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先导刚上市就业绩大滑坡,高度依赖海外市场和政府补贴

雷映
2021-01-06 15:32:32
来源: 时代商学院
2020年是成都先导上市的第一年,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5亿元,同比下滑19.0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8.23万元,同比下滑99.75%,前三季度加权ROE仅为1.59%。

文/雷映

“科技型企业确实做的是创新型的技术和品种,它需要时间,需要资金,自然而然它的创业进程必须与资本结合在一起。作为企业,你在享受资本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你能为资本创造什么价值,这是在企业和产品没有真正进入市场之前面临的较大考验。”不久前,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先导”,688222.SH)董事长李进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眼下的成都先导或许就正在经历这种较大考验。2020年是成都先导上市的第一年,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5亿元,同比下滑19.0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8.23万元,同比下滑99.75%,前三季度加权ROE仅为1.59%。

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则是成都先导的股价连续大跌、屡创新低。12月29日,成都先导股价最低跌至28元,距此前的最高股价61.99元已“腰斩”。

截至目前,成都先导所有的业务均以DEL技术为核心,90%以上的主营业务围绕DEL技术展开,并且98%以上的业务收入来自海外市场,其中,美国市场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80%。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叠加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成都先导的盈利能力面临较大考验。

“此前我们对外公布的信息、与投资人的交流互动等过程中,均有做多次深入的解答。我们在披露信息中提示过贸易摩擦的潜在风险,提请广大投资人注意和对投资风险的合理评估,但目前尚未对公司业务形成重大影响,今年经营业绩影响要素的分析已在定期报告中做出说明。”成都先导方面对《创业圈》表示。

科创板“西南第一股”,依赖政府补贴

成都先导成立于2012年,2020年4月16日登陆科创板,是四川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被称为科创板“西南第一股”。其主营业务为利用其核心技术——DEL(DNA Encoded Chemical Library,DNA 编码化合物库,简称 DEL)技术提供药物早期发现阶段的研发服务以及新药研发项目转让。

上市首年,成都先导的业绩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成都先导实现营业收入1.26亿元,同比下降19.06%,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460.98万元,同比下降80.3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8.23万元,同比下滑99.75%。

行业内可比竞争公司中,康龙化成(300759.SZ)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5.86亿元,同比增长36.5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6.05亿元,同比增长85%。药石科技(300725.SZ)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25亿元,同比增长56.2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34亿元,同比增长21.48%。

这是成都先导近年来第一次出现营业收入的大幅下滑。根据招股书和历年财务报告,成都先导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1642.91万元逐年增长至2019年的2.64亿元,收入复合增速达152%。但盈利状况却大打折扣,2018年首次实现盈利,2018年、2019年、2020年前三季度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96.05万元、1.2亿元、1460.98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当期收到的政府补贴分别为1930.46万元、5423.80万元、1472.60万元,占归母净利润的比例为43%、45%、100.8%。

此外,成都先导上市之初,还存在累积未弥补亏损。

“作为一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我们所获得的政府补贴均系按照相关政策要求予以申请并获批,这反映了政府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支持与鼓励,我们在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和相关公开材料中也予以了披露。”成都先导对《创业圈》表示。

业务单一存风险,股价“腰斩”

成都先导以DEL技术提供药物研发早期阶段的研发服务和新药研发项目转让为主营业务,并以拥有4000亿种DNA编码小分子化合库而在DEL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但该主营业务仅限于新药研发的前端药物发现阶段,并且仅限于围绕DEL技术开展的药物发现与化合物合成。对比康龙化成早已从药物发现到涵盖药物早期开发、后期临床研究服务与药物后期开发等全流程参与的业务体系,成都先导的业务范围和类型明显单一。

根据招股书,成都先导的核心收入主要来自于DEL筛选服务、DEL库定制以及DEL化学合成服务。2017-2018年以及2019年上半年,该三项收入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均超过90%。

不过,目前DEL技术尚处于商业化早期,其在药物发现领域的应用比例也不高,发展路径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除了业务单一,成都先导还存在市场单一和终端客户高度集中的情况。2019年,成都先导仅有约2.6亿元的收入规模,但98%以上的收入都来自海外市场,而美国市场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80%。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超65%,其中不乏辉瑞、默沙东等美国制药巨头。

在12月29日披露的2020年12月投资者调研报告中,成都先导相关高层坦言,全球疫情对部分CRO公司的影响不大,但是成都先导和其他 CRO 的业务模式有所区别,“我们是与海外客户合作研发的模式,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双方的配合……全球疫情导致沟通效率上的降低,我们很难判断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但是客户在不断适应疫情情况下的新场景,研发仍然是要推进的。我们的项目本来就有3-6个月的执行期,疫情影响下确实会带来收入确认的部分延后”。

“我们也将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国内市场,之前因为各种原因可能关注度不够,因为成都先导的定位是做新分子和新靶点,国内市场本身相对较小。但是随着我们的转化平台建立,也希望可以为国内很多中小客户提供申报IND之前的一站式的服务。”上述成都先导相关高层称。

反映到资本市场,成都先导的股价连续下跌。2020年7月、8月、9月、10月、12月,该公司的股价分别下跌8.38%、14.8%、10.39%、7.98%、13.77%,屡创新低,12月29日最低跌至28元,与上市后的最高股价61.99元相比已经“腰斩”。

眼下,成都先导已经在开始谋求改变。根据成都先导在11月10日晚间发布的公告,其将自主研发的新药项目代号为HG030的产品转让给广州白云山(600332.SH),涉及金额3800万元。

HG030产品是用于治疗实体瘤的1类新药,是成都先导研发的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结构全新的激酶抑制剂,已于2019年4月17日申请发明专利,且已于2020年3月25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I期临床试验许可。

这是成都先导首次实现自主研发新药项目的转让。成都先导方面表示,此次产品转让打破了公司业务单一性,也逐渐打破了海外业务收入单一性的模式。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