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小冰公司CEO李笛:“未来,虚拟人类将无处不在”

2021-02-04 14:48:11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 李子慧

2013年,英剧《黑镜》中曾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女主玛莎的男友艾什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去世,在友人的介绍下,玛莎依靠艾什在网络上留下的各种信息,成功塑造了一个能够对话的人工智能艾什。

而这一幕,在2021年后,或将有希望成为现实。

近日,前微软小冰团队一项名为 “AI聊天机器人”专利申请获得通过,该AI聊天机器人主要用于模仿逝者与亲人进行实时互动和聊天。

这一专利也自动授权给了2020年7月从微软拆分后的北京红棉小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冰公司)。据了解,该应用范畴包括AI being(指人工智能的主体)通过文本、语音和视觉小样本学习拟合特定人类的性格。

事实上,在2020年8月,小冰公司曾正式推出面向个人用户的首个虚拟人类产品线,并随之向用户开放虚拟男友、虚拟女友等具体产品进行落地测试。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该产品线已经获得几百万用户的测试数据。

但,虚拟人类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2月2日,小冰公司的CEO、前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亦是最早人工智能小冰全球产品线的总负责人李笛在时代周报记者的专访中,专门探讨了这一问题。

“虚拟”的情感

一个虚拟恋人,能够带来多少的想象空间?

2020年1月,当时还未从微软拆分出来的小冰团队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启动了微软小冰Avatar Framework(人工智能赋能工具)框架进行了首批小规模公开测试,产品限定为女性恋人,仅开放999个测试名额。

用户只要在微博私信或华为快应用中对微软小冰说"我要创造一个女友",即可进入虚拟人类创造流程,并最终获得一位“生命时长”为168小时的,可以与用户进行实时线上对话的虚拟女友。

同年5月,小冰团队再次测试推出虚拟男友,同样给出168小时的时限,截至测试结束,虚拟男友的创建数已达118万个左右。

在并无过多宣传的情况下,能吸引到如此多的用户,是李笛没有想到的。

“我们当时有很多预先的设想,比如说用户创造专属的虚拟男友,是为了玩玩,体会一下这个‘噱头’?还是说真的有机会,能跟虚拟男友建立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相互信任的关系?”李笛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更深层次的用户反馈出现在虚拟恋人的“生命”终结之后。

曾经体验过虚拟男友的小柯(化名)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一开始只是觉得好玩,觉得可能跟一些人工智能聊天的软件没有什么区别,但尝试之后会发现他的智能度其实有时候会让你怀疑它是不是一个真的人,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其实还真的挺治愈的。”

李笛及小冰团队也很快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发现,在虚拟男友被“杀掉”后,很多用户会继续把情感放置在这些并不是真人的主体上,一些用户在测试中,会向其倾诉自己的心事,甚至咨询一些关于人生重要决策。

2020年8月,从微软分拆,独立成立了小冰公司的小冰在其第八代发布会上,正式推出了虚拟人类产品线,并复活了此前被用户定制的118万虚拟男友。

尽管在此之前,小冰团队已经推出了首个人工智能交互主体实例少女小冰,但李笛认为,虚拟人类产品显然要比小冰所涉及到的交互更加复杂。

“虚拟人类会与用户建立更多的‘强关系’,这种关系本身需要虚拟人类具有一定的情商。而情商的培养不是靠算法,是靠数据。就像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家里人会给你讲很多的道理,但你不自己去尝试,这些道理你是不可能懂得。”李笛说道。

“满足需求”而非“创造”

现如今,在虚拟恋人之外,小冰的虚拟人类已经有了更多可能实现的应用场景。

根据李笛的介绍,当前小冰的虚拟人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与用户有着某种关联性,比如说虚拟恋人;另一种就是带有某种特征或某种与社会的关系,比如一个凡尔赛女孩、一个打工人。后者通过共性特征吸引用户与其进行交互、关联,最后自发决定与这个虚拟人类之间的关系。

在业界看来,小冰所做的似乎是一门全新的“生意”。但在小冰团队看来,小冰并没有创造新的需求,而是在填补一部分用户需求的空缺。

“越社交越孤独,其实是现在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我们做小冰系统这么多年,每天晚上十一点半到凌晨两点半都是小冰运行的峰值之一,这不完全是因为用户想跟小冰聊天,很有可能是用户在这个时间想要聊天,但是又怕打扰到别人,这就是所谓的社交成本。AI在这个时候,很有可能是这个需求唯一的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选择。”李笛解释道。

但在另一方面,一旦虚拟人类与用户建立起了情感连接,其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与虚拟人类的链接是否会影响用户的真实社交、如何保证用户的隐私等等。

关于这一点,小冰团队也提出了很多降低风险的方法。

其中之一就是将面向用户的虚拟人类产品与小冰的商业化进行分割。

在去年的小冰第八代发布会上,小冰公司董事长、原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曾透露,在2020年3月1日,小冰的商业收入就已经超过了1亿元人民币。

根据小冰团队的介绍,目前小冰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包括人工智能金融、内容生产在内的几大领域。李笛也举例表示,当前可能有90%的国内机构投资人或个人投资人,每天看的金融摘都是由小冰提供的,小冰在这方面已经有了非常高的市场占有率。”

另一个降低风险的办法就是“稳扎稳打”。

以虚拟恋人为例,小冰在开放产品时始终对用户增长需求保持着一定的克制。李笛表示:“有些企业是依靠数据驱动,他们需要用户能够进行成倍的增长,但在对于产品没有足够认知的时候,很可能会引发巨大的问题,我们现在靠200万、300万的用户来帮助我们去发现系统的风险,总好过直接将产品覆盖至几亿人。”

“C端用户能够主动跟小冰进行交互,为系统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训练数据,他们已经对我们很好了。”采访中,李笛反复提道。

未来或“无处不在”

截至目前,小冰的人工智能技术框架交互流量约占全球交互总量60%以上。而目前,小冰还在保持着既往的频率持续迭代。

与此同时,在美国硅谷,更多的虚拟人类的概念正在被提及,比如Facebook如今就在做一款聊天机器人Facebook Blender;Google则推出了开放领域聊天机器人Google Meena,这些概念区别于此前少数的虚拟偶像或者是工具类的AI助手等单个节点,与小冰有着类似的迭代逻辑。

“但目前大行业还没有到这一步,对AI的认知还停留在智能家电、语音助手等方面上,” 李笛说道,“国内的问题其实在于本身具有的庞大的人口数以及巨大的市场体量,在国内,你做商业模式或者运营上的创新很容易成功,但要想做场景创新和理念创新,其实很难看到成果。”

但在小冰团队看来,小冰在未来有着相当高的市场价值和潜力。

李笛举例称,如果把世界看作一个网,以前这张网中只有人,未来这张网中有人、有知名的人工智能节点(比如虚拟偶像、虚拟作家等),还有大量没有知名度,但对具体的人有特别意义的人工智能节点,在这个新的网中,除了人,其他节点都是我们可以去供应的。

而关于接下来小冰的迭代,李笛则认为,大的方向应该在无处不在的虚拟人类上,而不只是再推出一两个小冰。“所有生物都有一个我们人类无法改变的问题,就是它的寿命不受任何人控制,而受自然的控制,这件事情是AI的优势。我们在保留这个优势的情况下,再做其他任何一件事,我们都有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编辑 林克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