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瑞基因NIPT产品首入北京医保,主业再迎强力增长点

余坤
2021-09-06 20:19:34
来源: 创业圈

文|余坤

近日,贝瑞基因(000710.SZ)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无创产前筛查(简称NIPT)产品“贝比安无创DNA产前检测”首次纳入北京市医保支付目录。贝瑞基因表示,后续将逐步推进该产品进入各地医疗机构采购目录的各项工作,积极配合政府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建设。

image.png

市场扩容+医保覆盖,双轮驱动NIPT渗透率提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规定,要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同时《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出,到2030年产前筛查率要达到80%以上。与传统的产前筛查和诊断技术相比,NIPT集合了无创、检测周期短、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准确率高等多方面优势,在国家政策的助推下,认知度不断得到提升。

在市场规模方面,NIPT同样利好不断。近年来,随着“二孩”生育政策的开放,我国儿童人数占比有所上升。今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三胎政策的实施势必将带来国内新一波“婴儿潮”,从而带动我国NIPT市场的扩容。

随着市场不断扩大,NIPT的价格成为普通老百姓关注的话题。作为基因测序领域目前商业化应用最成熟的领域,NIPT技术不断提升,检测费用不断下降是大趋势。此外,近年来,山东、湖北、重庆、浙江、福建等省市纷纷出台政策,降低NIPT服务价格,将其纳入医保范围,开展孕妇无创产前基因免费筛查项目等,进一步推动该技术的临床普及。

如今,北京首次将NIPT纳入医保,将加速推进高通量基因测序在临床遗传筛查的应用,体现了北京市对新技术新产品临床应用的支持,对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策略的贯彻执行,将促进行业整体渗透率继续提升。据了解,贝瑞基因的NIPT产品目前在北京无创产前筛查市场份额中稳居第一。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目前我国NIPT市场规模大约在70亿元,预计2021年NIPT覆盖率将持续上升至50%。而Frost&Sullivan与《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数据统计显示,到2022年,我国新出生人数大概为2000万—2200万人,中国NIPT市场容量将达到121.77亿元—243.54亿元。从数据看,在市场扩容+医保逐渐覆盖的双轮驱动下,加上研发水平不断提高的行业趋势,NIPT市场规模仍有较大的开发空间,该赛道依然充满想象空间。

助力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守护孕期防线

作为国内NIPT龙头企业之一,贝瑞基因在无创产前筛查领域起步早、发展快,见证了NIPT在中国从0到1,从知者寥寥到逐渐被临床所接纳的全过程。

2011年,贝瑞基因率先在市场上推出贝比安®无创DNA产前检测服务,迅速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在与行业里两大权威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完成临床试验之后,贝瑞基因用了两年时间将NIPT推广进入全国30多个省份的150家医院。2015年之后,公司与国家卫计委确认的全国108家试点机构中的62家公立医院签订合作协议,产品服务体系覆盖全国70%医学高通量测序实验室。

image.png

同时贝瑞基因不断提升检测技术、优化检测流程,其基因检测产品与服务日益丰富,在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年5月中旬,贝瑞基因正式发布扩展性携带者筛查解决方案,助力出生缺陷一级防控。该产品应用NanoWES技术平台,可一次性筛查百余种中国人群高发的严重单基因遗传病,提示可能面临的生育风险。

在二级防控方面,贝瑞基因更有诸多核心产品,如开展针对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的“贝比安”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针对100种染色体病及基因组病筛查的“贝比安Plus”无创产前检测(NIPT Plus),同时在产前诊断及流产物遗传学病因检测领域开展“科诺安”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CNV-seq),和针对B超结构异常的胎儿全外显子组测序(WES)辅助诊断业务。

在三级防控领域,公司主要围绕儿童遗传病开展WES以及全基因组测序(WGS),全外显子组测序依托高通量测序平台可一次检测人类基因组超过2万个目标基因,覆盖7000多种单基因遗传病。

值得一提的是,贝瑞基因CNV-seq技术于2018年和2019年先后获《美国妇产科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和《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认可,被定位于一线产前诊断技术。

迄今为止,公司共提供了超过500万人次的基因检测服务,为社会和家庭减轻上百亿元的经济负担。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