松的,这直接提升了中国民众的访日热情。2012年秋“钓鱼岛国有化”后中国爆发反日大游行,赴日旅游人数随之暴跌。此后,中日之间没有出现如此紧张对立的局面。在签证、税收、汇率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从2013年9月开始,访日游客又逐渐回升,并最终出现了前文所描述的 “爆买”、“爆宿”场景。

过去几年,日本陆续放宽对中国访日旅客的签证条件。2010年7月1日,中国个人旅行签证申请者年收入从25万元大幅降至3万—5万元。2015年1月19日起,日本放宽对中国访日旅客发放多次出入境签证的条件。一是对过去3年有访问过日本的中国旅客降低收入标准,二是把限期3年延长到5年,让更多非高收入的访日中国旅客也能更自由地出入日本。

在税收政策方面,2014年4月,日本17年来首次上调消费税,由5%增至8%。安倍的做法被认为是“自杀”,原定于2015年10月第二次上调消费税至10%,最后决定推迟18个月至2017年4月。实际上,为避免对外国游客的不利影响,日本在2014年10月1日起就针对外籍观光客扩大免税对象商品,除原本就列为退税项目的服饰、装饰品、家电产品、皮包、鞋子等商品外,新增食品、酒类、香烟、药妆品等退税项目。并且,每人每天在同一店铺购买,消费金额在5000日元以上即可退税。

更为重要的是,最近两年,日元大幅贬值,从一美元兑80左右日元,到暴跌至现在的120日元左右。人民币兑日元,也相应从12左右升到20左右(即5元人民币可以换100日元)。这使得原本具有强大购物欲望的中国游客掏起腰包来更加豪气。中国大陆游客人数虽然位列台湾和韩国游客之后,但购物支出比例却是前两者的数倍。据统计,中国大陆游客有高达55%的旅游开支都用在了购物上,人均购物花费达12万日元,韩国人的购物花费只有2万日元,占总开支的26.5%,而美国人的购物开支比例则仅有13.8%。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日本对香港的“替代效应”。就近距离的出国出境游而言,富起来的中国人这些年早已经去腻了香港,香港的吸引力除了购物之外所剩无几,更何况香港的价格优势在火爆的网购面前也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相比之下,日本就更加凸显了其巨大的购物和观光吸引力。以前,大陆人是去香港买日本原产的日本货,如今则是直接杀到日本去买原装货了。

在腾讯的拍客视频中,一位老伯说,(日本人)蛮善意的,很尊重我们,他愿意“花钱买放心,花钱买尊严”!

回到议题开头的两个违和场景,有一句话最能概括其戏剧性:“小日本的东西就是好!”(想象一下,这句话从多少中国游客的口中说出来)嗯,搁置争议,你卖我买,挺好。现实主义的生存法则,在中国从来就是最重要的一条政经规律。

作者系媒体人、学者





——世相——
 

去日本旅行的三个面向

时代周报记者 刘巍 发自广州

无处不在的精良设计、高品质电饭煲和先进大小企业,代替了樱花、富士山以及“岛国小电影”,成为中国赴日旅行者心目中的日本新印象。

低汇率时段“东西便宜又安全”虽然是赴日旅行风潮形成最重要的一股力量,但风潮裹挟的,是逐步中产化的人群,对于生活品质、审美和商业与工业升级的种种期待。

深巷中的日本文化

2014年秋天第一次到日本,所见的设计和产品质量都超出了吴语的想象。以前他只知道日本的汽车、电器质量很好,去了之后才发现“所有东西质量都很好”。

更重要的是,所有目见的东西,几乎都设计精美。让吴语大开眼界的是,即便是路边的电线杆小广告,拍下来都可以算城市艺术。而唐宋文化在日本的留存,也让吴语这个文艺中年感觉亲切又舒适。

让他觉得特别舒适的还有日本的井然有序。对于一个自认为“特别内向”的家伙来说,从市井又吵闹的广州抵达人人各守其道的日本,仿佛从炎夏的户外突然冲进了空调房。

由于第一次去的印象极好,两个月之内,吴语和太太第二次去了日本。相比第一次跟团从富士山到长野的走马观花,第二次,他们能够钻进各种巷子,找到原创设计师品牌小店去看个性设计,也发现不少买手店就开在小巷子里。

对于作为时尚行业从业者的吴语和吴太太来说,日本服装设计“东方禅意+西方版型”、还能适配东方人的身体,是他们一直以来深入探究的对象—吴家自己也做原创设计品牌,出品的成衣上,不时可见日本小清新和浮世绘等元素。

其实吴语多年来一直仰慕日本文化,“以前没去是因为一直在忙自己的公司”,现在公司各方面上了轨道,他有时间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吸收、创造和提升。

吴语从日本买了很多衣服,但强调是“工作需要”。山本耀司、川久保玲等牌子显然必选,“很多都很便宜的,有些都只要1000多块”。

从日本回来后,吴语原本接近挨踢男的整体造型,先加上了帽子,又加上李宗盛款的胡子,但他坚决否认这跟去日本旅行有任何关系。

再过数日,吴语将第三次造访日本,再去深入看看各色设计师服装,再与各路供应商谈谈合作。

不用在“顶级保养品”和钱包之间左右为难

作为一位年入20万左右的白领,日本作为购物地的存在让她再也不用在“顶级保养品”和钱包之间左右为难了。

“买买买”是李梅梅日本行程的最好概括,接近3万元的信用卡账单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4000多元一只的电饭煲帮人带了两个,其他的,主要就是李梅梅自己要抹在脸上的东西。有一款护肤品据说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参与开发的”,将世界上最好的烧伤修复成分添加其中;而另一款,李梅梅相信它是用“鲸鱼身上的成分速冻后加工而成”,由于产量稀少和日本社会“先供给自己”的惯例,只在日本能买到。

在被导游带去的多家免税店里,李梅梅都买得相当顺利:导购大部分是说中文的,不少是留学生。只不过,她需要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胞们拼手速—这些免税店里的顾客也有九成是中国人。

李梅梅拉着行李箱扫空了三家免税店的雅诗兰黛眼部护理,一共抢到了十来套。回国后,这些眼部护理迅速地被闺蜜们哄抢一空。

北海道海鲜的新鲜程度和实惠也让她印象深刻,那些活的章鱼和鲜美金枪鱼入口的美妙感觉,和超市里折合人民币只要200多元一只的澳洲帝王蟹,在她的朋友圈里图文并茂。

2015年元旦抵达东京的李梅梅看到了那个冬季的初雪,她认为这是好运。

伴随初雪的则是日本女中学生们直接裸露的大腿。再听导游讲述“幼儿园不让小孩穿裤子”的故事,让一向勤奋又自我要求颇高的李梅梅感慨“这真是一个从小时严苛教育人的国度”。从日本回来,她也开始在广州的冬天裸腿,但并没有坚持太久。

李梅梅准备再去日本,7000元左右的食宿交通费用,“让朋友们分头认领点代购额度就行了”。的确,周边个个都希望她再去日本帮忙买,一定比例的代购费大家也根本就视为理所应当。

精致的小企业

与外企高管廖慕凡一起去日本旅行的,是一群国企中层和中小企业主—这是广州某企业家协会组织的会员活动。除了东京购物、京都赏景,另一个重头戏就是在东京大田区的“中小企业开放日”去参观。

这是由日本的地方政府和工业协会主导的定期不定期活动,即便外国人,只需要事先登记就可以照日程表按图索骥,自行参观。

坐车抵达之后,廖慕凡见到的是井字形街道和散落的一栋栋小平层、小别墅—他原本想象中的“工业区”不见踪影,惊讶中他逐渐确认:这里的企业和居民区就是混在一起的。

从站在道路旁负责发放资料的当地工作人员手里拿到地图,廖慕凡走进了他需要去的“小别墅”,他才知道日本的“小企业”是什么概念:十来个人,小小的屋子,只做设计和技术研发,这里最多进行产品装配活动,有污染或者需要大量人力的生产加工环节早已移到此区域之外。

但小归小,却精致。此次廖慕凡他们确定参观的企业,多数是科技企业。四家让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企业,一家专门做高科技纺织面料印染,一家开发3D打印技术,一家做汽车模具和精密刀具模具加工,还有一家做集装箱等移动仓储设备。

廖慕凡对日本制造业的认识也被刷新:他原本一直以为精密刀具只是工业强国德国、美国的强项,此时方知日本工业也已经在“精美设计”的印象中默默成长到如此高度。

这些高端小企业一开始的市场定位就是面向全亚太甚至全球,合作对象则有大象也有蚂蚁。这让廖慕凡深深感受到了是日本产业链的精细分工。

“也许我们的国家,还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淘汰和升级,才能到这样吧”,廖慕凡说,有机会,他愿意也来一次这样的德国游。

(应采访对象要求,吴语、李梅梅、廖慕凡均为化名)




——数据——

赴日旅游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上市银行中收增长遇瓶颈:25家银行去年缩水约500亿,卖保险也不香了
靠技术说话、用智能化改变生活,九号业绩大增背后:驱动行业的跃迁
理想汽车刘杰:MEGA上市遇冷是个警醒,内部调整最短需要一年
东方财富被王牌业务拖累?一季度天天基金收入下滑超三成,研发投入仍增长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