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喜忧:跻身万亿俱乐部后 “福建经济第一城”宝座还能坐多久?

刘文杰
2021-01-12 02:10:07
来源: 时代周报
“泉州首要是要解决人才问题,要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长发对时代周报记者说,目前泉州发展最大短板就是高新技术产业,这主要是因为缺人才。

时代周报记者  刘文杰  发自广州

泉州GDP破万亿元已无悬念。

2020年12月24日,《福建日报》发文称,“十三五”期间,泉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4个千亿台阶,2020年预计突破万亿元。

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从准万亿城市后备军来看,泉州是离万亿俱乐部最近的城市:2019年,泉州GDP达到9946.66亿元。

尽管疫情“黑天鹅”打乱了泉州的发展节奏,一季度经济大幅下滑,跌幅高达10.3%,全省垫底,成为武汉之外经济受影响最大的城市,但随着企业复工复产以及大众消费的恢复,泉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明显回升,2020年8月实现累计增速由负转正,同时拉动泉州GDP增速在第三季度实现由负转正。

但泉州并不是福建省唯一的万亿之城。

2020年11月25日,福建省会城市福州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预计2020年GDP突破万亿元。

这是泉州的老对手。在2020年之前,泉州连续21年在福建省内GDP总量排名第一,福州追了21年。如今,两座城市同时挤进了万亿俱乐部。

“泉州首要是要解决人才问题,要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长发对时代周报记者说,目前泉州发展最大短板就是高新技术产业,这主要是因为缺人才。

转型智造

制造业升级是泉州近年GDP飙升的关键。

2013年11月,福建组织实施“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以下简称“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泉州率先在省内实施相关工作,快速组织百个示范项目和百家示范企业,带动研发投入10亿元。

当全省各城市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爱拼的泉州早已迈开了步伐,成为其他城市追逐的标杆。

智造成为泉州发展的关键词。

2014年8月,在泉州市经贸委、泉州市科技局联合泉州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召开的座谈会上,与会企业家收到一份文件,那是由中国工程院组织院士、专家帮助编制,以泉州为地方样板和实践范例,针对智能制造、提升质量品牌、发展服务型制造三个专项行动提出发展计划。

帮扶政策随之跟上。同年12月,泉州市经贸委从产品补贴、市场推广补贴、租赁补贴等五大方面加大奖励力度,落实扶持政策。此后,泉州先后为17个重点行业发布《转型升级路线图》,鼓励企业实施“机器换工”。

人才引进同步进行。2016年开始,泉州本地企业与“国”字号大院大所合作建设新型科研机构,成功引进中科院、华中科大、哈工大等国内的科研院校,到泉州设立36家创新平台,成为泉州智能制造技术提升的重要支撑。同时,泉州集聚了33名院士在内的近1000名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攻关项目318个。

“泉州智造”成为制造业城市的标杆。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泉州市已有18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数控一代”示范工程,规模以上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40%,平均减少劳动用工30%。累计兑现财政扶持资金24亿元,撬动全社会投入1260亿元。

智造升级后的泉州如虎添翼。从2016―2019年,泉州GDP完成了从6646.63亿元到9946.66亿元的跨越,这意味着平均每年踏上1000亿元的台阶,直至成为离万亿俱乐部最近的城市。

泉州模式

让泉州走到万亿俱乐部的门口,来自于这个侨乡的资金基础。

时代周报记者查阅《福建史志》2004年发布文章发现,福建省侨眷、归侨500多万人,泉州市所属各县、市、区的侨眷、归侨占全省归侨、侨眷总数的50%以上。

“泉州的乡镇企业就是利用侨乡资金充足、信息灵敏、市场广阔、引进方便等优势起步。”丁长发总结道。

20世纪80年代初,泉州乡镇企业率先在福建省内开展“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泉州的‘三来一补’不同于东莞。”丁长发强调,泉州的经济模式是内生模式,生产主要满足国内市场,资本基本来自亲属或本地人。相比之下,东莞接收到的外来资金、订单、企业比重更大。

以乡镇企业为突破口,泉州走出了以民营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产业聚集为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

1986年,经济学家苏东水将此总结为“泉州模式”,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共同构成我国改革开放的四大地方经济模式。

凭借独特经济模式,泉州积累了大量轻工业基础,孕育了七匹狼、贵人鸟、361°、盼盼食品等知名品牌。

2005年,泉州被评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1996―2006年期间,泉州市拥有46个中国名牌产品、51件中国驰名商标,有16个品牌进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榜。

但过度依赖轻工业,产业结构单一,成为泉州此后发展的短板。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短缺经济的大背景下,轻纺工业型产业市场大。”丁长发指出,泉州以此开辟出闻名全国的品牌之都,GDP一骑绝尘。

时代变了,“泉州模式”得更新,例如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

2013年,泉州提出,要加快实现经济结构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型。定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形成1至2个具有国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的目标。

次年,也就是2014年,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加快培育纺织服装、鞋业、石化3个超2000亿元,机械装备、建筑建材、食品饮料3个超1000亿元,工艺制品、纸业印刷、光电信息3个超500亿元产业集群。

但数年过去,效果不甚明显。

时代周报记者查阅泉州2019年统计公报发现,泉州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9.22%。重点产业中,新兴产业增加值约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17%。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仍然有限,新兴产业仍在孵化阶段。

老对手新挑战

泉州的老对手福州没闲着。

与泉州相比,福州产业结构更加均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成熟。

据福州2019年统计年报显示,福州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比为40.8%、53.6%,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6.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8%。高技术制造业增长7.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5%。

加速追击,2019年福州GDP增速达到7.9%,仅低于泉州GDP增速0.1%。

更重要的是,福州迎来了政策红利。在2020年11月25日举行的福州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官方披露福州将通过“强省会”和“强门户”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强省会时代,泉州如何保住省内经济龙头宝座?

丁长发认为,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是泉州发展最大短板,主要是因为缺人才。比如合肥有中国科技大学,就为合肥带来了科大讯飞、国家重点实验室。

丁长发在调研中发现,2020年厦门大学毕业生留在厦门就业的比例为22.5%。“以厦门为切面,其实整个福建省都存在人才被虹吸的现象。但泉州比厦门、福州面临更严峻的人才培养难题,因为福建省内唯一的一所985高校厦门大学、一所211高校福州大学,都不在泉州。”

吸引人才方面,泉州也略显疲态。泉州2019年年末常住人口8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万人。福州2019年年末常住人口7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万人。

泉州已有所行动。

2019年6月,泉州市公安局、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台《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及重点群体户口迁移服务工作的通知》,对高层次人才、专科院校及专业人才、就业创业人员户口迁移及放宽集体户设立条件等提出简化办理流程工作措施,其中对泉州高层次人才,实行“无门槛”落户政策。

福州也在“抢人”。2020年12月,福州进一步降低落户条件,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现落户“零门槛”;全面放开近亲属投靠条件,实现投靠“零门槛”。由此,福州成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第一个零门槛落户的省会城市。

“破万亿只是数据,经济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民生的改善。”丁长发认为,泉州还应完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留住人才,才能留住未来。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