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侯金龙:全球最大“光储直柔”近零碳园区预计2022年投入使用

2021-12-03 12:35:44
来源: 时代在线

12月2日,在华为科技信任峰会(TrustInTech Summit)上,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侯金龙发表“技术创新,共建低碳智能社会”的主题演讲。

他表示,智能化、低碳化是未来三、四十年的两大确定性发展趋势。智能化需要数字技术,低碳化离不开电力电子技术,全球能源产业正从资源依赖性走向技术驱动型。

  侯金龙在华为科技信任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侯金龙与来自全球各界的行业领袖,共同探讨在碳中和时代下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环保、民生保障、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挑战与应对之策,包括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创始人及主席Neil Bush,巴黎和平论坛主席、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Pascal Lamy,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William Nordhau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前电子医疗临床主管、顾问麻醉师Peter Curry,东盟副秘书长H.E. Satvinder Singh,富兰克林研究所费尔斯天文馆馆长及首席天文学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阳系大使Derrick Pitts。

侯金龙提出,“碳中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达成最广泛的共识,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布了碳中和目标。未来三、四十年有两个“确定性”的趋势:第一个是智能化,第二个是低碳化。


智能化需要数字技术,低碳化离不开电力电子技术,全球能源产业正从资源依赖性走向技术驱动型。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并且是当前极端气候、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源头。而技术驱动的清洁能源的发展,正在改变人类面临的困境,同时还将为世界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新动能。

全球能源进入数字能源时代,数字技术的加持让能源变得更加智能。华为通过融合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信息流与能量流,用比特管理瓦特,实现能源系统的数字化感知、数字化控制、数字化管理。

根据侯金龙介绍,面向未来,华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创新,并深化应用:

  1. 在清洁发电方面,推动打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让每一缕阳光转换为更多清洁电力。在青海,助力黄河水电公司建设全球最大的风光水可再生能源基地,通过特高压,将清洁能源输送到千里之外,惠泽千家万户。其中以2.2GW光伏园区项目最为典型,每年可生产近50亿度清洁电力。项目总占地面积达56平方公里,共500多万块光伏组件,通过一系列智能化和数字化手段,精准管理每一串组件,让电站发电量提升超过2%,运维效率提升50%以上,实现了更低的度电成本。这个项目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了光伏板上发电、光伏板下牧羊,让荒漠变绿洲,随处可见碧草蓝天、牛羊成群,一派“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象。
  2. 在能源数字化方面,构筑数字世界与能源世界的孪生系统,利用云、AI等数字技术,使能传统能源生产、输送、交易、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能源和资源数字化,提升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效率。
  3. 交通领域占全球碳排放的21%,推动交通电动化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一环。华为通过数字化重新定义电动汽车驾乘体验和安全,在极致加速、极致操稳、极致安全等特性上超越传统燃油车。比如充电10分钟可续航200公里,助力提升新能源车的续航和充电体验,让每一度电行驶更多里程,加速电动车的普及。
  4. 随着智能化加速到来,人类正在进入数据洪流时代,而ICT基础设施是支撑数字世界的基座。当前,全球ICT产业耗电量约占总用电量的2%,未来将上升到4%。在绿色ICT基础设施方面,打造绿色、低碳的数据中心和通信网络,让每一瓦特承载更多算力和联接,让ICT基础设施成为绿色低碳的“数字经济发动机”。

第五、城市低碳转型全面加速,华为聚焦低碳园区、建筑,通过综合智慧能源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打造低碳建筑、园区等,降低用能成本,提升能源效率。在深圳福田区,正在建设中的华为数字能源安托山基地将被打造成全球最大的“光储直柔”近零碳园区,预计将在2022年投入使用。建成后,每年可生产150万度光伏绿电,年耗电量将从1400多万度降到700万度,年省电达50%,降低碳排放超过60%。

截至2021年9月30日,华为数字能源已经助力客户累计绿色发电4435亿度、累计省电136亿度,相当于减少2.1亿吨碳排放、等同于植树2.9亿棵。

侯金龙表示,三十多年前,华为把电话部署到了每一个家庭,丰富了人们的沟通与生活;十多年前,华为把网络联接到每一个角落,共建全联接世界;今天和未来,华为致力于消除能源鸿沟,让全世界人人都用上稳定、清洁的能源。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